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5-5-15 09:24

2013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顾城的忧天

2013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顾城的忧天

  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

  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一
我愿为七月流火,荧荧而熄

红尘浊世,万象明灭,时间的激流是这样挟千钧之力呼啸喷涌,以致于人们执着于扎根。

有人说,在这混凝土美学泛滥的冰冷城市,树是最后的温情。于是,感觉到了世事之无常的人们、被城市的冰冷刺激了的人们,转而学着如树一般迷恋物质土壤,于是,对房子、车子、存款的狂热,对金钱的膜拜掠夺了那树生长的最后一丝氧气。

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人们因意识到了自己这流星一般无依无靠的孤独,于是物质仿佛有不可抗力一般,人们以为“成家立业”便是“安居”,以为幸福便是肉体的无忧。人们如愿以偿的被物质的锁链缠绕,害怕一切改变,宁愿安稳的等死。

然而,卡夫卡曾一阵见血的刺破这些自欺欺人的幻想,他说:“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宁愿住在自铸的樊笼里”。难道不是吗?有多少人用工作、家庭、事业为自己的根,只是这根在黑暗的地下交织成囚禁他内心真实自己的牢狱。

就如丘吉尔所说,伟大的代价是责任。而伟大的人必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意味着为自己的灵魂负责,直面内心血淋淋的空洞。自由意味着解下物质的角质,用赤裸的灵魂前行。自由意味着勇气,艾略特曾在荒原低泣,“那一个果决转身的力量,是一辈子都无法偿还的”,但这是我们一生的意义所在。

如今正值社会结构剧变,无数人的价值观念被现实揉碎重组。社会观念的震荡使人们失去重心,茫然于遍地黄金的荒野,于是他们便用忙碌来掩盖迷茫。

可是物质和精神终无法兑换,妄想用丰裕的物质填补心灵的大洞必然要面临尺寸不合的尴尬。依赖于物质如同树的伪根,粗壮的树干与繁茂的树枝终究来源于精神的甘泉的浇灌滋养。

所以,我愿做一个在云端跳舞的人,纵是寒风刺骨,我也不愿伏于污浊的泥沼。我愿做七月流火,发出荧荧之光,纵是一闪而逝,灵魂的充盈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愿做一颗流星,而不愿做置身于黑暗的树根,我向往真正的自由,而不是在冰冷宇宙中游荡。



评分:25+24+20=69

评析:逆向思维,有境界。破题巧妙,对根的解读与众不同,批判失去理想的物质的安稳之根,树立精神自由之树;语言流畅,富于形象,笔带感情。最后两段显得突兀,与前文衔接不够。

优秀作文二

做根植于大地的安泰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叫安泰,只要不离开大地,他的母亲,大地之神便会给予他无穷的力量。像安泰一样,只要不离开大地、不离开人民,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便有了天地间的力量,有了生命的附庸与归宿,便可勇往直前地去追求心中的理想。

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土壤中,就是依附着大地生长,无限地吸收着天地之精华,在大地的依托之下,在黄土的滋养下,便不再无依无附,没有安全感。

只有根植于人民,根植于生命,才会发现生命的绚丽与流光溢彩。帕马斯托尔夫斯基曾这样说:“我同千千万万的人交流,我同一个引路人般指引着人们前行。”在文学上,回望历史,哪一篇优秀的作品不是根植于人民的,不是像托马斯托尔夫斯基一样,表达出千千万万的人民的心声呢?像托尔斯泰一样,放弃了官爵与地位,投身于广袤的大地中,写出了表达了千千万万俄罗斯青年在社会黑暗动荡时心中的彷徨与苦恼的《复活》。如同纪德般,深入苏联的人民当中,以其独有的取感,发现了前苏联德专制与压迫之风盛行,写出了《从苏联归来》,向西方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和但丁一样用一颗灼热的心唤起了人文主义之光,从民不聊生中唤醒人们的鸿蒙未开的人性。王小波曾说:“文学就是阻止人类朝无趣化发展”。我想,一部部作品,一颗颗良心,只有在人民的这片广袤的地层中,深深根植于其中,才会流出最清澈、最饱含深情的泪水,饱含有一片片赤诚之心。

不仅仅在文学中,在生活的每一个角度无不是由于根植于人民而日久弥新。非国大的图图用宗教拯救了南非,用爱与希望对抗暴力。只有立足于人民,立足于广袤的大地,才让图图有了力量,拥有了比武器更强大的工具,那便是爱。便是对生命的呼唤。不仅是图图,还有给“每一个贫穷的人一双温暖的手”的特雷莎修女,立志于保护北京文物的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他们便是深深地根植于人民中,试图用自己一身之力达到梦想中的“理想国”。

