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拓展 培养能力
————关于语文课堂文本拓展的思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教学以教材(文本)作为学习的全部,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由此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理解局限。《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扩大了创造的空间,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说法渐成经典,“文本拓展”成了新课改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亲近文本还要跳出文本,依托文本还要超越文本,广大老师逐渐认识到拓展的重要性。于是,不但课外要延伸阅读,,课堂上的拓展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不知不觉间,文本拓展成为了一种教学时髦。但是我认为现在的课堂拓展阅读存在着许多误区。什么是真正的文本拓展,怎样增强文本拓展的有效性,怎样把文本拓展与文本解读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听课、教学体会,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文本拓展可以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
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其实,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适时拓展。 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
在教学《鸿门宴》的时候,课文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几个句子,学生借助课文注解,是能够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但是项羽为什么这样安排座次呢? 我觉得就需要在这里进行文本拓展——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有室内举行礼节活动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古时以“西席、西宾”作为家塾教师的代称,即主人让塾师坐在西边向东的尊贵位置,是尊师重道的体现。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如此拓展,帮助学生领会了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更是学生有意识对古文化常识的一种有效积累途径。
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许多老师往往是就论辨艺术进行拓展,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老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文章的内容置于相关的历史背景下,将春秋五霸的征伐概况的有关情节适时地补充进来,自会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文本拓展不要脱离文本内核
曾听过一节《岳阳楼记》的公开课,在理解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拓展性问题:如果你是范仲淹,被贬逐外放,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排除心中的抑郁之情?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发言异常踊跃:有的说,我会好好工作,为人民做贡献,不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有的说,我心中就是有抑郁不满,也要分清国家与个人谁轻谁重;有的说,我会经常登临岳阳楼来排遣心中的抑郁;有的说多读书来消除心中的块垒;还有的说我要多写文章,让历史记住我,让后人去评说……这样五花八门的回答一律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越说越带劲,却越说越离谱,花了大量时间对文本进行的解读前功尽弃。原因就在于,范仲淹虽被贬逐外放,但人家心里根本就不抑郁,又何谈排除的方式?这就是偏离文本内核的错误的拓展,是对学生已有认识的颠覆。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
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大多数老师在讲到“双双殉情”这一结尾时,对这一结尾的妙处都是一语道破,直接点明,但我不是这样处理的。我进行了拓展:结尾除了“双双殉情”,还有没有其它内容可用来结尾?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许多设想,如焦、刘双双私奔;刘兰芝嫁给太守之子,气死焦母;让焦母突然死去。然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上述设想各抒已见:私奔不合现实,即使逃出仍会遭到迫害;刘兰芝重嫁,有损形象,也歪曲了作品的主题;焦母死去,这是掩盖矛盾,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而“双双殉情”的结局,更激起读者对如焦刘二人的同情,更能激起读者对封建制度的痛恨。这样又是比较又是讨论的拓展,同学们体会了浪漫主义主义的创作手法,而且对作品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文本拓展的设计是基于文本的,很明显的,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本拓展可以针对文本的重点,也可以针对文本的难点。可以针对内容,也可以针对表现手法,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更好地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三、文本拓展要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综观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拓展成了一种“招牌”,泛语文化现象比比皆是:一位教师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在一节课中利用多媒体介绍了作者,展示了与《水浒》有关的图片、邮票、书法作品,欣赏了他人制作的该课的课件,观赏了与此课有关的动漫、电视片断,教师还制作了一个网页、装订了一本书……整个45分钟可谓花样迭出,四通八达的资源链接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及。这样的拓展一如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伴娘,抢尽所有风头,而真正的新娘——文本却被挤到遗忘的角落,一堂课下来,学生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熟读,更不要说静下心去想象揣摩,品文悟情了。语文本体的学习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以提高?
我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时候,设计了这么个拓展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本意是引导学生学习马丁·路德那种生命不息,为民请命不止的献身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果然,学生受马丁·路德精神的感染,展望未来,慷慨激昂,课堂热闹极了。但是,上完课后,我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细细反思,这更象是政冶课,而不是语文课, 这样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来吗?所以,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果断地对文本拓展这个环节的预设进行了调整,改为: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开头,写一个排比句。在后来的学生拓展训练成果展示中,我发现这个文本拓展设计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演讲辞这种文体激情飞扬、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特点的理解,又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潜能,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可谓一石三鸟。
反思对比《我有一个梦想》这堂课的文本拓展的两个版本的设计,我觉得,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文本拓展,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应该姓“语”,都应该而且必须着力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 文本拓展要切合学生实际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环节时往往忽视拓展内容与课文文本之间在内容与情感表达上的平衡,忽视拓展内容与学生认知、情感实际之间的平衡。虽然说拓展的内容与课文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之间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之间可以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所拓展的内容不宜过于拔高,如果其内容与情感的表达远远超乎课文文本,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话,学生通过课文文本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另一方面,由于拓展脱离常规学习的负担势必加重,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过分高于学生的知识与情感范围,致使其无法正常理解。这样,久而久之,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受挫,从而得到适得其反的后果。
一位教师在引导七年级学生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老师首先问道:在这首词中,李煜把自己的离愁别恨刻画得丝丝入扣,形象生动,真不愧是写愁情的高手。有同学还记得李煜在另外一些词作中是如何写愁的吗?学生由于积累不够,挖空心思只说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老师没办法,只好帮学生回答:还有“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拓展脱离了学生的积累实际,继续提出为难学生的一问:这样写愁的名句妙在何处?学生不了解这几句名句出自何篇,诗句的意思尚且不懂,哪还能说出妙处?为了向前推进,老师只好又一次自问自答了,然后抛出更让学生不知所措的一问:李煜的这些写愁的诗句是受了哪些前人的影响又对后来的诗家词家形成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诗词鉴赏家研究的领域了,教师自己有兴趣探究,但不等同于学生也有兴趣;教师自己有能力来探究,也不能等同于学生也有这种能力。本来在前半节风生水起的一节课,就因为这种漠视学生实际的拓展把学生学习的火焰掐灭了。
此外,文本拓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经验”,要注意时间的调控,要能“放”得出去,也要能“收”得回来。
总之,“拓展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者如果能够把握好课文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这一切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认真思索,总结积累,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拓展延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