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5-5-15 10:32

2014年5月厦门市适应性考试作文分析及优文

2014年5月厦门市适应性考试作文分析及优文
第19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解题

材料由一个前果后因的因果关系复句构成,昆德拉的结论是“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要勇于承受和担当),其理由是“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即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和举动都关乎生命未来的价值,所以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要直面当下,勇于承受、担当现实的责任。材料相当于给出了一个既定的结论,那么,围绕此结论展开正向阐释或反向思辨就是立意的两大角度,抓住了因果关系的思考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二、立意角度

核心、主要角度立意——

正向角度:不可逃避。生活在当下,必然面对当下的种种,现实的生命态度影响着未来,不可逃避正是生命的现实主义。走好每一步,承受生活给予的一切,担当生活给予我们的责任,是生命不可逃避的选择。对于这个结论,考生可以从生活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的不同层面切入思考什么是不可逃避的,核心在于阐释为什么我们的态度是不可逃避。

反向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避。逃避还是不逃避,要看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什么。有些东西比如责任、正义、道德良心等是必须直面无可逃避的,但有些东西比如权势、功名等式可以选择性逃避的。再者,可以从昆德拉所言原因入手分析,若原因存在问题,则结论也会有漏洞。我们的每一步是否必然决定最后的结局?如果我的生命并没有一个所谓的“选定的终点”,那么怎么知道我的脚迈向的一定是有价值的未来?生命的过程并不是必然的单行道,其间多少蜿蜒复杂。不说庄子的濮水垂钓,就连鲁迅也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时候。不是一切不可逃,也不是一切皆可逃,逃与不逃,给出理由就好。

次要角度立意:

可能有的考生忽略材料中的因果关系而断章取义,只关注到材料的后半部分“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因此写出“走好人生每一步”,“现在决定着未来”“一步和一生”等着眼于材料后半部分而生发的立意。此种立意只就材料的局部立意。在改卷过程中,若论证、表达俱佳,可在49—56分档打分,若论证、表达欠佳在42——49分档打分。

完全偏离题意:

全篇看不到对昆德拉这句话的解读,也不能再内容层面“暗合”,另起炉灶者视为偏题,在42分以下打。完篇者30——40分,不完篇者视情况而定。

附:作文类型卷

     未来无法逃避(65分)

米兰·昆德拉有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诚然,生活总是让人遍体鳞伤,但遮掩伤口,逃避打击都是懦者的举动。只有面对,才有希望;只有面对,才有未来。

这是一个充斥着逃避的社会,我们逃避拼搏,求教于千篇一律的“成功学”;我们逃避真相,屈身于别有心机的舆论噱头;我们逃避内心,尾随于浩浩荡荡的人流。窃喜于逃避带来的苟安,还自以为是跟着世界的拍子舞蹈。殊不知,明天已被自己的怯懦背叛,前行的路上只好苦苦支撑。然而,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辜负的愚蠢时代,也不会有人跟在后面收拾烂摊子。未来无法逃避,因为未来握在自己手中。

    逃避缘于畏惧。在这个镁光灯点亮的时代,我们不仅畏惧内心的指责和不安,也畏惧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更畏惧于众目睽睽之下难以承受的责任。于是有了“扶不扶”的讨论,有了撞人后的逃逸,甚至有了一死了之的逃避现实。其实,战胜畏惧,面对现实往往比逃避更有效果。千夫所指的薛蛮子靠其“且行且珍惜”的忏悔博得了大众的认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后一味寻求逃避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像一剂麻药,也许能舒缓一时的痛苦,但当逃避成为惯性,精神便已麻木,无法摆脱自我安慰的囹圄。卡夫卡说:“你即你的选择。”所以正视未来,走好现实的每一步,才不会把自己引入黑暗的泥潭。