然而,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根植于人民之中,浮光掠影的商品文学,钱理群教授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不充斥着我们这个社会,一点点地拿走我们的思想。正如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生命充满了狂热与声音,里面却空无一物。”而身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我们,只有根植于大地母亲,根植于土地中,才会拥有天赋的力量。

只有做根植于大地的安泰,我们才会拥有举世的力量,不会像伊卡洛斯的腊翼般一接触太阳便会融化,拥有了大地的力量,我们便能灼灼其华。



评分:25+23+20=68

评析:缜密思考,严密论证,论点论据全面,脉络清晰。名人堂,名言荟萃,林徽因的论据不恰当。

优秀作文三
  规则下的“自由”

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正如人要受到地心引力的限制。世间的一切都有其运行的法则与规律。这样的规则,确保了一切的正常运行,以防止其本身失去了引力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所以,“自由”依附着规则,正如我们,深深地扎在地球之上。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就是规则的由来。当我们远古的祖先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与总结时,一则则有利于生活的法则便被总结出来。或许起初只是习惯,但是当这样的习惯被打上了官方的标签之时,便有了后来的规则。

当然,在历史的茫茫过程之中,无数的规则也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的颠覆与焕发着新颜,然而不变的只有一条:它始终引领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与生命的变迁。﹍﹍当然规则也离不开自由的依附。人类虽然受到了地心引力的牵引,但却在地球上营造了灿烂美丽的家园,这,就是自由的力量。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墨守陈规往往预示着落后甚至灭亡。这时,就需要自由给规则注入活力。“天圆地方”这是古人一向遵循的法则,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于是当渴望自由的麦哲伦率领着他的船队环游地球成功时,这个“规则”才最终消亡。

当然,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不受束缚,更是精神上的解脱,是创造力的源泉。从商鞅变法,到罗斯福新政,每一个变革者的内心都有着自由的天地,他们不受陈规旧俗的牵绊,取得了规则下的“自由”的成功。这样一种特性,在科学领域更为突出,创新,是需要一颗自由的心的。

因此,自由与规则是一种互相依托的关系。规则给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而自由则用它的创造力与活力在改善着规则,突破着那些已经无法赶上时代潮流的陋习。

但是,今天,我们却时常看到那些不顾规则而盲目享受自由的事件,从“李刚是我爸”事件,再到当下年轻人一味寻求刺激而无视法则的存在而屡屡发生的悲剧,都在警醒着人们,自由,不应该因失去规则而变质。

规则与自由,正如宇宙中的太阳与地球。自由在规则的呵护下运行,而规则则在自由的环绕下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评分:25+23+20-4=64

评析:正面切入,很强的思辨性、历史意识。

优秀作文四

扎进地层的树根

莫泊桑曾说过:“现实,是我一切灵感的源泉,脱离了这片土地,我的文字便枯萎。”可见,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对人的成功意义非凡。

当地球失去了重力,原本上地球表面的我们,只能在空间漫无目的漂游,无所作为。而深扎进地层的树根依旧蓬勃的生长。深深扎进地层,对树根很重要。深深扎进现实,对人也很重要。

现实的土壤能给予我们充足的养料。无数人,无数事都在现实中翻滚着,而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到任何我们所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每每当人们向他问到他创作的源泉时,他都会指向他那种满红高粱的故乡。当人们惊讶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时,他总会把那一切归因于现实生活的孕育。“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这个道理。是扎根现实,让莫言有了丰富的题材,是扎根现实,让莫言想象的飞机有了起飞的跑道。

现实不仅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科学世界中真理的探索指明了道路。达尔文年轻时,曾相信物种神创论,认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可笑的。可当他随船队出海,当现实的土壤呈现给他一份份化石时,他发现了自然选择学说这一真理。一个科学家,在家中天马行空苦思冥想是永远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只有立足于实际,扎根于现实,才能捉住真理。

纵使自己已然成功,但仍要做一段树根,深深扎进现实的地层中。刘德华在拍摄电影《盲探》时,仍前往盲人中心观察了昆明你,已身为金马影帝的他,完全可以坐在屋中表演。可正是着扎根实际的观察,让他意识到,盲人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每个盲人都在不断的被暗示自己看得见。领会到了这层要领,刘德华的盲探慢慢摸进人们的心里。

扎根现实,并不是要放弃想象的自由,只是让那自由有所依赖,就仿佛系着线的风筝,飞累了,还是可以收回的。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中飘行,带给人们只是眨眼间的惊艳。而同在宇宙中但受到地球引力牵引的月球,永恒的围绕在地球旁,从古至今,都是美丽的代言。一个树根,扎进地层越深是为了那长出参天树冠的将来。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对基础知识的注重和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才能让成功离得更近。

自由无比美妙,但树根更为可靠,让我们变成一段树根,深扎现实的土层中,让人们看到自己参天的树冠。



评分:23+23+18-1=63
[url]http://pan.baidu.com/s/1cg3bs[/url]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