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题研讨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一、原题再现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散文家秦牧在《艺海拾贝》中引用了契诃夫小说《打赌》的故事:一银行老板跟某人打赌,如果那人能在一间屋里看书,15年不出门,便可赢200万卢布。那人答应了,住进只留一扇窗的屋子里,要什么都由老板派人送。起初他读娱乐性书籍,接着是文学、历史、自然科学、逻辑、哲学,后来,他读书的范围变得很不固定,各种书籍交叉阅读。约期将满,那人却走了,留下字条说,经过15年苦读深思,他已不愿领取巨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方法和立意参考
1.寻找关键词——物质 精神 生命意义等(沈在阳老师)
物质和精神,内心世界和外界生活(徐飙老师)
【立意参考】文化让人精神升华,获得自由。(张平玉老师)
2.寻找切入点——那人为什么不去领200万卢布(刘福江老师)
【立意参考】那人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收获了比200万卢布更值钱的东西,这就是对人生、对自我的认识(谢燕卿老师)
3.概括主要内容——为了钱——静心读书思考——不要钱。中间最重要,要由表及里思考(沈在阳老师)
【立意参考】读书能改变人的志向与追求(刘晓曼老师)
15年的读书思考提升了精神境界,看透了人生。(沈在阳老师)精神之得,不仅仅在于读书,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徐飙老师)
4.缩小-扩大-再缩小(刘福江老师)
找故事的矛盾点(非常规),其次是对其中一些因素进行比喻象征,最后是先其中一项立意写(越小范围越好)。
【立意参考】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刘福江老师)
5.异常审题法(徐飙老师)
从初衷到结局,出现异常,要思考的就是原因——为什么。
只要是故事类的材料,一定是有所异常的。其实有一个地方透露出其迷惑的:后来,他读书的范围变得很不固定,各种书籍交叉阅读。
6.因果分析,以果朔因(陈虹老师)
材料中那人15年前为了200万卢布,闭门读书,15年后,不愿领取巨款。原因是读书使他悟透人生,使他提高了人生境界,增加了人生的份量;他收获了知识,成为真正的赢家。
三、综合立意参考
(1)读书能使人悟透人生,提高人生的境界,增加人生的份量;
(2)各种学问之间是密切关联、融会贯通的,要善于编织知识之网;
(3)收获知识才能成为人生真正的赢家。
小结:学生的立意千奇百怪,不能通过立意为主判高下,关键是,评卷老师要有宽容心、包容心。先入为主的改卷思维要不得。
四、下次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12月25、26号
地点:龙岩一中
讲座:沈在阳老师
上课:章玉兰老师
五、研讨心得
为什么很多人有信仰,是因为绝望。
因为人生没有结束,必得找一根浮木来抓住
一切皆虚无,一切皆荒诞
我们很难面对死后的虚无
在虚无中,做了一些事情,或许对未来不是毫无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在荒诞中寻找意义
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
对语文,我们要“垂死挣扎”,不能“坐以待毙”
山重水复疑无路,
“垂死挣扎”之后……
才有可能
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d8f4516b0102vbfd.html[/url]
议论文的布局谋篇
议论文的布局谋篇。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我在微信上有发的——高考状元常用的议论文模板。其中提到议论文在结构上有一种方法叫六字珠联式结构。是一种对照式与层进式综合的一种结构。
(1)六字珠联指:点--正--反--深--联--总
其中的“点”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正”是正面举例
“反”是反面举例
“深”是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开掘
“联”是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
“总”是总结全文,呼应中心
(2)下面看一下例文:
标题是:说探索
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意思是说,越深入探索的人所得越多。因此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点:以引用开头,点明论点)
第二段:是的,只有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看到壮美的景致,只有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获得珍贵的成果。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向神秘的数学问题挑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水稻学家袁隆平,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寻找野生水稻,从而探索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成为中国“水稻之父”……还有无数的学者、勇士,他们无畏于“涉深水”,在更高、更深的领域开拓,进取。(正:正面略举两例,证明论点)
正面举了两例:陈景润,袁隆平
第三段:反之,如果对任何事物只是浅尝辄止,稍有些“小鱼小虾”的收获就洋洋得意,那么自古至今,就不会取得什么生产上、科技上的进步,人们也不会创造什么现代化生活了。(反:从反面假设举例,与上段形成对比)
反面是略写,即一笔带过,如上面文字。
我关键要介绍的是“深”,“深”即深入分析之意,也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深”。
