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09-9-24 15:35

新材料作文可以延伸多远

新材料作文可以延伸多远

东莞实验中学   钟培旭

2014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题的作文题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提供材料、不限定题目和话题、自选角度,宣告“新材料作文时代”的真正确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出现过材料作文,当时的材料作文提供的角度较为单一,立意范围狭窄,要求较多且束缚较大。相比较而言,眼下的新材料作文已努力突破藩篱:材料可以多元理解并提供多个写作角度。这意味着材料圈定了更大的立意范围。在此基础上,作文的要求尽可能减少限制,让学生可以选取角度反映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可以阐述观点体现自己的严谨思维和深刻思考,可以写出作文反映自己最高的写作水平。

问题总是一体两面的,材料的多向性给予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却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性。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作文只能是限定范围、即场发挥。学生过分重视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则可能忽视其限制性,一不小心就超出了材料的延伸范围。在写作实践中,新材料作文常常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学生感觉良好的作文最终被判偏(离)题,百般辩解不得其果;另一方面,老师在评阅新材料作文也时有疑惑,难有衡定标尺,对一些观点似是而非的作文难以定夺。自然,加强作文审题教学和训练是必要的,以保证作文的观点在材料的辐射范围内。可有些学生即便立意谨慎,牵引材料和分析道理的过程中仍然可能“走”得太远。可见,延伸过远的偏题行为不仅发生在审题时,也发生在行文过程中。

作文教学中,师生都渴望为新材料作文的延伸范围划定一个边界。只是思维延伸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当时觉得可行,过后又发现不可取;不同人有不同标准,边界模糊难达成一致。也就是说,作文写作并无确凿边界。尽管如此,考生写新材料作文时为保证立意准确,分数可观,应有一种勿跨过边界的警惕感。树立这种“边界”意识要求处理作文材料有更清晰、更规范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结合以上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循着新材料作文延伸、延展的这个线索来斟酌如下问题:如何分析材料阐述的内容,怎样探究材料背后的深意,怎么牵引佐证观点的论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有据地指导学生准确立意、谨慎行文。

其一,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易而较泛

不论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还是现在的新材料作文,都具有“缘事而发”的特点。要保证符合题意,最简易的做法便是尽可能针对材料本身就事论事,自然减少了过度引申造成偏题的风险。

那么,就事论事的写法是否符合新材料作文要求呢?细数2014年17道全国高考作文题,其中9道作文题的要求明确提出不脱离(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内容”实际上就是材料的表层意思,“含意”才是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深层理解。分析这句话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可以紧扣材料表层“内容”来写,也可以围绕材料深层“含意”来写,鼓励向材料深处挖掘的同时也并未完全否定讨论材料本身内容。就事论事的写法正是侧重材料的表层内容。

就事论事顾名思义是剖析事件本身。具体到材料作文,是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材料为“高中阶段同学关系”调查数据和分析,考生就此发表看法,这恰恰是当年评分标准中所认定的“符合题意”要求;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以评析材料中所示的“中学生三怕”为主体的作文自然是稳妥切题、不偏不倚。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作文的主要内容同样可以停留在讨论“游客喂食动物”这一行为。2014年湖南卷,材料讲述“最美乡镇干部”心系人民创造最美风景的故事,作文亦可就此发表看法。应该说,作文的内容聚焦材料本身,这是一种简易的行文方式。

就材料论材料的方式虽然简易,但却不能以一制万。这种写法比较适合于以现象、事件、调查数据等为材料的作文题目。就事论事重在一事一议,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作出价值判断、表达自己立场、分析问题事理、理清道理逻辑的能力。考前的一些模拟题侧重这个维度的考查,相应的作文题目特别适合这样的行文方式。2014年广州一模材料作文内容就在呈现“校服涂画”各种情境,延展的空间不大,该题适合直接思考和辨析“校服涂画”的这种现象。不一而足,2014年佛山一模讨论“郑州市拆除报刊亭”一事,梅县高级中学的考前热身则聚焦“大妈跳广场舞”问题,东莞实验中学考前热身则视点落在“哄抢交通意外散落物资”现象,《语文月刊》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作文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对筹建垃圾焚烧处理厂不同意见”……这类型的作文关注身边时事或生活现象,写作范围较小。相关材料难以得出普遍的论题或高深的道理。因而,写这类型作文时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而最为妥当。