个人的直视才能使社会前进,社会的向前才能为每个人铺就更好的道路。中国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章开沅告诫:“没有反思,就没有改革。”每个民族都有历史,每个社会也都有现实的困境,改革的钥匙就在于直面历史与现实,不逃避过去的苦难遗留的伤疤,因为活在反思中胜过活在吹嘘中。纵观历史,日本明治维新直面国内症结而得以壮大,美国独立战争揭出种族歧视根源方才崛起。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们无法逃避不发达的经济现状,无法逃避外患频发的外交现状,无法逃避大师稀缺的文化现状。唯有直面现状,正视历史,才能实现巨龙的腾飞。

前进的路上固有阻碍,直面阻碍,未来才能更美好。

点评:切题准确,观点明晰,不兜不绕,直陈观点“只有面对,才有希望;只有面对,才有未来。”分析从“逃避”的现象入手,指出“逃避”的实质,从而突出“不可逃避”的必要性。接着,作者从个体生命到社会文化层面深挖“逃避”的原因,并在分析原因,辩驳谬误的过程中导出“不可逃避”的主张,阐发其现实价值。文末回应开头,简洁有力。文章视野开阔,材料丰富,素材非为卖弄而来,结结实实地撑起了自己的思考。说理清晰,抓准核心问题,纵向探究,体现了议论文该有的思考深度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

    摒弃逃避的懦弱(65分)

米兰昆德拉曾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此言非虚,当意识形态主宰一切,人类欲求以人定胜天的觉悟而力挽狂澜,而逃避却恰如其分的成为了阿喀琉斯之踵。因此,惟有摒弃逃避的懦弱,才很有可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但“逃避”这一温柔的避风港却以极尽媚态的方式吸引着无数疲于远航的船只。当我们妄想把逃避作为唇膏和脂粉来粉饰自我之时,却深陷这游荡公子的虚情假意之中戏耍着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孰不知,选择逃避也是选择了一条路,一样决定着自己的结局,同样走向自我选定的终点。只不过这条不归路将你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逃避,从字面上理解则是逃离避祸;但在我看来,逃避不是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之举;也不是自我救赎的黄金手段;更不是抵挡一切艰险的防风盾;而是自我欺骗换来的苟且偷生。而人为何选择逃避?为何要以此种方式消极避世?

因为逃避毕竟是安全而闲适的。谁不愿蜷居于温暖的港湾,从而逃开生活,逃开诉求。就算踏上不归路又如何,换得一世自在。但就真的逃避得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著名音乐剧作家贝特克的手下有一部名《等待戈多》的荒诞剧。从头至尾,就只有二人无尽的等待,他们力求以逃避的方式等待有人降福于他们,但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而时间却成了止痛剂,让二人甘于逃避现世的拼争而苦苦等待直到终老。

相比之下,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就来得幸福得多。当西绪弗斯日复一日的推着石头,历经人世极苦之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这荒诞的假设似乎合乎情理,因为他没有逃避,那么他是幸福的。

我们可以逃,但决不能避。可以作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逃开生活命运的牵绊。做到不逃避更应尊重自己每一步的决定。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生是一条光荣的路,但它是一条单行道。”一旦作出决定,就意味着向自己选定的终点步步紧逼。因此,摒弃逃避的懦弱,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因为每一步都决定的结局,因此不要选择逃避。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就算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摒弃逃避的懦弱,愿你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踏上征程吧,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无怨,无悔。

点评:该文亮点有三:一以文采夺目。虽不免瑕疵,但字迹娟秀,语言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二以素材出众。论据准确、新颖,呈现出较高的阅读素养。三以思理服人,论证思路环环相扣:入题处直击材料,切中论题“逃避”。扣论题,析其危害并究其实质:逃避是自欺欺人的苟全姿态。既然逃避是一种不值提倡的消极选择,“为何要逃避?”针对性地追问,紧合前一层面,可惜论证不充分。再以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不逃避则幸福”的认知。最后就“逃避”在概念上作出思辨“可以逃,不能避”,从而自如地回合材料“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揭示“不逃避”的意义所在。不足之处在每一个思考点还不能更深入地开掘。



