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5-5-15 09:28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指导(整理)
    一、真题再现
    多则材料作文题,是由两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则材料组成一组材料的作文考查形式。此类作文题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有出现。
    【例1】(2013浙江卷)阅读下列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例2】(2010课标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二、审题指导
    这类作文题常给我们提供数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通过比较,找出几则材料中人、事、物的共同点,以此作为中心或观点,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其二、其三,否则就会“偏题”、“跑题”。其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多则材料作文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相同型材料
    【方法探究】几则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先逐则分析各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3】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①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②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审题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例4】阅读以下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审题分析】材料一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材料二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如果能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入手,立意则更高一筹。
    (二)相反型材料
    【方法探究】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和关联点,从相异点与关联点中求得作文立意所在,正反切入皆可立意。
    【例5】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价值了。
    【审题分析】比较出相异点和关联点。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三)相对型材料
    【方法探究】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论述时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
    【例6】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去做一件合理的事情,从此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或许免不了终生吃苦,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
    【审题分析】归纳辩证观点。爱因斯坦认为,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是,终生吃苦,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身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
    【例7】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佛罗伦萨诗人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审题分析】辩证分析。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例8】阅读下面材料,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一)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二)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名好士兵。”
    【审题分析】归纳辩证观点。先找出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抓住关键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能实现自身价值。材料(一)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对拿破仑的话,要作具体分析,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四)综合型材料
    【方法探究】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例9】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①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②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③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审题分析】首先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材料③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