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09-9-24 15:34

老师,请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研讨的呼声不绝于耳。作为能体现这一精神,并可发挥教师“智囊团”优势的有效形式——集体备课的作用日益凸显,并不断为学校增光,给教师添彩。可以说,许多优秀教师无不从中获益。然而,据记者了解,由于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集体备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再加上学校在集体备课方面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致使一些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感到困惑……

误区之一:老教师“主宰”备课,“经验主义”唱主调

        众说周知,集体备课是同一学科、同一级部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的群体性劳动。其形式一般有教研组长召集教师对某一学科一周或一月内要讲的知识从教法到学法,从课前准备到实施教学等环节进行讨论;过程则先有个人按要求写出教案,再进行集体交流、修改教案,最后将定下来的教案印发到教师手中统一使用,并写出教学反思。它的最大功能就是集众人智慧,优化教学方案,减轻教师负担,增强课堂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学校实现“惜时增效”课题的有效途径。
        “我发现,当集体备课任务分配下来后,教师们能认真撰写教案,精心备课。但到了讨论交流的时候,我感觉效果不是太理想。”某校一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集体讨论时,他看到发言者一般都是老教师,像他这样的年轻教师很少参与。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应该是老教师的“权威”活动,资格深、经验多、水平高的他们,说出的话往往带有权威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年轻教师放不开,想说不敢说,讲错了怕人讥笑。这是大多数学校存在的问题。因此,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主备课教师读一读教案,大家简单发发言,谈谈个人意见,就算完成一次集体备课任务。所以,在大多数教师眼中,这种集体备课形式没什么实际意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误区之二:集体备课等同于教案设计,“拿来主义”较普遍
        由于准备教案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有些教师看来,集体备课无非就是写教案、找教案、抄教案和修改教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教师为了省时省事,快速完成任务,根本不动脑筋思考,不去动笔写教案,而是寻求“捷径”。他们要么将教学参考资料上的内容原封不动打印出来,要么就是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不加任何选择的情况下,通过“在线查找”成功下载,全盘揽为己有。
        某小学教导处高主任介绍说,锁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略与人们的工作密不可分,网上那些涵盖各科教学的优秀成果也越来越吸引教师的目光,已成为他们的“好帮手”。如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特级教师和名师的案例,教师只要轻轻点动鼠标,就能快速下载,直接拿来使用。
        “放着现成的优秀教案不用,自己再费尽周折、千辛万苦去写,岂不是‘没事找事’?”采访中,一位老师对记者这样说到‘显然,上述做法尽管“简单易行”,却更缺少教师参与的成分,从而让集体备课像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
        “其实,集体备课不能仅限于设计教案,即使是教学设计,也并不是简单的抄写,而是教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用心加工而成的‘最佳产品’。”一位特级教师说。在一些水平高、资料丰富的教案中,常常会看到教师们加上的一些新的知识和实用方法,既有教学反思,也有经验总结;既有案例剖析,也有探讨方法。
        此外,将集体备课变成“教案之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所谓“教案之和”,是指备课组长将教材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每位任课教师分头撰写的,再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复印后人手一份装订而成的集体教案。记者认为,这种“承包式”的做法,虽然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因缺少教师们的共同参与和讨论,以及他们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不仅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而且也使集体备课变得有形无实,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专家建议:集体备课应“内化”为教师自觉行为,成就自我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更新的多元的思想。”面对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亮点”的集体备课,我们应进一步去完善和发展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专家建议:要使教师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首先,学校必须规范管理,确保备课的实效性。学校可将集体备课纳入检查和评估中,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外,还应成立领导小组,有专人定期或事先不告知备课组教师的情况下直接参加听课,随时实行监督和指导。同时,学校还要制定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做到时间、地点和研讨内容相对固定。集体备课要按“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验收检查——形成个案——交流反思”五个环节来进行,积极引导新老教师做好配合。一方面老教师可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与新教师一起分享;另一方面新教师可通过观察、模仿想老教师学习,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们都能自觉地把个体纳入群体之中,集思广益,个人素质也可以得到充分展现与提高。
其次,学校要改革现有的评价制度,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备课热情。为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程度,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应有的的作用,学校要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考核力度,及时将教师集体备课有关材料存档,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评价的时候,学校不仅要注重评结果,而且要侧重于评过程,将教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是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等等“系数”纳入考核机制,做到制度和人性有机结合,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学校领导还可以利用公开课或听评课的有利时机,对执教者在课堂上的创新给予积极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
        最后,教师要不断使集体备课由被动督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备课活动,讨论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畅谈参与集体备课的体会,认识到集体备课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明白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断总结、归纳,提升个人工作经验,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适应学生学情。这样,教师在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互利互惠、相得益彰的共同作用下,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有成就了自己。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