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5-5-15 09:18

材料作文“生存的智慧”导写与佳作

材料作文“生存的智慧”导写与佳作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导写指津】

面对这类材料作文,考生应该在浏览题中所给材料之后,迅速捕捉材料中的论述对象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本段材料所给对象是沙漠中生长的两种植物:仙人掌、沙漠大黄,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同之处在于面对困境的态度,仙人掌“蜷缩内敛”,沙漠的的大黄“舒展张扬”。接着就要关注材料中的提示语言,选择立意角度。材料的第二段可以看作命题人对于写作角度的明确提示,通过三个“有人说”我们不难概括出如下角度可以立意:困境中,内敛是一种智慧;困境中,内敛会使我们活得更加从容;困境中,请舒展张扬,灿烂绽放;困境中,要懂得适时收敛锋芒,适时舒展张扬,这是生存的智慧;困境中,适者生存。

【佳作展示】

生存的智慧

沙漠中骄阳似火,而仙人掌和沙漠大黄仍昂首挺胸向世人展示生命的不屈与完美。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如沙漠般恶劣的环境,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顿时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令人惊讶的是最后坐上龙椅的竟是一个痞子刘邦。刘邦何以坐上皇位,这其中大半是依靠他手下那个传奇似的武将韩信。正是这位淮阴少年摆下四面楚歌,设下十面埋伏将西楚霸王逼得乌江自刎。是什么让韩信拥有如此神通?在我看来是经历耻辱苦难后练就的从容智慧。当市井无赖用胯下之辱激怒韩信时,他放下了自尊,为了自己的将来,他蜷缩内敛,缓缓地钻了过去,而后在众人的嘲笑中从容站起。在困境中,韩信收起了男子汉的自尊,蜷缩内敛如同沙漠中的仙人掌,于是他学会了宠辱不惊的从容,而这份从容也成就了他“汉初三杰”身份。
西晋时期,朝廷混乱,谋臣篡位,众人皆俯首称臣。唯有嵇康仍然我行我素,不受召唤,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纵使深处险境,他也从来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仍然日复一日潇洒饮酒抚琴。张扬生命,向世人昭示着不屈,纵然友人来劝,他也要站在山林之中,绝不会去朝廷中阿谀逢迎。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以让世人见识到他的清高人格,生命即使短暂,嵇康仍然要张扬自然的人格,低头不是他的态度,内敛更不是他的作风,于是世人记住了他如花般灿烂的生命。在困境中,嵇康就如同沙漠大黄一般,舒展生命,张扬自我,纵然面对死亡,也要在世间潇洒走一遭,舒展张扬,嵇康活得灿烂。
面对困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司马迁忍辱负重,蜷缩内敛,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屈原不同流合污,在困境中舒展张扬,于是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千古绝唱。

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飞过,但我已留下痕迹。”历史的长河中,生命的长流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在困境中无论蜷缩内敛还是舒展张扬,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纵使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只要走过必会留下一番精彩!

【名师点评】

本文选取“生存的智慧”作为立意角度,可以说是切中靶心,无论是“仙人掌”的内敛从容,还是“沙漠大黄”的舒展张扬,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没有伯仲之分,只要能够存在,都体现了一种智慧。考生由此展开联想,例举韩信、嵇康的事迹,典型而有说服力,可堪佳作!

尽显张扬之美

沙漠大黄向四面伸展着硕大碧绿的叶片,吸收每一滴落在叶子上的水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如此张扬却不失美丽。沙漠大黄向世人尽显了它的张扬之美,并活得灿烂。

张扬亦是一种美,如沙漠大黄一样美得灿烂,美得大气。面对仕途不顺,我们听到“谪仙人”唱出的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从容自信。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苦闷与彷徨,也有过“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感慨,但这都埋葬不了他内心那颗高傲而张扬的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我们见识了一个自信不屈的李白,一个乐观执著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又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捍卫人格尊严胜过生命的李白,一个有着铮铮傲骨的李白。他就是沙漠大黄的化身,用他的乐观与自信张扬着生命的永恒魅力!

