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09-9-24 15:34

说题相关资料

说题有关说明
说题
说题说的是学生的解题过程,即如何分析试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讲题与学生活动水乳交融,不是就题说题 书面说题的设问方式:
①命题立意和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根据考纲说明) ②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根据考纲和课程标准说明) ③如何讲解试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考纲) ④如何指导学生解答试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考纲) ⑤如何拓展试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考纲) 三、说题过程表述 (一)导语: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我抽到的题目是(    )号题,试题考查的内容是(     ),在整个试卷中的地位是(     ),难度是(    )。区分度属于(低分、中低档分、中档分、中高档分、高档分)数段。
(二)命题立意和能力水平说明
新课程和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通过学生作答的过程来推测其运用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迁移的考查。(如考查能力层级:A知识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F探究),其中,应用、理解、识记属于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创造属于高阶思维。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
这部分可表述为:
这道题考查的是(     )能力水平。属于(     )思维。侧重考查学生(     )思维品质,新课程和高考命题都强调能力立意。 (三)知识点、考点说明
这部分主要说明本题涉及的是考点或知识点有哪些。在高考中属于什么样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识记)、程序性知识(理解)、策略性知识(综合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即现有发展区怎样,高考考查的目标即最近发展区是什么,与哪些知识点之间有密切联系,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可板书画图示,也可以作课件呈现。知识间联系是线性的,即简单的,逻辑性强的,可通过结构图表示(向上思维)。知识间联系是非线性的,即非逻辑性的,可以建立一个思维模型,即大但想象、类比归纳、总结规律。
这部分可以表述为: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       )。这些知识点在考纲中属于(      )层次,考查      (      )知识类型,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即现有发展区是(       ),高考考查的目标题即最近发展区是(         )。与学过的(       )知识密切相关。(     )是学生应熟悉的,(    )是不熟悉的。我们采用向下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为(        )。 (四)讲解试题说明
这部分是根据以上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试题。
1.要引导学生通读全题,获取有效信息。要让学生抓住目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将题干中的信息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生成新的知识网络,利用(      )方法快速找到解题的关键点。
2.引导学生从局部入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生成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正向思

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精讲点拨等方法。 3.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完成解答。教师要巡视,发现几种答案,找出具有典型性答案 4.展示学生答案,组织学生小组评价,展示思维过程,分享解题成果。通过答案的展示,形成正确的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总之,讲试题的这个过程侧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小组间合作交流,在建构知识体系过程中,巩固知识基础,掌握解题方法和这类题的解题规律,培养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学生解答试题说明 1.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2.根据分值确定解题步骤,指导答题技巧。
3.培养学生具有分点意识,答题要有层次,根据采分点作答。
4.网上阅卷,字迹要工整、美观、干净,尽量减少涂改,养成良好习惯。 (六)拓展试题说明
1.对原有试题中的条件进行改变,进行变式练习。
2.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后,让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设问,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也可以把解题规律进一步推广,把问题特殊化或一般化。 (七)说题小结
对说题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对遗漏问题予以补充。
最后,以上是我对这个试题的理解分析,请评委指正和提问。 (以上4—7部分表述要结合试题进行具体说明) 四、评委提问
1.对评委提问要有预案。如
①解答此题的障碍是什么②此题易错点是什么
③如果是例题怎么讲④高考近两年对此类题型怎么考的,有什么变化
⑤对这类题怎样进行巩固或变式训练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和解题的积极性。



也谈说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的说题稿
邱宇强
日前,长春市教研室在全市开展的“规模空前”的教研活动“说题大赛”落下了帷幕。语文学科的说题总结大会昨天下午也在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成功召开”。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什么是“说题”,应该如何“说题”,“说题”意义在哪里的讨论却没有结束,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思考去探索。
相对于“说课”,“说题”还属于一个新鲜的事物。“说课”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模式,但是“说题”怎么说,还是一个正在摸索的事情。在正式说题之前,市教研室白智才主任曾受邀到我校做了一个如何说题的辅导,白主任认为“说题”的基本流程可分为七步,除去开头的导语和结尾的总结两部分外,中间重点有五步。我先简述一下白主任所说的中间的五步。
第一步,说命题立意。指明试题属于哪一能力层级立意,是感知、理解、分析、应用、迁移(不同学科,能力层级说法不一样)哪一层面的,所考查的知识能力,是低阶思维还是高阶思维,试题在整个试卷中的难易程度是较易的还是适中的还是偏难的,重点是要区分哪个群体的学生——如果有试卷的区分度等相关统计数据更好了。
第二步,说知识考点。依我后来的理解,我把这步改成“说考试大纲”。分析试题是怎样体现考纲要求的,反过来说明考纲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要求的。试题所要考查知识点属于哪种类型的知识,是属于线性知识,还是属于非线性知识。哪些是学生熟悉的,哪些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现有的知识发展区是什么,有待提高的发展区是什么。
第三步,说如何分析讲解。教师明确讲题的基本方法,具体操作流程。
第四步,说指导学生作答。比如指导学生注意根据分值,分点分层作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材料培养寻找采分点意识;指导学生养成相应的答题习惯。
第五步,说拓展价值。探究所说试题的拓展价值,开展“后建构活动”。让学生由现有发展区,继续提高。拓展迁移,或把解此题的规律推广,或把解此题的一般规律推广到特殊规律,或把解此题的特殊规律推广到一般规律。具体操作,可以改换试题的相应条件,形成新的变式试题;或是找出同类试题。
(以上是我根据白主任讲座的笔记所写,如果有不准确之处,是我领会不到位,与白主任无关)

