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5-11-2 14:35

材料作文“仪式”: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

材料作文“仪式”: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
犹记清明祭祖时,合掌一刻心中的尊敬与虔诚,既是对先人的瞻仰,更是对肩头之任的勇敢担当;犹记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词里满怀希冀,老师的目光里饱含欣慰,心头激荡着感恩与憧憬——此刻,毕生难忘。

任光阴荏苒,时代变迁,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只因仪式背后,那对于个体生命,对于文化流传的非凡意义,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珍重与传承。

仪式不只是形式,仪式还为其独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中国古代便有;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便是“红喜事”,而老人仙逝则是“白喜事”。中国人自古便以喜庆热闹的仪式恭贺一对璧人喜结连理,又将对新生命的热忱与祝福融入“满月酒”的传统仪式中。而对于乘鹤西去的老者,用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的仪式表达对逝者诚挚的缅怀与追忆——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无不体现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本身至诚至真的关怀与热爱。

任光阴荏苒,婚礼仪式由繁就简,而葬礼仪式简介虔诚,在继承与发展中,仪式背后那点滴入微的生命关怀,那渊远而来的对生命价值的不懈求索,却是仪式真意所在,值得代代以心相传。

立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传统仪式所蕴含的民族风情,文化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更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苗族的“边边场”,便是青年男女联谊,互表心意的民俗仪式,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文化内涵,装点了缤纷的华夏文明。而进来习主席一行参拜曲阜孔庙,这简洁的仪式中却饱含着对先贤的敬畏与敬仰,由此溯源,便可领略崇圣尚礼,尊师重道的民族品格……以传统仪式为窗口,我们得以一睹流光溢彩的中华文明,得以从中汲取民族气节与风骨,反本开新,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文化自信,在纷繁冗杂的价值取向中,明确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顺时代之流,仪式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如此方可为之赋予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倘若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便难以于转化蜕变中实现真正的传承发展。但若迷失于急促而浮躁的现代生活,抛弃仪式,进而抛弃对生命虔诚的叩问,进而抛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溯景仰,社会便痛失千年积淀的文化根基,而时代亦会在愈演愈烈的盲目急躁中,丧失灵魂。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我们需深刻的智慧,实现其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果敢的魄力,为其正本清源,留住文明之根,守住华夏之魂。

【评语】52分。开篇写两个现场感很强的仪式,然后在第二段拿出中心观点: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接着从仪式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和仪式对文化的流传这两层作用上展开阐述,重点分析了红白喜事仪式和苗族的边边场仪式,以及习主席参拜孔庙仪式,很有力地论证了“仪式不能被简单取缔”。第三层推进一层,阐述了如何给仪式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因此,中间的论证是按“为什么”到“怎么做”思路展开,论证层次分明,段落结构完整,论据典型,阐述到位。

不足之处是:如何去粗取精尚不具体,粗和精如何界定没有说明,所以深度还不够,指导作用还不强。
材料作文“仪式”:让仪式与时代携手同行


清明祭祖,仪式愈是去冗留精,伴上踏青欢愉,行人倍感轻松。古老仪式从时光深处走来,紧跟时代脚步。

因此,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

首先,仪式与时同行,是为了更好适应时代,以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主导着发展轨迹,科学思想奏响时代主旋律。许多繁琐仪式已与时代要求脱节,难达规范目的。好比旧时大操大办喜宴婚庆的奢华浪费已不适当代环保勤俭风尚一般,如此仪式,亟须改变。历史上,不乏改革仪式以响应时代呼唤的先行者。民主之风成主流,孙中山先生果断变革三跪九叩的仪式,以作揖取而代之,天下之士高呼明智。仪式不能落伍,否则,便沦为陈规陈说,成为社会的桎梏。

但也许有人会说,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不如废除仪式,一了百了。错了!让仪式与时俱进,不是漠视它,一个社会失去仪式,便易造成紊乱。伯尔曼曾说:“没有仪式的信仰将蜕化为狂信。”同样,仪式作为社会千百年发展而形成的维系各方平衡的纽带,一旦失去,社会便会混乱,平衡便被打破。好比离乡游子不知如何祭奠那方土地,没有具体的仪式,再多的思念也苍白失色,情感便难以平衡。更深一步说,漠视仪式的作用,会导致一种文化的落寞。拜占庭帝国革除根本的信仰仪式后,帝国文化日益衰落。终在敌军铁蹄下日暮西山。因此,重视仪式,让它与时俱进,是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许多仪式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我不禁深思其中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人们规范化意识不强。缺乏规范化意识,人们不会关注仪式的规范作用,即使一种仪式不再顺应这个时代,他们也漠不关心。石述思曾在《说中国》一书中提出:“当今中国,便是缺乏对仪式的关注”规范化意识缺位,让我们视仪式形同虚设,唱国歌时缄口不唱,婚礼神圣礼堂大声喧哗。如此,更何谈变革仪式?

因此,让仪式响应时代,响应这个注重效率的社会,需要我们对仪式去繁琐,精简仪式。除夕团年,大可不必大摆筵席,豪掷千金,更简约也不失乐趣。正如弗里西斯.梅斯曾言:“我们可以只是坐下了聊天。”不可否定,有些仪式过分注重步骤、教条,让人疲惫生厌。我们大可解除其中不必要的繁重,回归仪式最本真的精神内核,让仪式更深得民心,让仪式更好的传承。

让仪式与时俱进,去繁除琐,无须劳形乱神,形骸既适,谛听仪式与时代的轻吟!

【评语】50分。书写漂亮,层进顺畅,开头部分由“清明祭祖”的切身感受,推导出中心论点“仪式须与时俱进,去繁除琐”,主体部分二个层次:第一层从目的上形成观点:适应时代、规范社会,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第二层从原因上探讨。关于“仪式”的几处名言对语言起到了点亮作用。

不足之处:主体两个层次的核心词都落在“规范”,思维显得比较局促。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