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09-9-22 20:15

激发兴趣 教会方法 养成习惯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师的“教”研究甚多,而对学生的“学”研究甚少。无论是传统教法从时代背景一直讲到写作特点的“满堂灌”,还是后来提倡“启发式”时的“满堂问”,语文教学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这个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始终得不到重视。新课标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想,作为高中部的老师,也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学重心移向学生。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能力为中心。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师如何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进入废寝忘食的境地是至关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亦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可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使学生热爱语文,潜心钻研语文。
(一)
使学生爱上课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如何上好一节生动的,富有美感的语文课,课堂导入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久往,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兴趣浓厚,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教者得心应手,学者轻松愉快,才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内容体裁广泛,包容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精髓,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道德、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等方面面,因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揣摩,概括为以下几种:故事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诗句导入法,动作导入法,实物导入法等等。
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说明文,相对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开个好头呢?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导入。一上课,我先问学生吃过荔枝没有,学生一齐说:“吃过!”,我便又说:“谁能说说你吃过的荔枝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又找同学回答,他们有的说荔枝的壳很粗糙,疙疙瘩瘩的,有的说荔枝吃起来又酸又甜,又有的说荔枝的肉是白色的……,这一熟悉的生活体验使全班的同学都兴奋起来,抛开了低落的情绪,为我上好这一课扫除了情绪障碍,学生有了好心情,课堂的进展就顺利多了。
    总之,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许许多多,教无定法,导无定法,随时,随地,随机,随人;一个人,一个故事,一句话,一首诗,一条手机短信,都能成为你的课堂导入,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使学生提高效率,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孜孜以求,和不断实践探索的。
2、情感投入,真情感染
学生兴趣的激发,是离不开情感的。包含激情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传神的动作,都可以使学生感情涌动,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设境激情,是语文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中,我利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法,给学生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选取课文的精彩片段编成课本剧,进入角色,体会形象美. 而《荷花淀》、《祝福》等课文则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直接感知美,领略美,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还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透视文章的内涵,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咀嚼美、品味美、理解美。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羞涩”把荷花写活了, 多像一个个粉面含春,娇羞欲语的少女,姿容妙曼,媚态可掬,堪为撩人的一笔。作者用生花妙笔,细腻描绘了荷花,让学生细细研讨,慢慢品味,能不拥有美的享受?语文课本中,很多作品文质兼美,应把讲解,启发有机结合,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通过形象思维,去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主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教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时,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讲读,积极思维,闭目遐思,展开想象。这样,学生眼前便浮现出一幅北国雪景图:辽阔的北疆旷野迷茫,玉龙狂舞;天寒地冻,粉妆玉砌,滔滔黄河。偃声息威;逶迤群山,游若银蛇。雪霁日出,红白交映,这是何等绚丽而又壮观的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山河壮美的意境之中。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了全部感情,就能在情绪上感染打动学生。
3、主动体验,乐于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到一个新的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从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使学习过程成为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强调经历与参与,重视直接经验的呈现。文本阅读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对文本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比如,教学《赤壁赋》时我提出下列问题,引发学生先后讨论了以下问题,并展开对话,交流各自感悟:①学了《赤壁赋》后,苏轼的达观对你有何影响?②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学生讨论认为,面对逆境,我们的眼光要长远一些,胸怀要宽广一些。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你怎样看待。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有的学生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还有的学生认为:苏轼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去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而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这样的对话讨论确实能够引发其他同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
(二)
使学生爱写作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首先要激发出他们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1、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真诚的夸奖、由衷地赞叹、热情的鼓励对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其作用大得无法比拟。我总是多赞美,少贬抑;多鼓励,少指责;多圈红,少砍削;发现好的作品,立即在全班范读和讲评。
2、鼓励写放胆文。不设禁区,不画框框,不命统一死板的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量创作,发表佳作。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
二、掌握方法是关键
灿灿生辉的金子,不如点石成金的手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中的大量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在学习系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主动有效地独立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逐步进入无师自通的境界。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成为会学、善学的人,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课外学习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仅仅是语文学习、阅读的常用方法,远没有包括全部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朗读、背诵、摘要、笔记等重要方法都未列入。然而这些却又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正确地运用,以求得自身的主动发展。

三、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学得好远胜于老师教得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老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都是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来起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也让学生在这学习过程中,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2、勤做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    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3、勤查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ˉ车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4、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5、勤于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6、勤于求教探讨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需要谦虚,还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探讨、研究,甚至是激烈的争辩。
    7、勤于写日记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因此,只要有利于练笔都可以写。写日记要注意把观察能力的训练和感受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日记往往记的是身边的琐事,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许多好的日记就是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琐事写得具体、生动,并能从中揭示出∵定的道理而被人称颂的。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学语文的好习惯不仅仅是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留心、多揣摩。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保证,需要教师长期的督促。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上也要发扬这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使学生真正地获得自学自得的本领,达到叶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地步,这才是我们语文的终极目标。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