第四段:也许有人会说:“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食,涉深水者喂蛟龙也。”不错,“涉深水”是不如“涉浅水”来得安逸、舒服,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如果仅因为探索的危险就停止活动,固守在“鱼虾”之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成为泡影。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跋山涉水,研究各种草药的性味、功用,为了得到准确的资料,他还亲口尝试草药,有几次竟中毒昏迷,性命垂危,但他没有退缩,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试想,如果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我们现在对医药的了解将会多么贫乏,可怜?“喂蛟龙”固然可怕,但固步自封,乃至坐吃山空是更加可怕的。(深:使用驳论方法,举李时珍的详例深入分析探索的代价)
其中的第一句话是对自己观点(中心论点)的质疑。因为只有疑才有更深入。
其中: “不错,“涉深水”是不如“涉浅水”来得安逸、舒服,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如果仅因为探索的危险就停止活动,固守在“鱼虾”之上。”此句话是先让步,承认对方的质疑有一定存在的道理。
其中有一个“但”字把议论的话锋转向了自己更坚定的议论上。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成为泡影。”此句是对质疑的否定,也是更加的肯定自己提出的观点。
所以这样就形成了否定之否定,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具有坚定不可质疑的意思。
在质疑段中举李时珍的例子,并对李时珍例子的分析也就是更进一层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以也是层进式的应用,深入的体现。
所以在:“深”的环节,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观点的质疑。在议论文布局谋篇时,其中一个重要的是要设想有对手在与你辩论。
(3)其他成员提问:
燕卿提出:你的“点--正--反--深--联--总”我也用到上课内容了,就是讲不好
陈虹老师提出:福江老师的疑用得好。其实《六国论》就是挺不错的自我质疑篇
刘福江:是的,我在之前也谈到了《六国论》,不过有此人会认为是高大上,难学。
陈虹老师:鼓励学生背名篇,再就是像刘老师那样帮学生做出总结
刘福江:潘新和老师把这个环节(深)叫“合”
其中的“深”也是对议论文中论点成立的范围界定。因为很多定律理论思想的成立是不范围的。
在这篇文章中对“探索”二字作了更深入一层的思考。
因为对于“探索”存在“有效探索”和“无效探索”之分。也不“浅探索”与“深探索”之分。
而我们要“说”的探索其“定义所指”是什么,我们要界定清楚。
(4)接下来,我介绍一下‘联“
所谓”联“是联系现实生活,因为议论文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是时效性。
当然这里我所说的时效性,不同于新闻类的时效性,可能我表述不够准确,也就是对时代感弊病要有一定的导向,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5)作文::联
第五段: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钻研,去开创新天地,有比我们的父辈更辉煌的成就。(联:联系中学生的实际,谈我们应怎么做)
这个联,使得作文在主题上有一个提升——即以天下为已任,这是一种主题的升华吧。也是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强调“探索”与“超越”正是突出“深层探索”,也正是对应自己提出的“说”“探索”中的“探索”的真正所指。
一个概念或判断提出来后,你一定会有“所指”。这个“所指”与词义的“能指”之间会有一定的偏差,这其中是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写议论文一定我注意处理你自己定义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6)最后是“总”的阶段
第六段:总之,我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总:首尾呼应,发出号召)
来源:[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d8f4516b0102vg6i.html[/url]
如何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研讨内容】
一、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张发德老师认为,学生作文大多存在或然性推理,必然性严重出问题,应当强化必然性推理,强调论点成立的条件,强化演绎的各种推理,还要设置好分论点。
徐飙老师认为,学生写作让人感觉自说自话,甚至强词夺理,主要原因就是不会全面思考问题。
指导学生写作文,首先应提倡老师下水,让老师能够成为榜样。其次,必然性的推理训练,很重要。推理的方式有多种,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等,没有孰好孰坏之分。
打个比方:同样是法庭审案,检察官、律师往往必须会逻辑严密地推理,但再逻辑严密,最终还是要靠事实说话,也就是证人、证词和证物。因此,对于学生写议论文来说
首要的就是证据——论据——人物、事件、思想成果(所谓名言),然后才是如何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如果根本就没有足以佐证的依据,说理就是空谈,写作可能就变成空空道人。魏晋玄学,大概就有这个问题。一个小思路——说理,就是寻找一种可能性。
刘福江老师认为,必然性要通过追问实现逻辑的进一步严密,立论时要学会对议论的东西进行范围的界定。现在高中生没有界定的意识。所以贪多求全,成了议论文写作的漏洞。
觉得写议论文不能与律师辩护与类比,其两者相差很远,议论文写作只是一种逻辑思维的展现,是对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的证明或证伪,而律师的辩护是对举证的质疑和适用法律的质疑。也因为议论文的对辩与律师的辩护不同才使和写议论文时其思维方式不能只用例子(即法律上所说的事实——法律上说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来证明论点。在用例子证明论点时还有一种方法是对关键词的点扣。
写议论文不要去强调是用什么说理,比如有人提倡什么纯说理或怎样,这样反而会误导学生。主张追问,自己写的文章会被自己问倒就说明逻辑有问题。以六国论为例:
