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文言文复习备考策略的思考
不说历史传承,不说文化血脉,也不说典雅、意韵、朴拙,本文只是从高考角度谈一下文言文的复习备考。? 一、明确文言文的考试要求
在进行系统切块复习前,教师务必先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高考选材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根据2003年版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总体要求在降低)。浅易的标准: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或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为主。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基本不选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所以古白话不在其列)。
(二)具体的考点要求:
具体考查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信息筛选,要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评价。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直译,字字落实)。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删掉了原考试说明中“并提取”一项);(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阅读最后一题会涉及)。
(三)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合写胡质、胡威父子;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主人公田单;2002年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2003年所选文段为《旧唐书》人物传记和《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评说的组合文段。
近几年所选文段均是人物传记,文面浅易,一些疑难生僻字句都有适当处理,或加注解。选材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当然这些材料,也潜伏着变革的可能。
2.试题设置,稳中有变。2001年以前,六道选择题,包括实词、虚词、古今词义、译句选择、信息编组、文意概括分析。翻译放在选择题里面考。2002年翻译改为主观题,没考古今词义,考了“之”的指代意义。2003年三道字词题缩减为两道字词题,一为实词,一为虚词,保留了信息编组题和文意概括分析题,增加了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评价的考查。从趋势看,文言文考察越来越注重整体把握和文意理解。
二、研究文言文备考的相关策略
(一)教材上文言篇目的处理。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篇目辐射课外实为必需。一般说来课内篇目可反复3-4遍。
在高考第一轮复习时,利用晨读、自习、晚修等,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根据记忆曲线,按照由高三往高一倒回的顺序,自行通读串讲一遍,课堂按篇作检测。
第二轮复习时,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本轮可以将课下注解、课后练习按自行出题、交换检测的方式集中整理、疏解一遍。
第三轮复习时,和第二轮以课内辐射课外不同,本轮以课外文段为主,辐射课内已学知识。具体做15-20篇课外文言语段,凡涉及课内的虚实词及句式用法等都呼应贯通来理解来记忆。另布置学生分头给120个实词、18个虚词在课文中找例解,以“每日5词”的方式公布。
第四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以重点课文为例,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即选取几课在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练习出题,学会找点、设点、解点,吃透关键虚实词及句法、用法等。
(二)常见实词和虚词的过关。
1.实词复习
文言实词占文言词汇的绝大多数,且词义繁复、用法多变,所以它是文言文复习中的第一重点。首先给学生明确实词复习的基本框架,即几种常见考察类型。
(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明确单音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卑鄙\"是单音节词,“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低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发生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褒贬色彩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因此,复习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词义的古今变化情况。例:臭:古义,气味;今义,难闻的气味。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亲戚:古义,家里亲人;今义,旁姓亲属。爪牙:古,中性词;今,贬义。
(3)一词多义。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二要根据语言环境判定句中意义。如“道”的常规意义:①道路;②原则,方法;③道理,事理;④述说。句中是用本义还是引申义,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就要学会推测了。
(4)词类活用。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很有关系。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名词用作动词。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原来是名词,但在句中用作动词,作谓语,带了宾语“天南”,“照亮\"的意思。
名词用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斗\"和“蛇\"原是名词,是“北斗\"和“蛇\"的意思,但在句中都用作状语修饰“折”和“行”,是“像北斗星座一样(曲折)\"“像蛇一样曲折(前进)\"的意思。
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和“入\"在句中的意思是“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由动词转为名词,作“殚”和“竭”的宾语。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和“远\"在句中意思是“亲近\"和“远离\",由形容词转为动词,后面跟宾语“贤臣”和“小人”。
其他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分别动化为“使之……”“以之为……”。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成以其小,劣之(以之为劣)。
(5)通假。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如“说\"通“悦\"、“具\"通“俱\"、“直\"通“值\"、“识”通“志”、“属\"通“嘱\"、“知”通“智”等。
2.虚词复习
虚词量少,但使用频率高,变化大,用法活,因而复习时强调反复记忆,适宜进行同义多例的练习。
(1)谙熟字典义。如:与。字典解释有:①给予,授予;②结交,亲附;③对付;④和,跟,同;⑤参加;⑥赞许;⑦句末语气词。记住这七点,回到文段中才有选择、判断的依据。
(2)给字典的多种解释分类。还如“与”,我们理解记忆的时候便可将其分为三类:动词、连词、语气词。再如“以”,它复杂的解释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作介词、作连词、作动词三类。
(3)将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考虑。还如“与”,首先考虑它在句中位置,看是动词还是连词或是语气词,然后缩小范围推断它的意义。
(4)看和它前后搭配的词来确定。例如“之\"字,常见用法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两类。而且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如“逐之\"“闻之\";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如“吾之妻\"“古之学者\";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如“秦之围邯郸\"。
(5)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如“乎\"用在句中,其用法基本与“于\"相同,如“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这三个虚词都是形容词尾“地\"“的样子\"的意思,如:“硿硿焉\"“恢恢乎\"“欣欣然\"。“以\"和“而\"作为连词,“仅\"和“但\"和“特”作为连词也基本意义相同。
