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叙文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手法
高中记叙文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手法1:以“改造”为题目:
向日葵香
蔡思齐
梵·高的忌日时,我正在上海南京路的地下人行道中穿梭。昏暗的地下通道中,忽然觉察到了几点阳光。那点温暖,如同午后躺椅上的咖啡,醇厚而浓香。不由得驻足,隔着橱窗,见到了几朵向日葵正在怒放。
于是想起了梵·高。
那是一个充满了痛苦与彷徨的人物。他卑微而弱小,无法改变世界,便只能用画笔蘸满了自己的灵魂,挥洒于画布之上。每一幅画都是他心中的一个窗口。它们毫不保留地打开,让无数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人是害怕失去自我的,于是他们疯狂地想要改变梵·高,让他停止发挥他那撼人心魄的力量。
他们开始行动了。他们不断地用石子丢他,砸破他的脑袋,拆毁他的画板,倒掉他的颜料,甚至于毁掉一切他想要画的东西。他们要改变梵·高,让他顺从他们,用他那满得要溢出来的才华,建造出他们的理想的城堡。他们惧怕梵·高,于是他们摈弃他,毁谤他,侮辱他,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无法生存。
然而梵·高始终挺着他那颗高傲的头颅,执着得如同他笔下那黄灿灿的向日葵花。它们黄得那样纯粹,亮得那样彻底,而且始终不曾改变,不曾因任何改变而隐去它的光芒。弗洛伊德说:“他的向日葵只有那一种光;只有他的向日葵,才有那一种光。
所以,谁都改变不了梵·高。因为他画的所有东西,并非取之于外部,而是掘取于心灵。渐渐地,他的心被掏空了,而他的画,就成了他。他就像他的画,可以被毁掉,却不能被改变。他做了一生他自己的梵·高,不论怎样都不肯抛弃自己,不理会别人接受与否,于是他只有死。
他不能改变世界,又无法改变自己。但可贵的是他保住了他的灵魂。他死了,他的画却留了下来。那些向日葵们依旧无法改变,那样孤傲地开,孤傲地亮,孤傲的香。它们代表了它们主人一生不曾见过的财富,却依旧不能为任何事物所影响,改变——一切都被它们改变了。
我站在纷奢繁华的马路正下方,在昏暗的灯下看着向日葵。历史的脚步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旅途,那个邯郸人学步的“改变”所付出的是无法再站立起来走归乡的路;戊戌变法的诏书早已尘封,六君子的热血不知能否警醒当今在“改变”这条路上急速前行的人们。历史的书卷已然合上,能够穿越时空的,竟只有这向日葵,不变的微低着头,迎向百年中不同的目光。
手指轻轻触上橱窗,细细地端详,依然见得到,花的主人那永远倔强的笔法。忽地,那花瓣儿似乎动了一下,风过,送来那向日葵特有的,带着太阳味道的幽香。
2:以“大与小”为题目:
加上一个皇冠的身高
蔡思齐
看过《战争与和平》的人,会很喜欢拿破仑。被安德烈视作偶像的这个男人,拥有一头卷发和两撮干净的小胡子。在安德烈垂死的眼中,这个敌军最高将领高大而温和,看着面前的俄国军官,慈爱得像在看自己的儿子。
然而,全世界周知,这个小男人残暴无比,而且,他绝对是个小个子。
无论是年少时的擦鞋小工波拿巴,还是后来像一股烈火般烧遍了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他都被定格在一百五十四公分的身高上。如此的地不起眼,仿佛丢进人群中就会被淹没。但这个小人面带微笑地抬起头来:“你和我有一个头的差距,但是我可以马上消除这个差距。”于是,他跨上了战马,挥出了战刀,指挥着成千上万需要俯视才看得见他的部下们,浴血奋战,出生入死。