文人雅士多崇尚内敛含蓄之美,殊不知自然的本质却在于它的自由张扬,无羁无绊,浑然天成。

曾几何时,人们可记得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壮阔。一个箬笠蓑衣、竹杖芒鞋的苏轼潇洒走来,历经“乌台诗案”的梦魇,面对官场的险恶,他没有蜷缩内敛而是愈发地张扬生命的个性,释放生命的热情。“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丈夫气概,“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英雄豪情,还有那“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者之乐,无不传达着东坡地豁达与释然,奏响着生命的华美乐章。苏轼的人生亦如沙漠大黄一样,逆境而不折,困境而不倒,舒展碧绿的叶片,开出娇艳的花朵。

如此人生,活得坦荡,活得惬意,为了寻觅这样的人生,李耳可以身坐青牛,西出函谷关;范蠡可以抛弃将相之位,泛舟五湖;玄奘法师可以远赴天竺,九死一生。
张扬亦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生命之美,愿身处困境中的人们能够如同沙漠大黄一样,不畏风沙傲然独立,不改初衷张扬绽放!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在“仙人掌”与“沙漠大黄”之间选去了后者,全力表现“沙漠大黄”的张扬个性之美,主题鲜明、突出,论述具体而生动。素材选取丰富典型,李白、苏轼的详细论述与李耳、范蠡、玄奘的精练分析前后照应、相得益彰!

【延伸训练】

请以“不一样的眼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导写指津】

“不一样的眼光”从语法角度来看属于偏正短语,“眼光”是中心语,即所要写的对象和范围。它是“观察事物的能力或观点”的意思,不是具体的眼睛而是个性化的评价、看法、观点、角度、态度、方式、方法、举措、思维出发点。“不一样”作定语,是"眼光"的修饰语,是写作的重点和重心。可理解为古今不同阶段或同一时期不同层面即时间方面的纵深向;亦可理解为中外不同地域行业或同一地域行业不同的人即空间的纵深向;亦可理解为逻辑方面思考的不同角度和方向或同一人不同的思维力度和宽度。

可用“三问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读出立意的角度。如:不一样的眼光是什么;为什么要有不一样的眼光;怎样才能做到不一样的眼光等。

【佳作展示】

不一样的眼光

大浪淘沙,千古英豪,漫漫历史长卷中,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世界,终究形成经典与永恒。

苏轼篇

"一蓑烟雨任平生"。茫茫中,年少成名的你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挥洒着热情、激情和才气。你毫不吝啬的喷薄着年少的英气。可当岁月流转,仕途遇变,一贬再贬,天上地下的挫折感,并没有击垮你。你只是换了不一样的眼光,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打动了多少仰慕你的人,你让我们佩服,折服和信服。赤壁上下赋,你又让多少人感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一句,我们读出你的隐忍和不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何等霸气,字句铿锵有力,炸响在那巨浪翻滚的大江之上。梦呓中,你穿着白衫,立在高山之巅,是你告诉我们:不一样的眼光看待挫折,定能厚积薄发。

谭嗣同篇

万人攒动,红日当空,刑场中央的你,穿着布满鲜血的布衫,你紧握的拳头,你坚毅的目光,你挺立的身板,在死神面前,你高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仑昆!"你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了多少国人,在威逼恐吓下,你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切。那一日,天地之间,英气遮天盖日,是你,用一人之性命,换取国家之兴亡。你是英雄,是亿万人民内心的丰碑。在生与死的抉择下,你不一样的眼光告诉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韩寒篇

有你的地方,总会夹杂着质疑和谩骂,人们说你不学无术,人们说你毫无内涵与修养。可是你,低调回应着一切。我知道,你的《三重山》至今受人青睐,你的"新概念"一等奖,至今让人追赶。因为你自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所以在新闻和舆论的风口浪尖,非议是必然的。但你之后《独唱团》等一系列散文、小说集又粉碎所有质疑,在质疑中,你不一样的眼光告诉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为何历史总会生生不息?因为后辈者的脚印为它增添章节,历史长卷才会永恒,不一样的眼光,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你。

不是吗?