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内容,可有不少作文还是应由实到虚、以小见大,探究材料的深层指向。寓意型和观点型材料本无“事”可言,自然不能就事论事。也就是说,就事论事确实没有普适性。除此之外,就事论事毕竟多是泛泛而谈,停留在对材料的浅层次论述,缺乏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内容单薄,思想不深。对于部分缺乏思维锻炼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求稳的行文方式。对于要求更高的学生,则应明确把就事论事的写法作为针对特定材料的短期做法或是考场“头脑短路”时救场的无奈之举。

就事论事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同时也是处理新材料作文时慎重保守的表现。尽管这种写法分值不可能高,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与之相对,推广、鼓励这种写法也不足取,毕竟从材料到观点所呈现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也是考场作文考量的重要指标。

其二,抽象概括上位概念,拒绝笼统

新材料作文不是随意从某处引用一些文字就可以命题的,其材料一般有较强的指向性,常蕴藏着特定的人生道理和社会话题。相较于可能浮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命题人和阅卷者更愿意看到学生能够从材料出发,找到这些有价值的道理和话题,书写有深度的文章。

文章无高下之分,考场作文则有分值之别。考场作文立意见真章、辨高下也不是什么秘密。于是,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拓宽、扩展、延伸材料以找到更好的观点:从纷繁的论述中理清其主线,从实在的现象中抽取其从属的话题,从单一的表象中挖掘其深意。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作文离题的乱象大抵发生在这个环节中。  

众多审题方法、延伸路径都在探寻材料的特定指向和作文立意的范围。厘清这些纷繁的审题方法和延伸路径,大抵也是在“抵达”材料的上位概念的过程。所谓上位概念,就是把具体材料的“这一个”推演出的上层“这一类”,具体而言,就是事件属于什么性质,事实属于什么现象,讨论内容属于什么话题等等。抽象概括出上位概念,相当于找到了材料讨论的外延,明确了其承载的空间,将材料放回了其讨论的坐标系。广东省2014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张玉金教授在分析当年高考作文就明确指出:“‘含意’可以指上位概念或同一上位概念下的其他同一层次的相似事物”。(《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载《语文月刊》2014年第8期)。

其实,我们通俗说的“写到点子上了”中的“点子”指的正是材料的上位概念。学生需把握好这个上位概念,才能获得进一步联系现实或者自身阅历的自主权。2013年重庆卷作文材料是:大豆难以引起食欲,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将其变为豆腐,易于吸收,可供烹饪多种美食。材料内容简单而模糊,不少学生难以下笔。其实,只需抓住大豆成为豆腐这一过程的上位概念即可,那就是变(变化、变形、转化)。2014年大纲卷讲述老王生病受到老板和医院的帮助和救助,后来,老王留在医院帮助别的病人。这些举动共同的上位概念是“爱心传递”或“爱心接力”。2013年广东卷富翁的捐助和几个贫困家庭的受助,正是速写“慈善”双方(特别是受方)的反应。当然,近几年的作文题目也凸显出对思辨性的考查。于是,不少材料的上层概念就不那么单一纯粹,而是具有浓厚思辨色彩的关系式。2012年广东卷汤因比和居里夫人的话是在辨析“时代与生活”或“时代与文化”。2014年广东卷描述了这样的困境: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少却常引起人们深情地回忆,数码时代照片多却稀释了感情。这也直指“科技与生活方式”或“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体验”的纠葛。上位概念并非玄而又玄的说法。有时为了减轻审题难度和引导学生思维,上位慨念就直接出现在材料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关键词。

