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09-9-24 15:34

例谈如何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性试题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探究性”试题有愈来愈红火的趋势。继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份新课标试卷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探究性试题后,今年上海、福建、广东、江苏、宁夏、山东等六份考卷考了探究题。分值为 5——8分不等。



“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究” 、“探寻追究”的意思。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探究性试题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它与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又有一定的不同。
     第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你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你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你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


第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一、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这是要求考生的答题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 “人文精神”一般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 “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三、“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应对:


1、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例如:2008年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试题解读:小说题目为“侯银匠”,所以小说的主人公一定是侯银匠,小说的主旨一定集中在侯银匠身上。虽然文章绝大部分文字在写他的女儿侯菊,这主要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主人公,写侯菊实际上是在写侯银匠。搞清两个人物的关系,作大就很容易了。这需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2、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例如:2008年上海卷第12题: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5分)


试题解读:解答这一题,需要我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灯笼红”和 “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这两个意象分别指什么进行解答。然后找到两者和祖母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有什么关联。


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3、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


例如:2008年福建卷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试题解读:题干有两个角度要求: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作者所表现的感情。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一种“激越、豪迈”的情感。就整篇文章内容看,由小处写到大处,由景写到远景。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泥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情感表达得也更加丰厚。


参考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闻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意思对即可)


4、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


例如:2007年广东卷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原文: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试题解读:抓“刻意制造”、 “泥泞”关键词。“不会刻意制造”是说“泥泞”是“浑然天成的”; “泥泞”从选文看象征苦难和屈辱;没人刻意为自己制造磨难。


抓疑问点:为什么渴望在泥泞中走一回呢?处在顺境中,当我们倦了、茫然不知所措、不再有激情、苍白无力时,会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因为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


两句话是从两个不同角度(不会刻意制造泥泞;渴望泥泞)说的。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不是人为制造的;泥泞象征苦难和屈辱,没有必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会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因为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


5、要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究


例如:2008年广东卷第21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解读试题:这是对文章的题目的内涵进行探究。这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在文中“绝妙的错误”很显然是指DNA ,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这里的“错误”DNA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形成了今天的生物。故标题为“绝妙的错误”。


答案要点:“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四、反馈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从材料中你能发现什么结果?写出你的探究结论。(至少写出3点)


材料(1)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为凤毛麟角了。


材料(2)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材料(3)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可可西里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毛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这三则材料分别说的是:


(1)藏羚羊原来没有受保护,所剩不多了。


(2)藏羚羊生活习性。


(3)政府已开始加大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力度。


(1)(2)讲述的是过去的状况,没有什么可探究的;(3)讲述的是眼前情况,可以预示未来趋势。所以只有先锁定探究目标[材料(3)],探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由材料(3)可得出这些结论: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群众提高了觉悟;藏羚羊的数量增加了;藏羚羊习性已在改变。


综上所述,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的,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试题与我们平时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区别开来,课堂上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而考试则不能;课堂可以无结论,考试必须有答案。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