先提出弊在赂秦,然后是追问——不赂秦的怎么了。所以第一段中下面的“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后是对赂秦的说是力亏,不赂秦的是说失强援,这样其逻辑就很严密了。因为六国中只有两种国家,即赂秦或不赂秦,这又是一种完全归纳推理,这种推理是不可争辩的。
对不完全归纳推理只能是说明问题,而不能是证明或证伪观点。
接下来是对赂秦而力亏的分析,第三段是对不赂秦而失强援的分析。此外又用了假设论证,所以《六国论》可以作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进行教学。
其中的追问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这种思维模式。有了思维模式,学生自然会写,不要我们教哪段如何写,教议论文写作教到哪里要写什么,怎样过度,怎样起承转合,那就太死了。
此外,六国论除了逻辑之外,还有强大的情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是情感的煽情。虽然有人说议论文以逻辑取胜而情感有何用,但有时要用情感煽一下情对你的说理有帮助。
其实六国论的第二、三两段不是只有举例,更应该说是一种分析。
所以议论文提出论点,要找材料证明或证伪这其中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实就是一种追问。只有经得起追问才能说服人,进而得高分。
沈在阳老师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观点的漏洞,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徐岩老师建议大家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
陈虹老师建议引导学生模仿《六国论》进行写作训练。
谢燕卿老师:课堂上可以以追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已经尝试着引导学生模仿《六国论》进行写作训练,自己也写了一篇下水作文,认为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很大进步。
温彤平老师:笔下有辩友,设定问题,层层追问,是打开思路且不断深入的好方法。
来源:[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d8f4516b0102vda1.html[/url]
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克服例证法的不足
1、主持人:例证法因其在形式逻辑上属于归纳法。而归纳法因其结论存在或然性,所以现在很多人很排斥,常说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厦门是很反对的。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晓曼老师:例证法不足,可用引证法来弥补;
厦门有新模式了,原来的模式是假思辨,现在他们正在研究真正的思辨文模式。议论文的思辨性,应该会是未来作文成功的一大要素。
对于议论文的语言是要深刻、有说服力,而不是什么文采
发德老师:加强分析中的推理
玉兰老师:感性或者理性都没关系,主要是能自圆其说。
上课可能不要联系高考改卷的压制,更多的可能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尝试让他们把思维提高档次
炜华老师:能否大家都发一篇自已看好的议论文,看看大家的对议论文的理解都有哪些?
徐飙老师:议论文是讲道理的文章;西方人讲道理,很理性,中国人讲道理,有理性,也有感性。感性的启迪,不是刻板的教条,同样也是让人受到启发的;国人太多了,任何文体或“流派”,一多了就让人腻烦。对于议论文的评价只要做到文通字顺、有所生动,就很不错。
徐飙建议对玉兰的课如果可以,把课堂全程拍摄或录音,然后整理,再加反思。
五、工作室的当晚研讨的初步结论
大家分头去找,不要时文,就要经典好文,古今中外,每人十篇,互不通气。让人动心、让人向往,不论理性为主,还是感性为主。把这些作为教学的例文。
六、对于议论文的例子
主持人:我们一直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学生也这么认为,可有时写作文时一直担心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感性的事实论据变成理性的说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在作文教学中得到提升。
对文而言,不能说思辩文和什么文,文章在写作时在其思想体系中看出其的思辨性。
议论文的“采”是体现在“文”还是应该体现在“情”“智”这两种“采”。
来源: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d8f4516b0102vc6y.html[/url]
中间段作文的提升策略
【研讨内容】
2、 中间段作文的提升策略
① 研究的必要
徐飙:学生作文水平和得分的趋中。通过一定的有效的实践,改变趋中的尴尬。
② 学生存在的问题
玉兰:这类作文主要的特性应该是立意正确但大众化,结构完整但并列式居多,内容充实但无个性,语言规范但无文采。
陈虹:有些学生习作习惯每个论据都用人名开头。
福江:对于学生作文写作的不足,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概念不清,概念的内涵前后不一致;
事实论据与论点的意义指向不一致;
中心议题,不能一以贯之;
论述在同一个层面,论述缺乏深度。
③ 老师们的建议
福江:建议先讨论议论文中的问题:从文章立意、论证,行文结构来讨论。
玉兰: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可以先从立意抓起。
彤平:让学生在写的时候有一个意识——吸引老师的眼球。
徐飙:从现象再说到对策、策略。
④ 提升策略
【针对结构】
徐飙:结构模式化,造成僵化刻板的阅读感受。原则上说,议论文,就是说理,就是把道理说清楚,说完整,说得有条理,说得够充分,就可以了,因此,结构上,要真正掌握几种,具体写作中灵活应用。
彤平:注意常式于变式结合
福江:学生的主题不能向纵深方向论述。
彤平:学生 的模式可以归结为——
张名人这样
李名人这样
刘名人不这样,失败了。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
平玉: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用递进式,他们的文章又写得很生涩,感觉重点不突出,每个部分都很平庸。在这一点上,我们教学要怎么引导学生突破呢?