     直面人生 永不逃避(56分)

米兰·昆德拉说过:“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因此,我们需要直面人生,永不逃避。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人能知道自己的将来是如何的,但是倘若我们能直面自己的人生,永不逃避,至少我们能让自己无怨无悔。

直面人生亦是要我们直面人生中的坎坷磨难,永不逃避的就是这磨难。不是让我们非得钻牛角尖,不敢迈出第一步。

直面人生,永不逃避。我们需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强大的内心能够支撑着我们走过最困难的时间,从而达到人生的顶峰。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双腿的史铁生也曾想过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年轻的生命,但他明白: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事。于是他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上天对他的不公,凭借着自己坚强的内心,一步一步走向了人生的顶峰。他没有逃避,而是选择勇敢面对,倘若他过早地结束了生命,那么那刻将会是他人生的终点!

可见,直面人生,永不逃避可以改变那或许既定的结局,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而终点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诚然,直面人生,永不逃避,我们还要有自己所坚持的东西。只有拥有目标,拥有自己所拥护的东西,我们才能够不畏一切地往前冲。苏格拉底千年前那次伟大的拒绝至今仍让我们敬佩,他知道用妻儿乞求换来的命是贱价的,他拒绝这样微不足道的生命,他选择与真理站在一起。苏格拉底坚持真理,尽管这会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没有逃避,选择了直面人生,他的精神至今仍为称颂。

该是我们面对的我们就更要鼓起十二分的勇气,勇敢地去面对。在韩国,年轻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但是不乏有些人为逃避而伪造医学证明,以各种借口逃兵役,但是他们最终也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见,我们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一味地逃避只会让我们更加不幸。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直面这些障碍,我们才能将这场人生的马拉松赛跑得更远。

为了我们更好地活着,更快乐地生活着,我们定要直面会生,永不逃避。

点评:本文中心突出,开宗明义。接下来围绕着怎么做展开议论,提出了直面人生,永不逃避,指出应该有一颗“坚强的心”,“有自己所坚持的东西,只有拥有目标,拥有自己所拥护的东西,才能够不畏一切地往前冲”的分论点。接着以韩国年轻男子为逃避兵役而造假来反面论证了不能逃避,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的观点。篇末重申观点。总体来说,文章用笔集中,大部分段落的衔接比较自然。事例分析得比较到位。不足之处在于,开篇提出观点后, 作者显然还不明白自己写作的方向,因此第二段和第三段在原地徘徊。从行文的思路上看,删去也不影响第一段与第四段的衔接。在史铁生与苏格拉底的事例分析完后,不妨结合现实,谈谈直面人生,永不逃避的现世启发。

                             

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56分)

    米兰·昆德拉有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我们认识到,面对命运的风暴时,逃避不仅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诚然,如果不对谬误加以纠正,不断偏向的社会思想必将导致集体迷惘、社会的倒退。第二,我们明白了个体的每一个行为,哪怕微小,也终将导致结局的改变,即对未来的意义是始终存在的。

    然而这样的道理看似易懂,现实生活中却少有人践行,不是逃避现实的污浊,就是以自己的言行微不足道而放任黑暗大行其道。这正是由于他们缺少了一份担当的精神,一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让我们庆幸的是:古往今来不乏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是茨威格所说的“在人生中途幸运地发现了自己的使命”的人;他们是周国平笔下追求“终极幸福”的人;他们便是毅然扛起时代重担、引领人民走出迷惘,接近真理的人。知识分子,一个伟大的名词,包含了社会赋予他们的多大厚望。

    正如被誉为“俄罗斯良心”的索尔仁尼琴,他坚信“世界上一定有着普世的价值观,并且一定不是流动无常、朝令夕改的”。带着寻找这样一种价值观,并传递给他的人民的使命,他以笔为武器,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纵然受到驱逐,甚至被开除国籍犹不悔,这是他的不逃避;最后受到认可,并凭借《古拉格群岛》等著作打开了俄罗斯人民的眼睛,唤起了全社会的意识,这是他坚定勇敢每一步的结局,他长途跋涉的脚步终于走到令他欣慰的终点。

