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5-5-15 10:39

高考作文高分精解

高考作文高分精解
观点要与众不同(高考作文高分精解·1)
编者按: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高考冲刺在即,高三学生如何写就考场高分作文?本报《学堂》今年继续邀请王立根老师为考生们指点迷津。王立根老师已连续两年在本报《学堂》开辟高考作文专栏,他撰写的“高考作文教你写”、“高考作文优卷评析”系列专题受到了众多考生和家长的推崇。
    目前,高考作文采取两级评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占50分,发展等级占20分。今年的发展等级有四个项共16个评分点(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采用一点评分法,即以16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到多少分就得多少分。换言之,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等级”相当于“亮点等级”。如何在立足“基础等级”的前提下,再突出一点,多争取20分?从今天开始,王立根老师的“高考作文高分精解”系列将教你巧妙地在作文中设创 “亮点”,写就高考高分作文。


观点要与众不同  

    一道作文命题一般要让绝大多数人有话可说,千千万万的考生做同一命题作文,在审题构思的思维方式上必然大同小异。我们要想获得高分,就应该注意保持和大家观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大胆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一篇文章中哪怕有一点与众不同,这一个亮点就是你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高考作文根据发展等级标准评分,评分依据就是看你有没有这样的亮点。



不能人云亦云

    作文必须提炼观点,要让观点具有启发性,就不能人云亦云。如写《感动》一文,作家毕淑敏说:感动在词典上的意思是 “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得同情或向慕。”虽然我对这本词典抱有崇高的敬意,依然认为这种说法不够精准,甚至有点词不达意。难道感动是如此狭窄,只能将我们引向同情或是向慕的小道
吗?这对“感动”来说,似乎不全面、不公平吧?感动比这要丰饶得多,辽阔得多,深邃得多啊。
    于是毕淑敏写下了 《感动是一种能力》一文。这样一来,文章的观点就与众不同了。
    敢于对生活中似乎已是定论的东西提出异议,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有的人看问题总是表面化、绝对化,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一个口径,一种模式,例行老套,不越方圆;思想僵化了,文章也失去了生气。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人云亦云呢?


往深一层次写

    一位考生写 《流行与流俗》,文中说:
    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流行,因为它是大家达成的共识,流行的,不一定是物欲,也可以是一种值得承传的精神,因为它可以支持我们不断向前。
    能够对“流行”作一点诠释,这已经很不错了,但他又深一层写:
    可是现实生活中流行则俗,似乎成了一条定律。
    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今天你×了吗”又到“将××进行到底”,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
    是个性。人,是一个独立体,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一个独立实体。不应该被认为是流行符号。个性张扬生命,也是人的标志。只是流行的同时,我们要警惕它是否已取代了我们的个性,磨灭了我们的个性。
    流行,也可以不流俗。
    可见,考场上想得深,就会有新意。



写出自己的感悟


平时训练时,要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要学会从常见的、简单的、表面的生活现象中去观察、思考生活,积累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考场上就会有个性化的表现。

一位考生写《前方》的作文。他一开篇就提出一个设问:
    人的眼睛为什么长在前面?因为它要我们向前看。
    这就很新颖,很吸引人的眼球。他在文中举例论证这个观点之后,结尾这么写着:
    不要在遭遇不顺的时候,总是把目光盯着过去,总想着过去的成功。即使你认为这样心里会好受一些。因为这是曾经的辉煌,这是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敢于面对今天的现实。你的前方风光无限!一定要努力去争取,给生命添上最绚丽的色彩!
    这便有了一点哲理味。