概括出材料的上位概念,自然就不是流于表层,而是有深挖意识,应该是一种谨慎规范的延伸。至于怎样围绕上位概念来写,自然还要看功力。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即便具备了由实到虚、由个到类、由表层到深层的延伸意识,却仍然会出现失误。特别是从概括材料得到一个普遍的道理后笼统论述,不着边际。合理延伸新材料作文,是要在上位概念统摄下,不任意地拔高,不笼统地论述。总结起来,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回归材料,不宜转移。材料的上位概念囊括了材料,但毕竟包括了其他内涵。如果没有精确把握,则可能在论述中发生偏差。例如一则讲述“古村落消失和保护”的材料,可以从“保护古村落”这种行动推向“保护传统文化”这类现象。只是有些学生从我们应该保护民族的根本——传统文化,转向论述“人不能忘本”。这其实就是概念把握不准,存在偷换概念或视点转移。二是谨防空泛,不宜扩大。从材料中得出观点,行文围绕观点展开,这是一般的做法。问题在于,有些观点和话题过于宽泛,不接地气,不免丢失了材料的个性。2013年广东作文题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富翁捐助自然是帮助的一种体现,但立意不能扩大到“帮助”层面。例如扶老人过马路,帮爸妈做家务,借同学一支笔等举动,离材料就很远了。三是避免空泛,莫写话题式。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材料不仅是一个引子,还是作文的隐线。在写新材料作文时,还采用话题作文的贴标签式写法,是忽略了材料的整体内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2014年广东卷黑白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可是围绕“科技”这个话题,想当然地写出以《善用科技这把双刃剑》《走向被科技奴役之路》等标题的作文,实际上是审题未校准方向。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以“禁止喂食野生动物”的禁令为起点讨论“规则”这一话题,基本上是符合题意的。但就“禁令”论“规则”,没有触及材料所描述的人因喜欢而喂食这种“情(喜欢)与理(规则)”的两难,多少有些遗憾。

其三,类比迁移同层事物,追求神似

对材料进行延伸,就是在“含意”层面进行加工。延伸时,可以纵向深挖,抽象概括上位概念,那么,也可以横向拓展,类比迁移同类事物。所谓类比迁移,是指在审题时恰当地推理、引申,得出合理的立意方向;也指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生成丰富素材来支撑观点,充实文章的内容。类比迁移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充分,由材料到现实,实现了材料平面到立体的塑造。原材料的“所指”意图是不能改变,考生只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能纳入总轨道的“能指”联想,追求神似的类比迁移就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将类比放在审题环节,就是将材料生活化、现实化,自然而然地得出观点。可以筛选、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适当类比延伸,迅速构造了作文的框架。仍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为例,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是“喂食动物会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可以直接对应现实中“过分呵护孩子会使其难以成才”;材料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接受喂食的动物丧失了觅食能力”,则可以类比到“依赖父母难以适应社会”,也就是说“自立,才能更好地成长”。材料中的观点有时语焉不详,为将其明确化、清晰化,就需要这样进一步类比延伸。

类比其实更多地用在援引素材、寻找论据的过程。由材料引发联想、比较,能够不断生成有效的事例。这是类比结出的丰硕成果。类比材料、联想素材时,直接正面的联想称之为相似联想,如果是相反相成的联想则称之为相反联想。反思“古村落消亡”这个问题,直接联想到古镇的商业化、传统工艺品的难见踪迹、新国学的庸俗化等等,直接触碰到“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及其承载物)的伤害,这是相似联想。曾有一个材料,讲述四川小伙子邓启明放弃华为的高薪工作,回家陪母亲卖黄粑。材料中邓启明的做法,也在揭穿农村老龄化、空巢现象的困窘,这是相反联想。类比的结果,明显推进了中心观点的论述。可见,这样的一环扣一环的类比延伸能够稳妥推进问题的深入。

有些作文观点正确,所用素材也是类比得来,可是读之却觉有失偏颇。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有些考生由要“不接受喂食”竟然类比到要“选择竞争”,由“对动物的喜爱”类比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这些似乎在类比,得出的素材却明显不妥,实际上就是没有找准类比的相似点。对材料的合理迁移,需要特别突出类比迁移中追求神似的要求。是否神似也决定了所选素材品质的高低,与材料越神似的事例,更能紧扣材料,也更能说明观点。例如由“古村落”联想到孔孟思想这样的传统文化,看似很到位,其实还不够妥当。因为文化分为两种,一是古村落这样的实物文化,二是思想礼教等抽象文化。联想传统服饰、民族器具、特色产品等实物文化作为例子更为合理。追求神似,就是追求切合材料所传达的内容和精神,拒绝一切可能偏题的可能。

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时代,新材料作文的延伸问题固然棘手却只能迎难而上。一方面,为了写出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具有价值的优秀作文,要从纵向和横向去延伸材料。上位概念推宽了材料的宽度,类比迁移实则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另一方面,为了遵循新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就得或是就事论事,或是拒绝笼统,或是追求神似。如此,应对新材料作文才能进可攻,退可守,不乱方寸。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