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专题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练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单元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②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

①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抚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        B.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        D.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资深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A.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

B.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同形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吾欲取金陵何如?      ② 四人者何如?

B.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欤?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①生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②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D.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皆往依焉。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      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     ③彦方:王烈的字。



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今当远别,可一饮燕       燕:通“宴”        B. 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庐:建造房舍

    C. 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   质:对证            D. 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耻:耻辱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老父还,寻得剑,怪之。      B. 度虚馆以候之。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血沃中原肥劲草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8分)
   A. 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       )        B. 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

C. 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        )         D.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成上表陈让,诏日: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日: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劫威。上日:“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日:“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日:  “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苏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舟大者任重                      任:任务

    B.后之君子,谁能弛乎              弛;放松,减轻。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                厘:订正,改正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8分)
   A. 高祖亦素重其名 (      )         B. 上为之改容(      )

C. 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    D. 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
11.下列加点词不是表示时间词的一项是(    )(3分)
   A. 俄兼纳言、民部尚书        B. 既而叹日

C. 何遽迫之                  D. 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令格式律,多威所定,世以为能。(5分)

答:

一————————————————————————————————————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郭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重京师。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郡国。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肯、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庾乘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官,遂为诸生傭。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雠问,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征君”。

    黄允以隽才知名。林宗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允闻而黜遣其妻夏侯氏。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注解:①傭,受雇为人劳动,此处指受雇为人劳动的人。②雠问,辩驳问难。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好奖训士类。                                    训:教导。

       B.责躬而己。                                        躬:自身。

       C.容独危坐愈恭。                                 危:谨慎。

       D.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事而去。        数:列举。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绣衣博带,周游郡国。                      B.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

       C.众皆夷踞相对。                                 D.荷甑堕地,不顾而去。

1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家世贫贱,早孤 (贱:低微)              B. 膺大奇之,遂相友善(奇怪)

C. 左原者,为郡学生,犯法见斥。(见,被)    D. 自以卑第,每处下坐,(坐:通“座”)

1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5分)
                                                                  
(2)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5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魏末,本部察孝廉,辟司隶都官从事,京邑肃然。毅将弹河南尹,司隶不许,曰:“攫兽之犬,鼷鼠蹈其背。”毅曰:“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投传①而去。

    武帝受禅,以毅忠蹇正直,使掌谏官。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②。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无所曲挠,为朝野之所式瞻③。妻子有过,立加杖捶,其以正如此。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辅。帝以毅清贫,赐钱三十万,日给米肉。太康六年卒,武帝抚几惊曰:“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即赠仪同三司,使者监护丧事。

                                                                           《晋书•列传第十五》

注释:①传:任官的符信。②诸葛丰、盖宽饶分别是汉元帝和汉宣帝时的司隶校尉,均以刚直敢言闻名。③式瞻:敬仰、景慕。

1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少厉清节                                           厉:磨炼

       B.魏末,本部察孝廉                             察:考察推举

       C.辟司隶都官从事                                 辟:征召

       D.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                          方:方正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                      B.鼓吹将入东掖门

       C.妻子有过,立加杖捶                          D.帝以毅清贫,赐钱三十万
1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3分)
   A.. 然好臧否人物             B.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C.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5分)
                                                                        
  (2)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5分)
                                                                          

  (3)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4分)
                                                                        

参 考 答 案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单元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1.C(视:比)。2.A(耆儒:年老的学者。耆,年老。儒,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3.A.修撰  B.身长  C.修长  D.修建  4. B(B.丢失,其余三项为“灭亡”。) 5. D(①“可以”即“可与”, ②“可以”即“可以凭借”。 二、6. D (耻,羞耻) 7. A(形容词意动用法,其余为形容词使动用法)8. A(十个月)B(道路) C(中原)D(赠送) 三、9.  A(任:负荷,承担)  10.A(向来) B(神色) C(缺点) D(获罪)  11. C(急忙地)  12.(1)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2)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样式,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四、13.C(危,端正)  14.A(后事,后来这件事;相对,互相面对;不顾,不回头看) 15. B(认为非同寻常)  16.(1)一个人如果不仁义,人们不教导他,又过分地厌恨他,这样就会生出乱子。(2)您有人们没有的才能,足以成为担当大事的人才。然而恐怕您遵守道德规则不诚笃,将要犯错误啊! 五、17.D (相比) 18.D (纠正:督察管理 ; 鼓吹:乐队 ; 妻子:妻子儿女 )  19.A(好坏) 20.(1)如果既能捕兽,又能杀鼠,对狗有什么损害呢?(2)桓帝灵帝的时代,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现在有(这样)耿直的臣子,所以我和桓帝灵帝还是不同啊。(3)我失掉了这样一位有名的大臣,没能让他活着作到三公的官职。



附译文一

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太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及。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译文二:

    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人们从这件事上判断出他们二人的优劣。邴原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才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管宁、邴原都以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以下的各级官吏,都对此感到不安。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他秘密教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王烈器度宽宏,学业精深,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译文三: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万年县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部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极谏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杂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样式,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相互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译文四:

郭泰,字林宗,是山西界休人。家世贫寒低微,很早成了孤儿。他到成皋跟随屈伯彦学习,三年学业完毕,博通典籍。他善于言谈议论,很擅长音乐格律作诗赋。于是到洛阳游学,第一次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认为他非常与众不同,就相互友好,于是名重京师。郭泰性情明白通达能了解人,喜欢勉励教导士人。他身高八尺,容貌壮健有气度,穿着绣衣围着宽带,周游州郡封国。后来不再出行而传授学业,弟子达到千人。他勉励提拔士人,都像他鉴别的那样。