    但丁、左拉、托尔斯泰……还有无数的例子向我们昭示了知识分子在促进社会脚步前行的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但知识分子少有直接作用于社会改革的,他们正如反应催化剂一般,作用于反应的主体----人民身上,给他们指引方向,为他们提供理论支持,最终使社会变革成功进行,走向了知识分子选定的终点。

    对知识分子我们应当敬重并保护他们,同时,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人树立起“公民意识”,培养担当精神,不逃避命运安排的使命。至于那些在生活的困境中唯唯诺诺,宁可夹缝求生也不愿冲破黑暗的人,我只有冷笑一声。想起汪国真的一句哲言:不论你站着或者跪着,命运都会不加改变的到来;以为跪着就矮了一截,命运的风暴就刮不到,这只能是一种天真!

点评:本文比较好的地方在于,一是能抓住材料米兰昆德拉的话诠释自己的题旨:逃避无意义,个体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哪怕微小也终将带来结局的变化。二是文章找到了一个思考的切入口,即知识分子的不逃避和承担,以及这种承担对社会的意义,提倡一种敢于承担的社会公共精神。

    当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对于逃避为何无意义缺乏思考,人们逃避的行为是基于什么样的心里和社会动因也避而不谈,使得文章的思考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现实感。总体上文章还是处于比较表面的思考,是以知识分子的素材带入人生哲理的阐释。素材到思考还稍显得粗糙和简单化。



附录:

合题的开头

精彩的开头难寻,考场所见有限,难免遗珠。列举四类相对合理的开头,以供参考。

(一)直引分析式

1.“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如是说。诚然,人的生命意义绝不在于退避三舍,而在于勇往直前。结局即是每一步走过的路。逃避绝不能助你摆脱生命的枷锁,恰恰是直面困厄方能成就时代的惊叹。

2.米兰·昆德拉有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诚如所言,每一个此刻的所言所行都在无形之中开拓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唯有不逃避现实,迎难而上,坚定步伐者,方能达到人生的制高点。

简评:无技巧,简单但不枝蔓,保证了观点得出的合理性,但略显呆板。

(二)化用导入式

1.米兰·昆德拉之言震慑人心。诚然,无论是前程似锦,亦或是前路茫茫,我们始终一步一步地踏向既定的终点。无关痛痒,我们无法逃避,更没有所谓的侥幸。西方哲人曾言:“从出生开始,人便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你无法改变生命的终点,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直面人生,谨慎抉择,明晰人生的真谛。

2.诚如米兰·昆德拉的警世箴言,我们的生命之路由自我开疆拓土,我们的每一步,皆走向自我选定的未来。因此,我们便是命运这把长剑的主人,无法逃避。

简评: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化而为自己的表达,切准题意的同时保证了观点的自然导出。

(三)名言类比式

1.简媜曾言:“去光荣的受伤,勇敢地痊愈,直到生命的尽头,以血泊酹我忠心信仰过的天地。”米兰·昆德拉与简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必定是看到了那些不逃避人生苦难,光荣地受过伤,勇敢地痊愈过,踏实而认真地走好当下每一步,直到抵达生命的尽头。

2.周国平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逃避生命中悲剧性的人,无权称作聪明,只能称为一种生活的精明。由此看来,逃避是一种懦弱,而唯有正视,从容地向前才能称为智慧。米兰·昆德拉的话无疑也隐喻了这样的道理。我们无法逃避生命中的或许或悲,终点既成,我们必须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地像其前进。