要有一点哲理


    在考场作文中讲道理,发议论,写得不小心就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作文最忌讳生硬的、枯燥的、抽象的、空泛的说理。对于考场作文,它更应以艺术形象来感染人,要有点理趣的,它的特点就在于把道理与情感和事情融合得天衣无缝,使你在欣赏它所描绘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领悟到生活哲理。
    一位考生写《选择》这样写:
    孤独的街灯,在沉重的黑夜,散发着光的气息。夜,多了一丝光的灵气,不再那么地孤独无助。
    街灯,没有阳光的热情炽热;
    街灯,没有月光的如水温柔。
    它,只是默默的,站在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街口,让在黑夜里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可以看一看前方的路,不再抬头望天,寻找北极星的方向。
    黑夜,街灯明亮,守望在十字街头。
    黑夜,人不会迷失方向,因为街灯明亮!
    是否,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该选择一盏心灯?
    结尾暗扣选择二字,这篇作文所蕴含的浅浅的生活哲理,正是融合在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中,融合在对“街灯”的意象之中,这为我们如何在作文中写出生活哲理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高考作文高分精解·2)
独具慧眼以小见大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因而需要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
    通过分析事物的表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观察时不放过生活中那些 “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如果能开动脑筋,透过那些凡人小事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以小见大”的深刻立意。
    请读一篇高考例文《习惯》,开头是这样写的:
    老刘吃过早饭,习惯地提起手提包往外走,女儿叫住了他,“爸,您上哪儿去?”

“当然去学校。”
    “爸,您不是退休了吗?”老刘一下怔住了。
    是啊,昨天不是刚开过欢送大会了吗?今天我不用再去了。四十年啦,从小刘老师教到大刘老师,再教到老刘老师,每天都是吃过早饭,提起手提包去学校,这可是四十年的习惯啊。从今天开始,提菜篮子上街买菜,做饭,养点花,喂点鸟,轻轻松松地过日子。老刘搁下手提包,有点失落。
    小作者抓住 “提手提包上学校”这么一个小小的习惯,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一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高贵品质与执着的精神,使主题思想得到深刻的表现。事物的本质是蕴含在事物的表象之中的,往往很难一眼看出;同时,其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不易一下抓准,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做出判断。

发现题目另外涵义

    掌握把握本质的一些方法。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发现题目的另一种涵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如请以“回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下面是例文开头。
    让心灵回家
    其实,每个人都有两个家。一个是父母用一生的心血与爱营造起的幸福温馨的家,还有一个是理想与梦为你支撑起的心灵的家。每个人都要长大,都会独立,总有一天会离开第一个家。而心灵的家却将陪伴自己一生。每当你茫然、无助、困顿、消沉时,心灵之家的理想与梦便开始召唤你,指引你,直至你摆脱绝望,回到你的家。
    如果仅仅写回家的情景,往往写不出亮点,这位作者另辟蹊径,写“让心灵回家”就有着一点哲思,这就可能写得深刻。
要有一点辩证思维
    掌握一些“辩证思维”。事物的表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要注意吸收消化,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有一年上海以“杂”为话题作文。作家叶永烈这样的开头——
    一提起“杂”字,就令人想及“杂七杂八”、“打杂”之类贬义词。其实,在我看来,就人才的知识结构而言,“杂”却是好事,我们应当做一个“杂家”。
    最早提出“杂家”的,是汉朝的班固。他在《汉书》中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后来,清朝的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当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知识无限,真正成为“无所不包”的“杂家”是不可能的。但是,知识面尽量宽一些,知识尽量“杂”一些,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从各方正反论证,使观点无懈可击,这样的论述就充满辩证法。

方法因文体而不同

    记叙文,在文章中一般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通过它可以深化叙事的内容,可以在篇末出现,也可以在文章中或是开头出现,还可以让情感得以升华。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这些都能透过所叙内容揭示这些内容的本质意义。
    如:一篇高考作文,题为《诚信》,当作者讲述了一个动人故事后这样结尾:
    诚信,又回来了……不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希望你不再离去,就留在这个温暖如春的世界!
    这结尾使文章的观点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富有感受,浓于情意,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议论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要论辩、阐发和证明,通过作者周密的论辩,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做到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质”。

强调“前因后果”(高考作文高分精解·3)
今年《考试说明》将要求作文“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改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意味着对作文的要求更高了,加强了对事物“前因后果”的思维深度考查,强调考生对待事物不能只知其果,更要重视其因;同时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也要重视其发展过程、发展结果。
    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可能不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作文时需要———
找出因果关系

