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课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课,就是一场戏。戏的好与坏,与做导演及主角的人员有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这场戏中,老师无疑充当着既是导演又是主角的身份。演戏,讲究戏剧艺术;讲课,自然就讲究讲课艺术了。下面,就让我来浅谈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大家都有体会,无论干什么事情,心情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学生上课也一样,带着兴奋愉快的心情去学一篇新课文,他们的劲头会特别足,教学效果也会特别明显。因此,在开新课时,我们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我觉得,对课题的巧妙导入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手法多种多样,可以介绍背景,可以讲一则新闻,可以谈周围环境、气候等等。如某年我讲《雄关赋》时,刚好前一天就是中秋节,由于天气阴霾而没见到满月。我说:“同学们前一天很想见到一轮圆月,可惜天公不作美。不过,今天我们将看到比中秋月不知好多少倍的景象,大家想不想?”到此,我拿起粉笔,在黑板正中上方写下“雄关”两个大字(“赋”字以后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二、巧设问题,创设悬念
学生的探索意识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向他们提出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让他们带着有趣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其效果比随便让他们阅读好得多。例如:我教《祝福》时,这样对学生说:“‘祝福’就是祈求赐福,过去,祝福是大年三十家家都要举行的,那天人人都喜气洋洋,家家都会点上蜡烛,摆上美味佳肴、新鲜水果,祈求天神、祖宗赐福于我们,保佑新年日日平安幸福。可是,文章的主人翁——祥林嫂,怎么样呢?她的结局与祝福又有何联系呢?文章的题目为‘祝福’,它究竟有何深刻意蕴?”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既有兴趣,又有目的,对把握课文主旨很有帮助。
三、纵横联系,以新带旧
同一单元的可以通过比较进行教学,不同单元的,甚至各年级的内容也可以联系比较。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能复习到旧的知识。如讲《内蒙访古》,可拿《长江三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两者的异同。共同点:两者都是游记散文,都洋溢着爱国情怀。不同点:《内》历史味较浓,这与“访古”吻合;《长》侧重现实景观的描写。并要求学生再去阅读一下《长》文,让他们对这两篇课文的艺术特点有更深的理解。有些课文的细节描写也可以进行比较,如讲《药》里人们观看杀人的场面:“……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可以联系《藤野先生》里这样的语句:“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着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药》里面的看客看杀的是“革命党”人——夏瑜,《藤》中的看客看杀的是给俄国人做侦探的,本来杀的两者身份根本不同,一个是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人,一个却是替外国人当走狗的人。然而,在看客的眼中却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关心的根本不是你是什么身份,而是“杀”的过程。正如《阿 Q正传》中的阿 Q说:“杀人,好看!”国人是何等麻木啊!鲁迅先生的心在不断地滴血!通过联系,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拯救国人的精神是何等重要!
四、采用“移就”,增添幽默
教师讲书上的事,可以与一些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相提并论,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既活跃了气氛,又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如我在分析《项链》的主人翁路瓦栽夫人的性格特征时说:“她是有虚荣的一面(且是主要的),但也有可贵的一面、诚实的一面——辛苦还债。假如换过另一人,她极可能捡起包袱跟丈夫隐姓埋名,到深圳去打工了。何必要花十年的光阴苦苦地还债呢?所以对她也应有一丝的同情。”学生听到我把她与深圳打工相连起来都莞尔一笑。我们必须打破陈规陋俗,以为课堂教学越严肃越好的观点,给学生一点轻松感觉不但不会妨碍教学,反而更有好处。
五、选好重点,注重实效
有句俗语说得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教书也一样要看“山冈”。“山冈”包括人和教材,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考虑学生学的重点是什么,那些是可以忽略的。如《人生的境界》,就可以把基本观点作为重点,让学生对其展开讨论,以期在领悟原作思想的过程中获得和提高思辩能力,对于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忽略不讲。如讲《孔孟》时,只要弄清楚两大问题也就可以了:第一,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第二,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其中 (姿态、人性、礼)对礼的态度应作为重点讨论的内容。让学生懂得:形势不同,济世治国的药方当然也不同。孔于强调“礼”的作用是因为他对当时的情形“没有完全失望”,认为只要“克己复礼”,过去的社会程序仍可恢复。孟子则认为旧制度已被彻底摧毁,只能改弦更张建立新秩序,于是他不再讲“礼”,而是支持新统治者“‘不嗜杀人者’保民而王,统一天下”,就可以了。
六、注入情感,感染学生
许多课文饱含深情,做教师的融入到角色中,做学生的自然会被带入那个境界。有些课文感情深沉、真挚,让人掉泪。如有些老师在讲《背影》《一碗阳春面》时,流下了真挚的热泪,甚至哑了声,学生也被老师感人的分析而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有些课文热情洋溢,教师就应充满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手势、眼神以至全身的每一个形态都应与课文的情调合拍,动作自然、大方。老师的表情是最容易感染学生的,有研究表明人对信息的接收,百分之八十左右都是来自视觉。因而,老师的动作表情很重要。难怪有人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优秀的演说家、表演艺术家。”可见,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必定是吸引学生的,怎么会如嚼蜡味呢?
当然,要想讲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做老师的必须有深厚的“内功”。它从何而来?从书本中来,从生活中来。平时我们要多看书报,多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爱好广泛一点,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你讲的课才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才不会打睦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