左原是郡学的学生,犯法被斥退。林宗曾经在路上遇到他,为他摆酒菜来安慰他。对他说:“过去,颜涿聚是梁甫地方的大强盗,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大经纪人,终于分别成为齐国的忠臣和魏国的有名贤士。蘧瑗、颜回尚且不能没有过失,何况其他人呢?千万不要恼怒怨恨,找出自身的过失而已。”左原听取了他的话而离开,有的人说讥讽林宗不断绝和恶人来往的话,林宗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不仁义,人们不教导他,又过分地厌恨他,这样就会生出乱子。”左原后来忽然又心生愤恨,结交一些人想要报复郡学的各位学生。那一天,林宗在郡学,左原惭愧自己违背前言,于是就停止行动离开。后来这件事情显露出来,大家全都感谢敬服郭泰。

茅容四十多岁,在田耕种,当时和一同耕田的人在树下避雨,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林宗行路见到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和他一起谈话,于是请求寄宿他家。第二天早上,茅容杀鸡作饭食,林宗以为是为自己安排的,接着茅容把鸡肉给他的母亲吃,自己拿粗劣的食物和客人一起吃饭。林宗起身向他行礼说:“您真贤良啊!”于是勉励他让他求学,终究因此成就了品德。

孟敏客居太原,挑着的陶炊器掉到地上,不回头看就走开。林宗见到,问他是怎么想的。他回答说:“陶炊器已经碎了,看它有什么用?”林宗因此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勉励他让他出去求学。十年后,孟敏有了名声,朝廷三公都征召他去作官,他都没有屈身前去。

庾乖年轻时在县官署作事当守门士兵,林宗见到而提拔他,劝勉他去学习,见掌管学校教育的教官,于是让他作郡学学生的佣工。后来他能讲解谈论,自己认为等级低,每次处在下座,学生和博士都到他那里去辩驳问难,因此郡学中把下座看成高贵。后来他受到官府征召全都不去,人们称他为“征君”。

黄允凭杰出的才能有名声。林宗见到他对他说:“您有人们没有的才能,足以成为担当大事的人才。然而恐怕您遵守道德规则不诚笃,将要犯错误啊!”后来司徒袁隗想要为他的侄女谋求婚姻,黄允听到后就弃逐自己的妻子夏侯氏。妻子请求隆重聚会家族亲人作为告别,于是在许多人中奋起列举黄允隐匿的事情,然后离开。黄允因此被当时舆论鄙弃。

附译文五: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县人。从小就有孝敬父母的品行,年轻时磨练高洁的操守,但喜欢评论人物优劣,那些王公贵人望见他的仪容风采也敬畏他。寄居在平阳的时候,太守杜恕请他做功曹,他淘汰了郡里的官吏一百多人,在三魏一带出了名。当时的人们做歌谣唱道:“只听说刘功曹,没听说过杜太守。”魏末,依据分部考察的结果的结果推荐他为孝廉,征召他做了司隶都官从事,京城一带官吏都谨守法度。刘毅要弹劾河南府尹,司隶校尉不准,说道:“捕捉野兽的狗,小老鼠也可以爬上它的背。”刘毅说:“如果既能捕兽,又能杀鼠,对狗有什么损害呢?”丢掉任官的符信就离开了。

       晋武帝即位,因刘毅忠贞正直,让他掌管谏官。后来又转任司隶校尉,督察管理豪门大户,京城官吏都谨守法度。他管辖范围内的违纪官员听到他任职的消息后弃官而逃的很多,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的诸葛丰、盖宽饶。皇太子朝见,乐队快要进入东掖门了,刘毅认为这是(对皇帝)不敬,把他们阻挡在门外,并且上表弹劾太子师傅以下官员。直到皇帝下诏赦免他们,他们才得以进入皇城。

       晋武帝曾经到南郊外祭祀,祭祀仪式完成之后,武帝感慨地回刘毅说:“你把我比作汉代的哪个皇帝?”刘毅回答说:“你可以比作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武帝说:“虽然我的德行不如古人,还是能克制自己(尽力)为政。我又平定了江南,统一了天下,你把我比作桓帝、灵帝,恐怕太过分了吧?”刘毅回答说:“桓帝灵帝卖官,钱收进国库里;您卖官,钱却收进私人家里,从这一点来看,(您)恐怕还不如(桓帝灵帝)啊。”晋武帝大笑说:“桓帝灵帝的时代,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现在有(这样)耿直的臣子,所以我和桓帝灵帝还是不同啊。”

       刘毅整天忙于公事,每天天不亮就等着上朝,言谈议论恳切直率,不屈不挠,被朝廷内外的人所敬仰。(即使)他的妻子儿女有过错,也要马上惩罚。他做事就是这样公正,但由于严峻刚直,没能作到三公辅相。皇帝因为刘毅清贫,赏给他三十万钱,并且每天供给米粮和肉食。太康六年刘毅去世,晋武帝手抚着几案震惊地说:“我失掉了这样一位有名的大臣,没能让他活着作到三公的官职。”当即追赠和三公相同的仗,派使者监管护卫他的丧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