    有一位考生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为了表达“世界因多彩而美丽”这个论点,没有满足于现象罗列,平面铺叙,而是将“多彩”作因,“美丽”为果,从“因为多彩才是美丽的”、“因为多彩带来美丽”、“因为多彩构成美丽”三个方面条分缕析展开分析,把认识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他这样写道:
    菊的傲然,莲的高洁,梅的坚毅……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这美丽的百花园。多彩象征着活力,美丽需要生命的鲜活与蓬勃,因此多彩才是美丽的。
    论述之后又进一步写:
    一个树上掉下来的虫蛀果,牛顿看出万有引力,罗丹会说这是残缺的美,而阿基米德也许会高呼:“可以用它选定撬起地球的支点!”一个苹果,多彩的答案。多彩的答案,多彩的思维共同编织出绚丽夺目的科学繁荣。我们需要多彩,因为多彩带来美丽。
    再深一层写:
    一万匹马,发出同一种声音,虽然壮美,但也将是最可怕的,最可悲的。不必过于在意别人,不必害怕与众不同,勇敢地做第一万零一匹马,你就将为这世界添一种色彩,增一分美丽。如果每个人都能绘出属于自己的颜色,必会闪烁出万缕光辉,我们的世界才将真正成为一个美丽的世界。因为多彩构成美丽。
    最后说:
    因为这世界原本就是多姿多彩的。呵护属于自己的色彩,便是为世间添了一分美丽。因为你我的多彩,才有世界的灿烂。因为多彩,所以美丽。
    经过这三层分析,使因果关系十分显豁,有理说得山倒,充满了理趣。

揭示深层原因

    《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人们纷纷谴责这种“势利眼”造成对农民兄弟的不公正待遇。
    但,这现象的背后,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呢?能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以犀利的目光审视这个社会怪象呢?
    作家何满子在 《剃光头发微》中就此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是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那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最后他发出发人深省的警告,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发之上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文章要写得深刻,就要揭示事物的深层原因!

点明发展之果
    今年省质检作文题是《我忧我思》,构思时应阐述的是我“忧”的对象,“思”的内涵。
    “忧”的应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思”的应是“为何忧”、“何以解忧”,二者紧密结合。也可以叙述自己忧思的一个经历,编写自己有关忧思的一个故事。但都要揭示“忧思”之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点明出路。点明“忧思”之果,是一篇主旨所在。
    有一篇优秀作文,开篇以一生活现象入手,点明“忧之原因”:
    翻开现在学生的书包,里面装的是各种各样的外语教材,却惟独找不出一本唐诗、宋词。心寒啊。跟随现代学生匆忙的脚步,走进的是一家家培训外语的学校,读的写的全是ABC,更令人尴尬的是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孩子们拼音时,孩子们却说那些是英文字母ABC。
    于是,由“忧”引入“思”: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我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不少的人正渐渐地在文化领域中迷失方向,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成果时却忽略了自己民族的文化。
    提出问题,进而就要分析问题:
    朋友们,我恳请你们暂时忘记那ABC,随着那一排青铜编钟清远浑厚的声响,沉静在博大的中华文明的世界里吧。《诗经》中关雎的歌喉,楚辞《离骚》的韵律响彻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响彻在华夏九州的热土上,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凝聚成一股民族傲气,酒入豪肠,二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
    朋友们,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是我们的父母啊,那摇着小船在湖中采莲的女子是我们的姐妹啊!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融入我们血脉、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于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当今世界,我们的确要打开视野,汲取外来先进文明。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遗忘自己民族的文化,让我们兼收并蓄,让中外文明得到融合和升华,采撷中外文明的锦绣花朵,装点我们心灵的花园,让它们酿造出生命的琼浆玉露,历久弥香。
    这是思之果,“以片言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醒国人,是这一篇作文的灵魂!