没有人想象得到,那么一个渺小的身体里,会有如此惊人的雄才与野心迸发出来。腐朽而软弱的王宫贵族们害怕了,他们甚至还没有见过那个矮小的身影就伏地称臣了。因为他们知道,那个身影的出现,对他们,就意味着死亡。
然而,拿破仑·波拿巴,他再神,也不过是个凡人。在权力、欲望面前,小个子放下了战刀,捧起了皇冠。
不能说他错了,也许那些年传奇般的“金戈铁马”,为的就是那二十公分高的皇冠。也许小个子的心中涌出的那种雄壮的力量,是以皇冠上的宝石作为动力的。不管怎样,拿破仑,为自己加上了一个皇冠的身高。
他曾自嘲说:“也许就是为了戴上这个,我才生得这么矮吧。”最终如愿以偿地“长”高了的拿破仑,才发现自己依然需要“仰视”自己的部下。头顶上的二十公分并没有长高他的气势,依旧野心勃勃的他却找不回当年那种孤注一掷的豪情。
加上了一个皇冠的身高,拿破仑已不再是拿破仑。或许他变得高大了,但那个勇敢抬头擦鞋的少年,眼神犀利得远胜于此时的帝王。因为少年拥有的是辉煌的未来,而帝王只拥有辉煌的过去。
加上了一个皇冠的身高,拿破仑从此没有了未来。
拿破仑败了,败得没有一丝悬念。原本令他天下无敌的力量,随着皇冠的到来,渐渐萎靡而去。金光闪闪的二十公分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力量,而且把他原本的力量都夺去了。死的时候,他还是那个小个子。
英雄往往是不起眼的。加上一个皇冠的身高,英雄,可能再也成不了英雄。
34、以“淡与浓”为题:
品茶
李瑞忱
茶,因其香气清高、味甘鲜醇而扬名天下。其中有蒂绿香浓的铁观音,有清淡甘醇的毛峰……人生亦如茶,其中同样有着茶之浓烈、茶之淡雅。
青少年之时,人生如一杯普洱,浓烈而又醇厚,饮第一口便可以感受到醉人的茶香。那时的我们,有着“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激情魄力;有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凛凛气概;也有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那时的我们,对于茶,要选择普洱,因为浓重而醇烈的普洱可以使我们在一瞬间感受到沁人心脾的芳醇;对于人生,要选择激情的,只有轰轰烈烈的人生才足以让我们挥洒自己青春的狂热与张扬。普洱固然香醇,但过于浓烈的它同样有着些许的苦涩。我们用追求完美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用偏激的话语评论这个时代,总以为自己处于喜马拉雅山巅或大西洋海低,殊不知与他人同处一个社会的自己同样有着一丝淡淡的苦涩。但,尽管我们的青春有些浓,有些烈,有些苦,品味到的更多还是萦绕在口齿间的香醇。
中年之时,人生如一盏龙井,浓而不烈,淡而又不失其芳醇。虽然没有了普洱那般浓烈,没有了青春时代的躁热与激情,有的只是龙井的香馥如兰,有的只是中年人的稳重与成熟。子曰:“三十而立。”家庭与事业的责任感磨砺出了他们的冷静与坚强。他们摒弃了青春的躁热与苦涩,同时也扣留了青春的热情与醇香;他们在张扬中揉合了沉稳,将苦涩分化成了芳香。锋芒内敛的中年人品尝起来不再浓烈、苦涩,一口一口地饮下去只剩醇厚的龙井,弥久留香。
老年之时,人生如一樽碧螺春。初饮淡然无味,只有细品之,那醉人的幽香才会在腹中蔓延。那淡淡的茶香中,老人们似乎又一次踏上了童年的芳草;又一次见到了枯藤古道瘦马;又一次听到了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绝唱;又一次挥戈而上,铁马渡冰河……老人们将这几经风雨的记忆慢慢沉淀,沉淀到自己饱经沧桑的心里,沉淀到这碧螺春淡淡的芬芳中。只有这份淡淡的清醇,才是千载沧海桑田中最绵长的幽香。慢慢地饮,细细地品,才发现人生便是这盏碧螺春,愈淡愈品,愈品愈香。
浮生若茶,细品之,浓亦有,淡亦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