福江:从逻辑角度应该是归纳推理中,结论的或然性学生没有注意到。
彤平:基本的逻辑方法需要教授,但是不要涉及太多的术语。比如,可以告诉学生,议论文就是给自己的观点找理由,而不是一味的列举事例,一味地重复大而空的道理。
玉兰:比如我们写一篇关于“面对”的递进式的作文,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示范——
中心词:面对
分论点:什么是面对,为何要面对
分论点:面对的前提
分论点:面对的具体做法
彤平:买一件衣服让父母愿意掏钱,可以从现在的衣服如何(举例,对比);想买的衣服怎样(举例),再假设上身以后有的效果。
福江:举例是可以,但不能只一味的列举,要让事例成为论证中心议题服务。因为你列举了一个例子是这样,两个也是这样,甚至千万个也是这样,但第千万零一个不是这样,即你所列举的例子中我只要找到一个反例,你的结论就会被推翻,这样的论证就显得无力。在此可以介绍一本书给大家阅览《形式逻辑》。
3、研讨心得
福江:真的教书,教真的书;真的做人,做真的人。
炜华:老老实实看点书,老老实实教点书,在工作室里和大家一同进步。
议论文的辩证思维策略
【研讨内容】
一、辩证思维策略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张发德刘福江老师认为辩证思维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根本思维方法,对于走出议论文写作的困惑及误区,从根子上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及价值。孙绍振潘新和等名家对议论文写作的研究就是对此的不同理论展示,江苏厦门等发达地区这几年的议论文写作改革是对此的实践探索。
二、辩证思维策略的具体做法
辩证思维策略必须让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上升为具体,逻辑与历史结合等辩证思维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得以实际运用,坚持在矛盾具体中展开概念、论点(判断)、推理的具体分析,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普遍毛病——自说自话、强词夺理、以偏概全(徐飙老师语)。
温彤平老师介绍自己辩证思维的通俗办法——养成四个“想想”的习惯:①倒过去想想,就是从现象或材料的反面作思考分析;②进一步想想,就是对现象或材料作深一步的思考分析;③换个角度想想,就是站在不同对象的立场或利益上思考分析,或者分别从原因、过程与结果上思考分析;④合起来想想,就是完整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一做法获得大伙的点赞,但还需补上“分与合,一与多,正与反,定与变想想”。
三、辩证思维策略的研究要求和思路
众同仁认为辩证思维策略的研究一定要通俗易懂,有可操作性。本此精神,既研究现行必修选修教材及之前一套老教材的范本,又研究高考优卷及学生习作,多方展开研究并形成科研成果以指导写作实践。
另:顾问林教授的建议
顾问林教授建议各位加入“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这可以长期研究、很有应用价值。他说:“语文教学要考虑到地域性,特别是方言、民俗、家教对语文教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究竟怎样?我们是否应该有结合地域文化特点的语文教材?在普通话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方言都对我们所学的标准语形成干扰,而是那些我们以为别人听得懂却实际上是方言成分的东西,在强烈干扰我们学习普通话。这些东西究竟是哪些东西?我们要进行整理、概括。 ”这一建议很好,我愿意加入。
来源:[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d8f4516b0102viol.html[/ur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