写出流淌的文化(高考作文高分精解·4)
古人写文章,讲求凤头、猪肚、豹尾。其中“猪肚”就是强调文章内容要充实。高考作文内容充实就能显示作者丰厚的积淀,而积淀的丰厚正是语文素养高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文要做到素材丰富不滥,在达意之外,还有一种信息——— 文化在流淌。这就需要——
调动一切文化积累

    临考前,许多考生抱怨作文没材料。其实,不是没有材料而是不善于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中学我们读过许多文章,光语文课本就有上千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临考善于调动这些文化积累,何愁没有材料?需要的是对这些材料的梳理。
    如:孔子,应想到他的“入太庙,每事问”、“韦编三绝”、“仁爱忠恕”、“三月不知肉味”等。孟子,应想到“孟母三迁”、“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舍生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而屈原就要想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投江汨罗”、“披发行吟泽畔”等。说起陶渊明,就要想起 “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等,每个人物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写作时恰当地把这些材料遣上笔端,作文就显得厚重、典雅。
    有一位考生写《肩膀》一文在论述 “当生命的肩膀上压上一副担子时,不应想着卸下,而应念着责任”的道理时,写道:
    布衣的肩膀,不应只享受如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悠闲浪漫,而应担起像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激情;巨人的肩膀,不应扛起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锄头,而应扛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义;天子的肩膀,不应像周幽王一样沉溺于褒姒的温柔抚摸,而应担起唐玄宗行舟水上的恪勤谨慎。
    勇敢承担起肩头的责任,就不能沉湎于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园林小景,而要有胸中肝胆照昆仑的豪气冲天;勇敢承担肩头的责任,就要不安心于登高抒啸、清流赋诗的惬意,而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爽朗;勇敢承担肩头的责任,就不能玩为博妃子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游戏,而要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责任心。
    这里的林和靖、谭嗣同、陶渊明、范仲淹、周幽王、唐玄宗等人物的典故、诗句奔赴笔底,一切为了论证“要勇敢承担责任”的论点,这种“博证”法使文章文采华赡、意蕴丰富。

展开连类无穷联想

    联想的能力是写作最主要的素质之一,也是创新作文的重要前提。通过联想,我们可以把记忆中各种景象重新组合起来,构成新的形象,获得新的意义。这是使作文内容充实的重要方法之一。联想,要围绕一个观点,发散开去,获得丰富的意象,然后加以选择、提炼,使文章充盈、丰满。
    有一位考生写 《笑的辩证法》,这样写道:
    笑有笑的辩证法。同样是笑,笑的结果却迥然不同。曹孟德目中无人的“三笑”,只落得兵溃乌林、败走葫芦谷、窜逃华容道的可悲下场;马谡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三笑”,只笑得要隘街亭失守、蜀军丧师失地;秋香那充满青春魅力的“三笑”,赢得了与大才子唐伯虎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有的笑以喜剧开场而以悲剧告终。在这方面,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风月宝鉴”:周幽王点烽火台,虽博得了褒姒一笑,却失信于天下诸侯,导致外族入侵,国破身亡;太真妃子杨玉环那秋波流媚之笑,给隆基天子以勾魂摄魄般的极大幻觉,结果是酿成了安史之乱。以至于玄宗皇帝不得不洒泪将其赐死于马嵬坡。现在,有一小部分国家干部,“色”迷心窍,热衷于寻花问柳。于是乎 “卡拉”、“三陪”,在纵情欢笑之后,丢官失禄,甚至于锒铛入狱。
    最后点题:
    对于这些一再上演的笑的悲剧,人们尤其应当熟记于心!
    由“三笑”想到曹操、想到马谡、想到秋香、想到周幽王、杨玉环、当代的贪官,有正有反,展开了连类无穷的联想,发人深省,就显得厚重有文。

所用材料以一当十

    写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也不一定要罗列众多的材料,有时一篇文章用一则材料就足够了。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没有真正的兴趣、感受、理解,若能对材料充满浓烈的兴趣,甚至为之欢笑,为之落泪,那么,即使只有一则,把它用足、用准,也能成为一篇好作文,它的奥秘就在于:感受的真切和独特。如下则例文片断:

