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09-9-24 15:34

“自主、自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摘要]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乐读、善读、会读,自能阅读。培养学生自主、自能阅读,“自主、自能”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激情引趣,点拨引导,举一反三,求异创新,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得其法,多阅读,升华阅读层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中学教育  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自能



主体教育理论和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主流。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自主阅读。叶圣陶老先生关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主张,就是要求语文教学务必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尤其在阅读训练中运用得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关于阅读教学,他认为:“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辅导而臻于通篇明晓,而思绪于技能渐有提高。”叶老主张的语文阅读教学凸显三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爱读;二是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善读;三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汲取知识营养,会读。在这三大阅读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是核心问题。

自主阅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获取知识、把握信息的基本技能。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参加阅读活动,自主看,自主悟,自主表达感受,促使每个学生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处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状态中。语文阅读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无疑是把握了打开想像感悟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能读”的能力。“自主、自能”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阅读每篇文章时,注意抓好三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阅读:首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其次在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紧扣“练习”中的主要问题,再读课文,突出重点;最后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质疑问难,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学生多读是关键。只有多读,才能强化语言感受能力;只有多读,才能深入文章语言情境只有多读才能更好地品味、领悟出文章的内涵和深意。

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因为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主导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过程与方法,从中学到技巧,形成能力,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此我进行了尝试。

                                                                                                

第一步,读懂文章内容。

首先,训练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自己读懂一篇文章的内容。

其次,分门别类讲授各种文体知识,让学生经受各种体裁文章的实践锻炼。

学生有了阅读记叙文的基础后,阅读其他体裁的文章就容易得多了。因为不管什么文章,第一步都要从文字入手,逐句逐字弄懂字面意思,只是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分析语也不同。所以,教师要适时地讲授有关文体的知识,引导学生准确分析不同文体的语言特征。如教议论文,我先举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和《纪念白求恩》这两篇课文,让学生仔细体会。两文的主题都是讲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但表现的方法却不同。一篇是通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具体事迹来形象地货运、反映主题思想,另一篇则是通过分析来论证主题。然后结合课文讲授议论文的知识。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再教给学生分析议论文的正确语言。如不象分析记叙文时说这一段描写了什么,应该说这一段阐述了什么。要着重指导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掌握分析议论文的基本功,使学生读了文章能分析论点,论据,并讲述论证的过程,还能读得懂对比的作用及其“没有一个不”,“一个有道德的人”等句式的修辞效果。

第三,讲授阅读知识,让学生在预习提纲的引导下,自己去进行阅读锻炼。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实践,初步掌握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后,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必要的字、词、句、篇、语、修、逻等基础知识,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这一过程的主要精力放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上,阅读训练则半放手地让学生去完成。为了不至于放任自流,使基础差的学生无所适从,可以采取预习提纲的方法,让学生“顺藤摸瓜”。最初的预习提纲可以详细一点,文章的转折和关键所在都具体指出。这样使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能独立分析课文。以后,逐步过渡到只给一两个思考题,就能使学生根据思考题揣摩出作者的思路。

这三个要求要循序渐进,不断加深、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践随时掌握教学过程。

第二步,理解文章表现形式。

1、  理解作者如何处理材料。包括文章的选材、剪裁、详略处理及观点和材料统一的原

则等。如对《社戏》这篇课文,要研究作者选材的匠心,就要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社戏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待学生讨论后,再让学生考虑平桥村是乐土是因为哪些事,等学生提出是因为四件事(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钓虾放牛、可以看社戏)后,就可引导学生研究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三件事。讨论后,学生们认识到,这些乐事为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的最大乐事。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阅读文章时,就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材料处理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就增强了他们这一方面的阅读技能。

    2、理解作品的篇章结构。结构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之一,它包括文章的开头、结尾、层次安排、过渡、照应等。我曾以《荔枝蜜》为平台,训练学生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我先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文章初落墨于画家喜爱蜜蜂,给以褒奖,旋即以“我却不大喜欢”一转,叙述儿时被蛰的经历。我问学生:后来喜欢不喜欢蜜蜂呢?这时学生发现接下来没有再继续说蜜蜂的不是,却写起了荔枝林的茂密,荔枝蜜的甜美,蜜蜂的辛勤劳动。接着我又让学生研究课文的结尾部分,学生戏读后恍然大悟地说:“文章的构思和蜜蜂形象的构思是同时完成的。这真是太奇妙了!”随后我就要求学生以后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文章的精巧构思,尽力做到自己的思维符合作者的思路。这样就能深入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刻认识作者苦心经营的功力。

3、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对比、衬托等某些表现技巧。

4、理解作品的语言。训练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这是一项主要的基本功,需要较长时间反复训练,才能逐渐收到效果。训练学生理解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异同,体会对语言的一般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理解记叙、说明、议论对语言的特殊要求。通过典型课文的阅读,使学生体会作者在语言上的功夫。

