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隐士
完全归隐 归于此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即使朝廷派人来多次延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仕而后隐 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古代很多,当过官,因为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东晋时的陶渊明,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其诗名。
半仕半隐 此类人先是做官,但后来不愿做了,可辞官又无保于生计,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过着实际的隐居生活,虽然不具有隐士的名分,但却有隐逸思想,如唐代的王维。
忽仕忽隐 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后又隐居,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复出仕,之后再归去。
隐于庙堂 这类隐士,虽然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
似隐实假 如明代隐士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名隐实官 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以隐求仕 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如唐代的卢藏用在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佳处。”
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
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