    壮哉,猛士!
(福建考生)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
    您的眉宇之间透着一股刚毅,一股正义。您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当时社会丑恶的一面!您看到了被封建传统思想压迫致死的祥林嫂;您看到了那位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您还看到了您儿时好友闰土怎样变得麻木。于是,您把这些丑恶用纸记下,用笔代枪,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惊醒。您说过,国人的病需要用文字来医,而不仅仅是药。慢慢地,有人揉了揉睡眼,看到了污浊;他们在您的指导下站起来,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都让您看到了希望,您笑了,您看到一批批猛士如同您一样准备上战场!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战场上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这里虽然只选用鲁迅的材料但并不显得单薄,因为它运用了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鲁迅的材料,如鲁迅的诗句名联、著作:《彷徨》《呐喊》《药》《记念刘和珍君》等的语言以及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祥林嫂等,巧妙地加以整合,塑造了一个真的猛士的形象,呼唤当今社会需要像鲁迅一样的猛士向邪恶开战,这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敢于提出新见解(高考作文高分精解·5)
创新是时代之趋势,时代之需要,作文无创新点,很难得高分。高考作文有创新处,最重要的是观点新。这是《考试说明》中有关发展分评定十分强调的一点。那么怎样做到观点新颖呢?
冲破思维固有定势

    历史上有名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故事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求异思维的事例。小孩子掉进了大水缸,有生命危险。司马光那时还年幼,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见到这情形,大家无不大惊失色,小朋友都想把那孩子救出水面,无奈那水缸太大了,力不从心,正当危急之时,司马光搬来了大石头,把缸砸破,终于救出了那遇难的孩子。人们救落水之人,一般都是想如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则是想让水离开人。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创造性思维”。
    作文要学会分析,求新求异,学会从事物内部找到它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有一年高考作文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位考生这样写:
    我所关心的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丰富多彩的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举个形象的例子:若问高考允不允许作弊,我们大家的答案怕是不会丰富多彩的。
    答案唯一并非否认了答案的多样性,正如生物的存在需要环境。答案的确定也需要范围。我认为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答案是唯一的。譬如哲学问题中的一些是非讨论,还有一些政治立场。另外,在事实面前,答案有时也是确定的,比如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非洲的医疗水平在世界上就是落后的。
    答案唯一并不与运动的、发展的观点相悖,相反。发展的眼光、运动的思路常常给一些唯一的答案以有力的支持。例如无论参考系如何变化,零势面如何选择,能量守恒定律都会被充分证明。还有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改革开放都将被证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大胆地对作文题提出质疑,认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又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是丰富多彩的。答案的唯一性与多样性是可以相配合的。能这样思考实属非易。这就提出了新的见解。

借鉴他人新的观点

    就高考作文而言,“新”是相对的,我们可以自己不去创新,但我们也可以借鉴别人新的东西。借鉴新东西,也是一种创新。
    比如传统中曹操是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但近年许多人为曹操翻案,一篇高考作文就汲取了这个观点,他写道: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现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连诸葛也比不上!
    品三国,却品出了与罗贯中不同的观点,就达到“观点新颖”的发展分。
质疑不合理的现象
    有时我们生活周围的现象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人们习见习闻,从不提出疑义,你思考了,发现其中的荒谬,写下来了,发人深省,这种观点就是新颖的。
    比如公共场所禁烟了,很多单位在鼓励烟民戒烟时,也制定了一些禁烟措施,奖励不吸烟者;为欢迎浪子回头,有的单位设立了“戒烟奖”,有的地方还真的实行了。大家都说好,但有人不以为然,这样写道:
    烟民戒烟而得奖,一向不吸烟者反而无奖,有失公允。换而言之,害人者停止害人可以受表彰,倘若他不愿意受表彰,是不是就可以害人?为求其不害人而以利诱之,这算不算“作揖主义”?因此,我看这个“戒烟奖”非但于事无补,倒是个搅乱是非的劣招——— 在下也是烟民,想到这种不合理,尚且忿忿不平,遑论其他无辜者?
    不乱穿马路,要不要奖一奖?不随地吐痰与便溺,要不要奖一奖?不打人骂人,要不要奖一奖?不杀人不放火,要不要奖一奖?怎么说这些废话?脑子出毛病了吗?
    作者巧妙地用“归谬法”说戒烟可得奖,引出:不乱穿马路,不随地吐痰与便溺,不打人骂人,不杀人不放火,也要获奖的荒谬结论,就发人深省了。

