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秋愁
秋愁是一种奢侈而淡雅的情怀。在锦衣玉食后,在续杯与浅尝间,在细雨与白裙间…….秋愁是无病呻吟,是文人墨客酒饱饭足后个人主义的小小忧伤或者惆怅感怀;是明媚的午后,一杯香茗,听着舒缓的古典音乐,换几首老歌;是半盏青灯,月上西楼,半卷珠帘,稀星依月;是几缕凉风,为那掉下一地的黄叶伤神,渐感逝者如斯…….
中国式的秋愁总是带着点古典的诗意和婉约,好带着一江春水向东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矫情。
秋愁总是在秋渐暮,雨送凉,露重露稀,风弱风强之时。它比落花轻,比流水短;比微风淡雅,比悠云抒情;比青灯暖,比黄卷淡…….金菊红叶染秋风,秋思秋情秋愁缘秋起。
秋愁是“画阁魂消,高楼目断”却不见孤舟的黯然;是“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的物事人非的伤怀;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怅惘和婉叹……
中国式秋愁千般万种,秋风几袭几袭凉,秋雨点点长,秋叶绿肥红瘦忘…….一种秋思,几处闲愁,都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飞絮。
中国式的秋愁蔓延着中国式的情怀。从诗经到古乐府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秋愁在诗人文人心间无处不在,如荒芜的野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蒹葭》该是中国较早的秋之愁歌吧!而唐人李商隐似乎在秋愁上更甚一筹他的《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真不知是巴山秋雨惹的诗人思妻,还是思妻惹得巴山下了一夜的秋雨......而那悲秋之祖宋玉在《九辨》中的一声长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似乎已经变成一种基因,在文人身上不断遗传,见到梧桐就会有“一叶落兮,天下秋”的唏嘘。宋人柳永更把秋愁贯穿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词中借秋感伤身世漂泊、仕途坎坷、佳人相思成为一种风格,我曾大胆的把他的词称为“几袭秋词”。水风轻,频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几袭凉意,秋风又起,又迷离,又渺茫,几点思量。喜欢的知道那是诗意,懂得人,知道那也是一种幸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