市里说题结束,我校教学校长韩雪峰校长在我校也开展了“规模浩大”的说题活动:35岁以下青年教师说题大赛。参赛选手达41人,持续时间六天。我听了完成的四场,也有一些新的体悟。
说题流程加了一个“试题呈现”部分。说题之前,有必要让听者知道你所说试题的内容。但是怎么“呈现”成了问题,有的老师干脆把试题通读一遍,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我的意见是概括的说,简要的说。
具体说题过程中,大多数老师把“说如何分析讲解”和“说指导学生作答”合并为一个步骤。分为两部分,不易操作,内容容易重叠。这个过程暴露的问题是,一些老师把对老师的“说题”变成了对学生的“讲题”。教师一定明确“说题”是讲怎么解题,而不是讲题的答案是什么。“说解题过程”如同“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是最能体现说题老师本领的环节。教师要重点说自己解这道试题的独到方法,独到门头。所以讲解也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点。
“说题”一定要依据本试题的文本展开,紧扣本试题文本,不可丢下此题,大谈此类试题。比如一个老师说题内容是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社科文阅读),他不讲抽到的这道题目,而是把高三社科文阅读复习时的考查点一股脑的拿来,大讲特讲。这应该也叫“跑题”吧?
试题的拓展不应该牵强附会。我觉得在说拓展之前,可以先“说试题价值”,依据价值,进行拓展。这样的拓展才有针对性,才真正能做到举一反三,事倍功半。

我参加了学校的“说题”比赛,下面我把我的说题稿贴在这里,里边还有我对说题体会的一些具体体现。当然,以上还都是我的一家之言,说的不一定正确,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实用类文本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的说题稿
邱宇强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是2011年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下笔不觉师造化》。
这道题的文本来源于吴晶的《画之大者——黄宾虹传》,试题有两道,一是分析黄宾虹绘画大进展多在其隐居时期的原因;一是对比黄宾虹与张大千,谈对自己的启示。
我将从以下三大方面六个层次进行说题。
第一个方面,解说命题立意和考试大纲。第一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难易程度适中。在试题中的具体体现是,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第一题实质是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属于考纲中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的考查,从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第二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力层级分别为D、F级,难易程度属于较难题。在试题中的具体体现是,通过阅读题干“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我们知道这实质是考纲中要求学生学会“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内容,从属于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第二方面,我来解说解题预设和解题步骤。平时讲课,有课堂预设,讲解试题,也应该有解题预设,即讲解之前分析掌握学生对于此类试题已具备的能力和不具备的能力,从而做到讲解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一题,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学生已有的能力发展区是“能够回到原文寻找答案”,有待提高的能力发展区是学会“分点作答,答出层次;根据原文,概括作答”。根据学生情况,我的解题步骤分为四步。首先让学生自己作答,考证学生实际能力,暴露其不足。学生解答过程中,会发现题干就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然后根据老师平时所讲的方法:在所要理解的句子(词语)前后找答案。但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答案不分点,没有层次。针对这种情况,进入到第二步:学法指导。我要告诉学生的是,这种题的答案,有“四种境界”,大家的“立足文本,照抄照搬”只是第二个境界,“根据文本,分层作答”是上一个境界,“尊重文本,整合概括”是最高境界。有了这个指导,再进行解题第三步,“答案升格”训练,平时作文教学有“升格训练”,其实阅读试题也可以有这样的训练,依据老师的方法指导,对已有答案进行再修改,以其完善。学生这回面对段落开始分点,开始划分层次,开始找关键词,最后再明确答案,
同理,针对第二道题,考查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学生已有的能力发展区是能够找到答题区域,结合原文作答。有待提高的能力发展区是学会“全面审题,注意题干指向”;学会“分点作答,要求层次清晰”;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充分”。依此解题分为四步,我重点说学法指导,学生答题的问题往往出现在没有层次上,所以我指导学生首先要全面审题,注意题干中的指向性,比如这道题的题干“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实际已经交代了问题从三个方面作答,从这三个方面作答,答案自然层次清晰,再“内联外引”,论述自然合理充分了。学法指导完后,做答案升格训练,然后明确答案。
试题讲解完后,我们要探讨试题的价值,做好试题的拓展与迁移。第1题是典型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试题。通过训练,学生明白了筛选整合信息,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答案必须是“原生态”的。但最终整合的信息既要“来源于原文”,又要“高于原文”。 第2题是典型的鉴赏评价、探究性试题。通过训练,学生明白探究题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立场要鲜明,观点正确”。最终论述要达到“有点、有理、有据”。试题有典型性,就要做好拓展迁移。针对第1题,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筛选整合信息的训练,“讲中练,练中讲”。比如前两天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章第二段作者说“多可悲”,就可以依据文本,进行筛选整合信息的训练。针对第二题,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问题探讨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讨论、辩论的习惯,培养学会辩证的看问题、有理有据的表述观点的能力。比如对平时的“焦点问题”展开辩论,什么“郭美美美不美了?”“抢盐抢不抢了?”“老人摔倒扶不扶了?”“金正日死哭不哭了?”总之,把有价值的典型试题,拓展迁移开来,把它的功效尽量的放大,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说题,谢谢各位评委!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说题时配有幻灯片,这里略)

附:原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1年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2.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2.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     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②      
附:所引用材料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②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③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摘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