(6)注意实、虚词的词义交叉。如“之\"“予\"“若\"“犹\"等。
(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
特殊句式不管单不单考,都得了解,因为它直接关系我们对句子结构的把握以及句意的理解。
1.了解常见特殊句式的基本结构。常见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以疑问句为多)。
2.借助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如根据“者,也”或“即”“乃”“则”“皆”“本”等确定判断句;根据“于”“见……于”“为所”“受……于”等判断被动句;根据“无乃……乎”“奈何”“如……何”“孰与”等判断固定句式。
3.借助句子本身结构与现代文的差异来判断。如今天状语通常在谓语前,若一个介词结构放到了动词后面我们便可推断是状语后置;同样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了动词前面,我们便可认定是宾语前置;我们可用同样方式来推断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四)借诵读加强语言材料和知识的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除课文之外,练习中的文段也可要求学生诵读。
三、文言文高考考场的应对策略
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受工具书的限制,三受考场气氛的限制。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学生心理紧张,经常出现阅读急躁,思路混乱,判断偏移的问题。所以给他们一个清晰的答题思路及一些答题技巧,实为必需。
一、读题和解题
(一)读题。分三步。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2)大概弄清6W: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则,进行初选。(2)利用好最后一道内容理解(或信息筛选、观点评价)题,以及实词解释题和句子翻译题,了解全文内容。第三步:重读全文。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复核、验收的过程。这里特别要提示的是:考生没完全读懂十分正常,切不可在个别语句上纠缠。
(二)审题。在完成阅读步骤的同时一定注意审好题。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直接表现”,学生却把“间接表现”也算进去了,问“侧面烘托”或“反衬”时,又把正面的考虑了进去。问“正确的一项”却选“有错的一项”。
(三)解题。(以200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为例)
1.词语解释 ①和所学课文呼应:如第11题词语解释,“讽帝大征四方寄技”中“讽”(劝告)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喻)接近,因而不可能为讽刺;“咸私哂其矫饰焉”中“哂”(讥笑)字与“侍坐”一课“夫子哂之”相似。②和现代汉语呼应:“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中“遇”(对待)与今天说“善遇之”同,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故“优待”错。“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中“务”(致力)与今天说“务农”同。③和上下文呼应:如第12题“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用在动宾结构“哂其矫饰”之后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用在动词“问”后则是代词“之\"。④和句子结构、句式相呼应:“为伯父让之所鞠”“为……所\"构成被动句式。
2.信息筛选题 一看题干中的陈述对象,如第13题,陈述对象是裴矩,而答案D项说的是太宗,故排除。二看题干问的是哪一方面,本题问“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而C项中第一句答的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故不合要求;其他还要看是不是这个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以这种方式所为,有没有张冠李戴、前后颠倒等。简言之,即抓住此人此时此地此方面此言行。
3.内容理解题和上题接近,除了看人物、时间、地方等有没有弄错,还得关注人物的言行、主张等,看有没有添加、删改、遗漏等。强调和原文的呼应、吻合。如第14题C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4.赏析评价题,要看作者的态度和文段的背景。司马光在本段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我们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5.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这是今年文言文的新面孔,和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一贯而终不同,人物开始丰满起来;并且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不同甚至相反。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或事。
6.翻译题还是强调这五个字: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补上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另外别放过关键词。
四、文言文解题中的推断方法
1.由词语位置的可能意义和词语的字典意义(或字典意义的引申)的交叉点,推断该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意义。
2.要善于调动已有知识积累,如常见成语、现代汉语语素、课文例句等,从中发现端倪,然后作推断。如语素推断:“书——书信、书写、书籍\",“疏——稀疏、疏远、疏通\"等。再如“当\"字,它的一些意义可见于下列一些成语:当(承担)仁不让、一夫当(把守)关、豺狼当(阻,拦)道、安步当(当作)车等。可以此熟悉成语很快找到解词思路。
3.用代入法,以是否通畅为准则,代入原文进行检查。如1995年高考第12题“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要解释其中的“允\"字,就可以先联想含有“允\"的词语:允当、公允、平允……这些词义都可分别“代入\",然后确定“公平\"义。
4.利用古今之间的联系,由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转换关系来推断,包括实、虚词的转换。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不是“水渠\"意,应为“他\",是代词,在古汉语中属于虚词;再如“诚知其如此\"中的“诚\"不是“诚实\"意,而是“如果、果真\"意,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5.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来推断。尽量利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的句式特点,寻找答案。因为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由已知词性、词义推知未知词性、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借助易解的“用”字推断“以”也作“被任用”解。再如2003年高考卷第16题翻译“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恶”与“乐”、“忠”与“佞”皆为对应概念,解其一则通其二。
6.根据“上下文”原则、“已知”原则,学会猜读、猜解。如2002年高考题第11题,要求判断“将兵\"的意思,就可以根据上下文脉络来判断。前文一直在写李广善带兵、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等特点,下文又写“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所以,此处仍是写李广的为人,那么,“将兵\"就不可翻译成“将领和士兵\",而只能是动词短语“带兵\"或“率领士兵\"。再如“此黠儿也,当有所成\"。“黠\"既有褒义“聪慧\",又有贬义“狡黠\"。依据后文“当有所成\",自然取褒义。
7.学会抓关键词,尤其是翻译题。如2003年高考题第16题翻译:“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抓住“廷折”(当廷辩驳)“面从”(当面顺从),句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复习与考试是渡河的两支桨,不管水深水浅,只要有桨的力量,彼岸也就在望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