简评:高度类比的名言结合材料分析得出观点,有眼球效应。但风险犹存,若引用失当则导致直接偏离题意的危险。

(四)设问扣题式

1.总以为一味逃避是明哲保身,可为何最终却是山穷水尽?总以为时时犹豫是审时度势,而为何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是前行?是却步?这个莎士比亚式的问题引人深思。或许米兰·昆德拉之言正是我们所需的解答——永远不要妄言逃避,我们的脚正在践行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面对人生,必当直面困苦,无畏风霜,坚信逃避是弱者的借口,面对是强者的风范。勇敢面对,笃定前行,让我们拥抱无憾的人生。

2.放纵自己?还是直面现实?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产生种种困惑。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着什么。我们在逃避现实放纵自我而减轻现实所带来的残酷。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所选的方向都在决定着我们的未来。你还在放纵着自己?请你面对现实。

简评:直接针对材料所涉关键问题发问,以问领写,快速而准确地抓住题旨。

跑偏的开头

跑偏的开头不胜枚举,且各有各的跑法。以下辑录几类比较典型的跑偏开头,以供反思。

(一)截取片言只语,局部立意

1.“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的这句话引发了我内心的无数感慨。我们脚走的是我们自己的路;我们脚走向的是自己的目标;我们脚走向的是我们自己的命运。只有选定自己的终点,才能走向美好,走向光明,走向辉煌。

2.当深邃的天空掩映着星辰闪耀,当亘古的大地透露着花草清香,人类的脚步未曾有所停歇。我们深知,“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因此我们大步向前,只为风雨过后那温暖的阳光。无论前路何其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路,积极创造量变,必将到达质变胜利的彼岸。

3.终点永远都只有一个,如何走向终点?用脚走向终点。

你问:莫言是如何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的?我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莫言是用脚走向的。当然,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不是莫言的最终为自己选定的终点。它只是终点路途上的一道风光亮现的风景。莫言的脚还在路上,我们的脚却只在离起点的不远处,没有关系,时间会带着我的走,用我们的脚一步步地走向以属于晚们自己的终点。时间会证明我们的脚步。

(二)不解读材料,或解读偏题

1.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警醒自己,认识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它告诫人们,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的源头,认清自己才能决定你所通往的路是天堂而不是苦难的地狱。认识自己,包括理想,责任等一切让你困苦的事物,只有扫除了这些障碍,你的前路才会少一些荆棘,多一丝平缓,如果非要一意孤行,结果往往是你承受不起的。著名军事家,西班牙国王拿破仑(应为“法国”),建立了自己的拿破仑王国,但在后来一场战役中兵败滑铁卢。他的一切也随之破灭。认识自己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不能轻易放弃这一过程。

2. 米兰·昆德拉说过:“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这句话中“我们的每一步”指的是细节,“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便是我们的结局。因此,细节决定命运,做好细节,我们的人生便更能走向成功。

站在历史滚滚长河之岸,仿佛看见几千年前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便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大怒而归,这只是周幽王在位时做的一件他认为的“小事”,就是这个细节决定了当外敌入侵时,周幽王再次点烽火台时没有诸侯愿意相信他而出兵援助直接导致了周幽王国破家亡的结局。细节可知兴衰。

(三)另起炉灶,回不到材料

1.也许你在美的世界呆太久,完美的事物就不能吸引你的眼球,让一缕阳光射向你的生活尽管不能让你金碧辉煌,却让平静犯起小小的涟漪。

遗憾可以慢慢品尝,并且意味深长。如果没有父母双亡而寄人篱下的遗憾,能否有林黛玉悲悲戚戚的诗文吗?如果《红楼梦》的结局真的是宝玉娶了林黛玉,那它还能否余味悠长呢?原来所有的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

2.古人常云:行大事者,不拘于小节。因此,很多人认为,对于细节,不必拘泥,因为它们和“大事”相比,实在是不值得一提。

的确,细节与“大事”就像牛虻与水牛的大小相似。但是,水牛这样的庞然大物,却受不了牛虻的叮咬。同样,看似微小的细节,完全可以毁了大事。

3.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一场飓风悄然形成,当代社会,万千黎民正是“蝴蝶效应”的主观制造者,随着社会参与的不断扩大,公民意识的构建显得刻不容缓且重要非常。