质疑不合理的现象

   有时我们生活周围的现象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人们习见习闻,从不提出疑义,你思考了,发现其中的荒谬,写下来了,发人深省,这种观点就是新颖的。
    比如公共场所禁烟了,很多单位在鼓励烟民戒烟时,也制定了一些禁烟措施,奖励不吸烟者;为欢迎浪子回头,有的单位设立了“戒烟奖”,有的地方还真的实行了。大家都说好,但有人不以为然,这样写道:
    烟民戒烟而得奖,一向不吸烟者反而无奖,有失公允。换而言之,害人者停止害人可以受表彰,倘若他不愿意受表彰,是不是就可以害人?为求其不害人而以利诱之,这算不算“作揖主义”?因此,我看这个“戒烟奖”非但于事无补,倒是个搅乱是非的劣招——在下也是烟民,想到这种不合理,尚且忿忿不平,遑论其他无辜者?
    不乱穿马路,要不要奖一奖?不随地吐痰与便溺,要不要奖一奖?不打人骂人,要不要奖一奖?不杀人不放火,要不要奖一奖?怎么说这些废话?脑子出毛病了吗?
    作者巧妙地用“归谬法”说戒烟可得奖,引出:不乱穿马路,不随地吐痰与便溺,不打人骂人,不杀人不放火,也要获奖的荒谬结论,就发人深省了。

写出独特生活体验

    有时写出自己独特生活体验或生活的独特感受,观点就会为之一新。有时,是人人心中所有但却又是人人笔下所无的,一旦写下来,就让人感动、为之一振,产生共鸣。作家周国平对写作的体验是这样的:
    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岁月流逝,当心灵的衰老使你不再时常产生新鲜的感觉,不必悲哀,打开你的保险柜吧,你会发现你毕竟还是相当富有的。勤于为自己写作的人,晚年不会太凄凉,因为你的文字——— 也就是不会衰老的那个你——— 陪伴着你,他比任何伴护更善解人意、更忠实可靠。
    “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这个比喻新颖,这是作家多年写作实践感悟出来的,因为感受真切,所以这观点让读者信服。
    一位考生写《感激》一题的作文,他回想生活中有哪些人需要感激的,他首先要感激困境中给他力量的人,因为他增强了自己的自信;还感激顺境中提醒他的人,因为他校正了自己的航向;同时他又从反面想,他认为还要感激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他磨炼了自己的心态;感激绊倒自己的人,因为他强化了自己的双腿;感激欺骗过自己的人,因为他增进了自己的智慧;感激蔑视过自己的人,因为他唤醒了你的自尊。最终他写了他父亲,因为在他小时父亲遗弃过自己,他要感激他,因为他教会了自己该独立。这篇作文就与众不同了,感动了许多读者。

让语段精彩起来(高考作文高分精解·6)