第三步,阅读训练课的效果反馈

学生独立钻研文章的习惯形成了,对问题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如学《马说》一课时,我的学生就对课文的注解提出了疑问,他们问:“‘策之’、‘食之’、‘鸣之’句式完全一样,可是对‘之’的解释前者是‘代词,它’,后者却是‘无意义’,怎么理解?”于是,他们认定注解不恰当。同时,他们不仅对课文提出问题,而且在听课当中能及时发现老师讲课中的问题。如讲《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一位学生提意见说:“只是照注解解释‘禅师’(对和尚的尊称)一词,老师就给肯定,这是不够的,他没有讲出鲁迅用这个词的深刻含义。”这些事例都说明:学生一旦学会阅读,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能读、会读、应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心,也应是我们新一轮课改的核心。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语文理解阅读教学的起点。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循循善诱是学生乐读、会读的推动力。教师的诱导作用在于善于引导、启发,是学生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支持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明白自己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并成为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人,使学生产生“想读”、“愿读”的求知欲望,并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非所谓教师滔滔说教,学生默默聆受。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从备课开始就要着眼着力于“备”学生阅读学习起点,将语文阅读教学课上成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掌握文本阅读方法的研究性学习课,使语文阅读教学课成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天地,进入阅读世界自能阅读的桥梁。学生求知的欲望一旦唤起,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便易做到读得投入、读得认真,渐至于“领悟之深广开,而后纯熟之功弥深。”

如教学说明文阅读,因说明文“科技性”强,较记叙文等抽象,阅读起来较为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应先唤起学生想读课文的欲望愿望为着眼点,着力于激发学生对说明文阅读动心动情。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教版)《向沙漠进军》一文教学重点是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说明文,指导学生学习抓住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法并按人类对事物发展的认识的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此文虽是科普作品,但还是较为枯燥乏味。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沙尘暴肆掠、沙漠吞噬人类家园的实景画面,让学生对“长期以来,沙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个直观形象的认识,并生发对本文学习的兴趣;接着抓住文章题目诱导学生: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这一石激起三重浪,在教师的诱发下,学生便乘风破浪,反复阅读,深入探究,既认识了“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的特征,又理解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办法(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向沙漠进军有什么好处)的结构思路,还学习了运用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又如教学同一册课文《西湖游记二则》,由于文章是文言白话相同的语全,且杭州西湖虽名闻天下,但毕竟离学生远,学生阅读兴致并不高。于是,我采用“请你欣赏”的办法,播映杭州西湖风光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起情至,反复诵读文章,与作者袁宏道一道“扫描”西湖全景,“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感受杭州西湖灵性之美,培养审美的情趣。从检查评价课后“练习”质量情况看,学生跃跃欲试、应对自如,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

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预期目标,既要善于引趣激情,还要善于点拨指导,指点迷津,即注意为学生指引阅读的门径。这犹如组织学生游览杭州西湖,“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为学生指引一条最佳路线,指引值得多驻足观赏的景点和观赏的角度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已去领略那景致、那韵味。游览旅游胜地如此,教学阅读也应如此。叶圣陶老先生就曾强调:“自始则不必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示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比如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语文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先“整体感知”,后“重点突破”,“连贯”而“得体”。这样,学生既能观全貌理脉络、受启迪悟真情,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第三册(人教版)《海滨仲夏夜》,我着重提出三个方面问题:

1、文章着重描写了海滨仲夏夜的哪些景色?怎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幅画面的内容?

2、三幅画面分别美在哪里?写法妙在哪里?

3、每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霞光:色彩,动态

其中第二个大问题比较抽象,较难理解,需老师的点拨指导。经过分析讨论,形成阅读指导提纲:

夕阳落山不久

灯光:象星光

热爱祖国

启明星:大,亮

海滨夏夜景


夜色加浓

热爱人民


月亮上来

劳动者休憩、谈笑

(我、工人、农民)

幽美的夜色中


夜深

热爱生活

月光下,人们休憩、谈笑




毫无疑问,这样的阅读指导提纲对于学生深入品读文章、深切领悟文意来说是十分有益的。思维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引发思考。阅读一篇文章,若能抓住要领提出几个“为什么”,经教学点拨、引导,学生受到启发,能质疑答题,才可以说学生真正动了脑筋,有了深切的理解。抓住了点拨与指导,就抓住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也就向纵深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教师的精讲上,从而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切不可将课堂当作传输书本知识的“讲堂”,而应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多从学生方面着想,提纲挈领、画龙点晴地精讲。而且,要重视授之以“渔”,教给读法,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满足于对课文的深入精辟的分析,传输结论,只是授之以“鱼”,传授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鱼”只能充一时之饥,而“渔”却能饱食终身。“授之以渔”远比传输给学生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展示教师阅读分析的示范性,指导学生怎样去阅读才会更有成效,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培养学生自能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文本的示范作用,用好作为阅读示例的课文,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阅读训练,将教学重点落实到阅读方法的教导上,努力营造开放性思维的氛围,引领学生将阅读视野向课外拓展延伸,举一反三,求异创新,由课堂文本的引导阅读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自主阅读。叶圣陶先生说:“养成阅读能力在乎多阅读,在乎阅读得其法。”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自能阅读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感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终身受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