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点评互动”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点评互动”教学方法是永泰清凉中学提出市级课题,这课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有充足的理论依据。(1)系统论原理;(2)迁移原理;(3)优化原理。提出课堂教学参考模式:整体感知-发现亮点-模仿写作-点评互动。重点在于读写结合点。“读写结合,点评互动”教学方法促进了课堂教学,使语文能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关键词:读写结合
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点评互动”教学方法,是我校审视当今语文教学现状,结合本校的语文教学实际,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度提出市级课题。这个课题抓住了新课改的契机,既让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在读写中积累感悟,提高阅读能力,点评互动中进行写法指导,提高写作能力。现对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点评互动”教学方法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语文教学在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语言及感悟浓郁的人文思想同时,还要重视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将所学所悟所积累源源不断地内化为自已知识体系。传统语文教学中死读书而不会学以致用的陈旧学习行为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尤其是扼杀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建构富丽多彩的精神世界的能力,从而导致读了十多年的书而无法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教学行为是失败的,必须彻底根除,应尽快建立健全读写互动、读写双向促进的语文教学体系以做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能校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 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非常明确地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阅读载体,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宗旨,大胆开发与拓宽阅读市场,开展广博阅读,提倡创新的写作。通过阅读,拓展其知识视野,激发其审美情趣;通过写作,提高其文化素质,提升其人生信念,通过点评互动,真正促成读写双向互动与共进。
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点评互动”教学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强调是读写的密切配合,学生可以广泛的阅读,可以以初中教材中的语文篇目,初中课标规定的课外读物,自选配套辅助教材等作为载体,教学侧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注重学生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重视语言积累感悟,不仅积累文本的立意、构思、表达形式、表现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文本所渗透的认识能力以及人格素质。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听新闻、做调查,方法要灵活多样。这样通过阅读积累与写作直接相关的素材包括文本的语言方式与技巧、结构与主题、思维方式与思想提炼,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写作方法。通过学习点评互动,写作训练,例文评改,提炼写作知识,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其实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阅读的期待视野将激发学生再创造作品的兴趣,写作的冲动与过程经点评互动又刺激了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阅读质量。这样就形成了读写结合,相依相从,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原则不懈地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有写作促进阅读,经过点评互动,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想境界。这一课题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它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1.系统论原理。课题根据系统论原理明确“读”“写”是同一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工程,把它们“结合起来”作为整体来看待“读写结合点”,并通过多种的点评互动形成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循“序”训练达到目标。
2. 迁移的原理。教育心理学很注意学习上的迁移原理。学习对象甲要迁移至学习对象乙,其条件是他们必须有共同的因素,共同因素越多,迁移性就越大。阅读和写作是有许多共同的因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把它俩作为学习对象进行教与学的时候,使用的文本是共同的。这个主要的框架为它们彼此迁移提供了条件。“读写结合”就是必须将阅读所得有机渗透到构思运笔之中,通过写作来验证阅读感受,巩固阅读成果,丰富阅读内涵。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前提。
3. 优化原理。(1)“读写结合点”与文本的优化组合。读写就是抽取文本中能够与“结合点”的共同或相近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从文本的结构上来看,具有“结合点”的文本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文本,而是这种读写重新组合中的文本。(2)语言知识与语言实践的优化组合。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习语言知识为中介,经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即语文训练而达成的。课题对每一次的训练都不是相对湿度适应的语言材料为载体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再通过师生、生生点评互动,休现了语言知识与语言实践的优化组合。(3)主导和主体的优化组合。课题“读写结合,点评互动”是通过学生与文本,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性的主体性,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紧密相连,实现读写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这样理论基础上怎样进行读写结合,点评互动呢?“读写结合,点评互动”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的参考“模式”:整体感知-发现亮点-模仿写作-点评互动。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读文章,感知文章的内容。发现亮点是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文章的亮点,亮点可能多个,但选取一处能够进行读写结合的亮点,进行指导上升到理论知识。模仿写作是在理论指导下,教师指导学生模仿写作。点评互动是可以进行师生、生生点评互动,不断修改,提高写作能力。上述过程中,寻找亮点是关键,是读写的结合点,读是基础,写是目的,意在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点评互动,让学生把在读中获得的启示用到学中,通过写的练习更好地理解读的内容。下面以一教师教《春》为例。
课文:春
读写结合,点评互动内容:领会情景与表达情景
第一步: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朗读或听朗读录音,感受春的那种生机勃勃气象。
第二步:在读的基础,寻找作者写春的亮点。作者如何观察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并把感情渲染于其中(领会情景)同时也应明确情与景的关系,抓住景物特征,抒发感受(表达情景)。
第三步:模仿写作: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抓住景物进行描写;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菊花的形态,窗外的树叶的色彩,联想秋风吹动菊花摇晃,树叶飞舞的情景,思考落叶归根的道理,挖掘秋景深意,收集写秋的词句并以《秋》为题目写作文。
第四步:点评互动:指导学生以所写作文《秋》与课文《春》作对比阅读,并用前面所学道理“领会情景与表达情景”这一读写结合点对《秋》进行师生、生生点评。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既从课文《春》中找到写作文《秋》的方法(表达情景)又以所写的作文《秋》来促进和领会如何读课文《春》(领会情景)。这样既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写作能力。“读写结合,点评互动”教学方法促进了课堂教学,使语文能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