公民意识,正是认识到个人与群体命运的不可逃避性,认识到个人对于群体命运的参与与决定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而形成的,外而观之,它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参与的高度热诚和自我支配的理智。

4.“命运”,你们相信它的存在吗?有人生下来不去奋斗,不去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有的人生下来就是以后当有钱人的命?这是在作梦,并且还是没有梦醒的人的想法。

人的一生有很多的追求,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人,我们要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自己的目标去拼搏,去努力。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梦想以及目标,也正努力的去接近它,靠近它。

(四)无效引用,云遮雾绕。

1.习近平主席在走访北大时比喻“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所言乃大智慧,蕴意丰富。不仅需将一开始的扣子扣好,每一颗扣子都应小心翼翼地扣上,以免人生的错误泛滥成灾。

然而,我们都可能在人生的选择前逃避,米兰·昆德拉却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事实却是如此,逃避将逃到无处可逃,逃避只能逃到你黯淡无光,无底深渊的结局,逃避非成大事者之为,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出路。

(第二段直接做开头就可以了,何需第一段?想引用名人名言开篇,却引用不恰当)

2.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如今的社会也应该如此,人是具有思想,具有明确目标的。因此,人成为天地万物的主宰者。

每一个决定是由大脑产生、因此,我们具有丰富多彩的主观臆想。

3.黄色的树林里有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少的那一条,便成就了今天的我。

——弗罗斯特

    人生终是一条大道,我们在其中行走,一路为自己播下伏笔。它们不迥于糖果屋里的面包被鸟雀食去,它们将在前方或开花结果或遍布荆棘。

仲永自幼聪慧,五岁作诗令一乡秀才惊叹不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仅过了七八年罢便没有童时风采,待又七年则泯然众人矣。仲永的天生才慧得不到保持或升华的原故,不仅仅是因为他父亲好财,也因为仲永不求学所致。倘若仲永自己向父亲提出求学的要求,他也不至如此。神明给你开了一扇窗,便希望你能自己去探看窗外景致。

题目、引论一般写法

阅读下面作文试题的材料,按照引论部分的一般写作要求,写出“题目”和引论部分(包括“转述、简析材料”和“亮出论点”)。

提示:“题目”,或论题型,或论点型,准确精当、简明醒目,引用诗句、谚语等必须恰当;“转述、简析材料”,转引角度正确,分析简洁中肯,自然引出论点,指向性强,不枝不蔓,百字左右;“论点”,鲜明,具体,一般用表示判断的单句,或一个层次的复句。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据悉,印度夏天之热闻名世界,摄氏40度的天气是家常便饭,因此政府和许多窗口部门都在公共场合提供免费饮水。每个水桶旁只放了两三个塑料杯,喝水的人把杯子高高举起。离嘴二三十厘米,仰头让水流进嘴里,这样就不会“污染”水杯,可以让后来者放心喝水。

从印度的这一公共饮水现象中,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哪些联想或感悟?

题目:                           

引论:                                                                                         

题目:规则与教养

引论:盛夏的印度,有道奇特的风景:在各个免费提供饮水的饮水点,有许多人正把杯子高高举起,确保杯沿不触及嘴后才仰头让水流进嘴里。这样做是为了不污染杯子,可让后来者放心喝水。(转述材料)印度人如此有责任感的喝水方式,是社会规则使然,也是教养所致。(简析原因)而规则与教养,本身就有着相生相成的血脉关系。(亮出论点)

【解说】从实际教学情况看,该题训练对强化学生审题意识与能力,对强化学生认真写好题目和引论,都具有较好的效果。训练时,教师可以再分解为“题目”“转述、简析材料”“论点”三项进行指导、讲评,评分时按“题目35分+转述材料25分+论点40分”的比例,符合要求者,即给予高分。这样,学生训练目标明确,达成度高;教师容易掌控训练要求,操作性强。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