作文是由一个个语段组成的,要让你的作文精彩起来,首先要从语段入手。怎样让语段精彩起来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如以“传统美德与竞争意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训练写以下语段:一则精短故事加上精当感悟
    请看下面一则语段:
    “亚父在向我示意,我要杀掉他吗?不!人们会笑我是一个卑鄙的小人,只会用这种方法杀掉对手。我要在战场上和他相见,向世人显示我项羽的力量,我项羽的智慧。”项王思索着。人们可能会痛惜,可能会悲伤,但这是一种光明磊落的体现,又怎能被尔虞我诈、无中生有的政客所理解?面对江东子弟的一一阵亡,面对滚滚而去的乌江流水,他的选择可能给一些厚颜无耻的政客留下些遗憾,但李清照知道,一个人杰绝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谋求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光明磊落这一传统美德使他虽败犹荣。
    这一语段讲述了一个精短故事,即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故事。作者着重刻画项羽的心理活动:在美德与竞争二者之间,项羽选择了美德。在此基础上,引发自己的感悟:“光明磊落这一传统美德使他虽败犹荣。”这种独特的史观使这一个故事熠熠生辉,还暗暗引用李清照的诗加强论证。当然,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故事要典型、生动,一定不要对故事作过多的渲染和描写,感悟要精当,要由故事生发出来,不可游离故事蕴涵的意义。
一个精辟见解加上精彩论述
    再看下面一则语段:
    当我们在时代的进程里追逐着飞速过往的机遇筋疲力尽,当我们沿着陡峭的事业之峰攀爬而身心疲惫,我们是在为着已离箭的目标而奋不顾身,因为有太多的对手在身旁擦肩而过,没有退路。于是,在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冷漠到无畏。
    我们终究不是落单的候鸟,不是孤独的大雁,不是离水的鱼儿,我们身后牵引着太多的目光和记挂,我们心灵的方向始终有着道德的指引。人们用竞争思想来追逐梦想的画卷,上面有缤纷的色彩镌刻着斑斓的明天。但是,请为你的画卷点缀一些亮点,涂抹上一道光泽,渗透一层内涵,让它绽放出炫目的光芒。
    这种渗透就叫美德。
    这篇作文想告诉读者:我们的竞争需要美德的渗透,但它却诗一般写道:在攀爬事业之峰时,我们奋不顾身,这时我们会选择冷漠,但我们毕竟不是动物,于是,我们要知道:用竞争思想来追逐梦想的画卷,上面有缤纷的色彩镌刻着斑斓的明天。但是,不要忘记,为你的画卷点缀一些亮点,涂抹上一道光泽,渗透一层内涵,让它绽放出炫目的光芒。这亮点、这光泽、这内涵,就要美德。这样一来,把精辟的论点十分精彩地论述出来,就让人赏心悦目。


一个精巧类比加上精妙阐述
    以下是另一篇同题作文,它把美德和竞争比作两只车轮,这两只车轮单独奔跑时,终于倒伏在地上,它们各自的抱负与憧憬在灰心丧气的泥泞中洗尽华彩……这时作者编造一个寓言故事加以精妙的阐述:
    一个布衣老人越来越近,牵着一匹马,肩上扛着没有车轮的马车,孔融走上前,礼貌地叩了一个头,向着老人发问:“敢问老人家,我孔融自认谦恭礼让样样精通,却为何扶不起这美德的车轮呢?”老人放下马车说:“美德它可以跨越一切的丑恶,但它终究不能长久地独行于天下。人间倘若只有美德而无竞争,该争时不争,又何以能奋进发展?而和 王申你自幼便只想出人头地,学四书却不知德,读五经而忘礼,心中只存竞争而弃美德,何能让竞争不倒在贪婪与嫉妒之中呢?”老人拿起竞争和美德的车轮,安在了马车的两侧轮轴上。他驾着马车远去,飞快而稳健。
    这一篇寓言,它把美德和竞争比作两只车轮,而把马车比作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是一部历史。然后通过一个布衣老人与孔融(道德的代表)和 王申(竞争的代表)对话,精妙地阐述了这辆马车只有美德与竞争不可偏废,方能“飞快而稳健”的道理,让作文别开生面。


一段精心铺排辞加上精彩修
    有的语段不是讲故事、摆论据,而是在说理。但这说理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文采的。这就需要精心铺排,调动一切修辞手法。下面的这一则语段说的是美德与竞争应相辅相成的道理,但却来了一段精心铺排:
    是的,我们拥有浑然天成的美德和与生俱来的善意,但我们还需要一份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懂得在美德这盆清水里拌入叫做竞争的糖,人生将变得美味甘甜。在冷漠的脸庞上渗透一丝笑意,在单调的画卷中渗透一道光泽,在干冷的冰糖中渗透一滴清水,那么,竞争的意义也许就与众不同,带给你的也将不止是成功的喜悦,还有灵魂的升华。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作文里的富有哲理的段落,它用众多的比喻、排比句式告诉人们,美德的清水中还需加入竞争的糖,这样说理就形象而生动。
    当然,精彩语段的表现形式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在备考中可借鉴一些优秀范文,模仿创造,让我们笔下语段靓丽起来。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