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09-9-24 15:31

新课程·教材·教材使用--

我从春天走来,你说夏天不会分开。说好再不去忧伤,但心情怎会坚强。为何总是这样,在我心中深藏着你。想要问你想不想,陪我改到地老天荒。

如果课改这样忧伤,为何不让我分享?日夜都问你也不回答,怎么你会变这样?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求理想。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课改坚强。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求理想。像我这样为课改坚强,到底你会怎么想?

为何总是这样,在我心中深藏着你。说好再不去忧伤,让心情充满阳光。



一、       三个理念

(一)新课程的推行过程就是一个实践、检验、建设的过程。专家们以满腔的热情与心血编写了新课标、新方案、新教材,启动了新课程,但新课程不是编写出来的,而是建设出来的,成长出来的,发展出来的。如何建设、成长与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最多只能决定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只有第一线的教师才是真正解决新课程中具体问题的“伟大的实践创造者”。

(二)事实上,大多数新的理念仅仅是老理念的重新组合,只不过是将组合的智慧与全球资源连线的新方法。任何新的思想都离不开先前的信息储存。所以,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新课程的理念也大抵如此。

(三)新课程的教材需要符合三性:一是相容性,即与社会的需求相容,与现代的行为方式相容,与正确的价值观相容。二是优越性,即相对于旧的教材而言有明显的优势。三是适合性,即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合教师教的水平、学生学的水平。

二、       关于教材

(一)“守正出新”的理念。

所谓“守正出新”,是肯定过去,寻求更好;是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过去,砸烂所有旧教材,建设一套新教材。就教材编写而言,新颖与古老、现代与传统,本身并不标志着正确与谬误、进步与落后。好的教材,只是因为它适合。适合的教材,才是有信度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要让新教材去适应教师与学生,而不是强迫教师与学生去适应新教材,去削足适履,因为,“教材,是一种服务”。

(二)全新教材编写的误区。

1、误以为新的就是好的,切断了历史与传统,混淆了精华与糟粕;

2、以为新的教材会给学生带来新思维、新视野、新感受,殊不知,对学生而言,所有没见过的教材都是新的;

3、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教学的质量:积累被冷落,被浪费,所有的课程要进行新的阅读研究,所有的课堂教学要进行重新设计,仓促备课,匆忙上阵,草草收场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情况,对教学,特别是对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害无益的。

三、       关于教材使用

(一)   教材的模块与系例:

1、必修5个模块5本;

2、选修5个系例10本以上: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散文诗歌欣赏》(未出)、《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曲名作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二)“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1、阅读——讲解式或篇篇必讲式。一些老师认为,不讲不放心,不讲完成不了任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放心说”或“任务紧张说”忽视的是学生的需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权利。“国文本是读的学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没有在老师指导下的个性阅读的过程,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就沦为一句空谈。这种专制、共性阅读教学的“复辟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1)读书课例。

(2)悬念系例课例。

(3)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例。

2、写作——被动应付式。只按照课本内容布置写作任务,缺少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指导,更谈不上准确、积极的评价。其实,作文是不存在复习的,每一次新的作文都是一次崭新的创作。应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新的积累、新的创作,不再重复“过去的故事”,从而不同凡响。

(1)读诗写诗例——习惯的养成。

(2)“精彩歌词,精彩题目”课例

(3)积累构思例——肚里有文章。;

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让学生喜欢阅读会阅读,让学生喜欢写作会写作。”

(二)   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做教材的仆人。

教科书是最坏的主人,也是最好的仆人。想面面俱到,往往面面不到。使用教材,需要选择、取舍、整合的勇气与智慧。

1、           必修教材的选择、取舍、整合。

(1)   阅读鉴赏(20个单元)

(2)   表达交流(20个专题)

(3)   梳理探究(15个专题)

(4)   名著导读(10种)

2、           选修教材的选择、取舍、整合。

(1)   选修必修之关系。

(2)   选修课开设的原则与现状。

(3)   2007年四省考纲的指向。

(4)   选修课的选定、教学形式等。

3、     选择、取舍、整合教材的目的: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学科素养、考试素养和综合素养。

四、       教师素养与文本

相对于教材,教师的素养更为重要。

    1、《三国演义》例。

2、讨论读书例。

3、学者不读书例。

4、不研究教材例。

5、轻视积累的方法论。





结束语:

原来我什么都想要

(容理诚《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改编版)

我知道这样不好,也知道教材已经很不少,我只有拼命地“教”,“教”到你想逃。

早读的铃声传过拂晓,晚修的月光只是无奈的辛劳,以为在考试中,就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原来我什么都不知道。

我要你创造的双手,要你由衷的微笑,还要你明明白白地思考一回,就算虚荣也好,清高也好,那个老师对学生不自私,不奢望?

我要你的诚实,要你的善良,还要你真真切切地探究一遍,就算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最怕你把作秀,当作对我的回报。

原来我什么都想要…………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