【名师点评】


●作文综评:
1.巧加标题,角度多样。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列举苏轼面对挫折、谭嗣同面对生死、韩寒面对质疑因为有了不一样的眼光而赢得了永恒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诠释"不一样"的外延,从而丰富了"眼光"的内涵。

2.事例典型,融情于事。文章对三个人的众多事例,也只是撷取其中最能表现"眼光与众不同"的一点,将叙事与抒情、议论巧妙穿插起来,情感深挚而极具感染力。

●亮点导读:

结构精美,首尾圆合。这篇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非常醒目地将作者的思路、选材乃至立意呈现在阅卷者面前,同时,文章首尾呼应,每一个片段则采用分→总式结构,使文章的观点鲜明而集中。这种结构模式在考场作文中非常管用。

不一样的眼光

李苏衡

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不一样的眼光,所以才有了各展奇能的演说与批评。

高大与卑微、英明与愚钝、美丽与丑陋、法律与情理、正义同邪恶,究竟孰是孰非,谁都不能给一个定论。

渺渺星河,历史莽莽,陆放翁说"事定犹须待阖棺"。追溯先秦、极目远眺、商鞅的尸首已被乱箭射穿,血肉难辨,秦穆公的崩逝,对于他来说如五雷轰顶,众人视之为仇敌,说他祸国殃民作天孽于斯。但谁又见那蛮夷小邦转瞬覆灭六国的伟绩,成为虎狼之师的英勇都源于这个远道而来的"敌人"。

近些日子,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刘心武先生要推翻高鹗所续的红楼,自读后二十八回,现在书已付梓,尽书都是他探佚的结果,且与高本大相径庭,但作为作家对于一部历史小说不一样的眼光与见解的体现,这不续书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小至一人,大比一国,台湾之独,大陆人终究是场外之人,不能深解其中滋味,两千三百万人百分之八十七不是内战的移民,在他们近百余年乃至近几百年的历史都与大陆牵连甚少。有人说统一好,有人也避谈统一,有人高呼主宪台独,有人沉默不语。不一样的眼光看岛内的同胞,时而忧时而乐,都是因异而生。

曾静下心端详过一棵古树,有人说他旁逸斜出,姿势优美,可谓天地大作,艺术珍宝;也有人说他歪歪扭扭,其状古怪,既不能成树也不能蔽阴,实坏木一株,不可称善。

但无论树下的人怎么评论,在细风中他依旧挺立,不动不摇,轻轻的树叶相互摩挲,似是对人们不屑的浅笑。古树屹立千年,丑也好,美也罢,为其所欲,吸露灼华,参天伏地地生长,日月星辰出于其肩,风霜雨露沐浴彼身,虽不言一语,但大意在其中矣。

老子云: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欲成其大者,必先脱他人之言语,坚持自我,成其本身,不必为身旁不一样的评价所动摇。

不一样的眼光,你不必为此彷徨;不一样的眼光,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理由与希望。

【名师点评】


●作文综评:
1.独辟蹊径,观点新颖。本文在论述"不一样"时,没有按照惯性思维认为"高大""英明""美丽""正义"就一定是"是",而"卑微""愚钝""丑陋""邪恶"就一定是"非",而是用不同的眼光审视之,而得出不同的新解。观点跳出了窠臼,新颖而别致。

2.多角论述,篇末点题。文章从不同角度,眼光不同,才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丰富与多彩,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收住,而是笔锋一转,在倒数2、3段论述起"坚持自我"来,使文章的观点深入了一步。篇末点题,呼应开头,并对第二段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样,结构完整,由浅入深。

●亮点导读:

见解新颖,观点独到。文章立意并没有停留在"不一样"本身上,而是从哪些是"不一样"到如何才能"不一样"更进了一步。其中,对刘心武续《红楼梦》、台湾人眼里的"统独"、不同的"眼光"端详古树,看法迥异上展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不一样的眼光

赵卿含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

听雨,是心灵的升华,是往事的沉淀,是生活的感悟,不一样的眼光,听出不一样的雨声。

用少年的眼光听雨,听到的是那份喧哗与气势。

少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没有尔虞我诈的追名逐利,没有政治官场的勾心斗角,少年若素玉,无半点瑕疵,所以才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然而,也正是这种居安不思危的思想埋下了祸根,"红烛昏罗帐",那些灯红酒绿的享乐生活不正好那些电闪雷鸣加上从天下降的倾盆大雨吗?这就是雨的喧哗,在那种慑人的气势下,有谁会想到自己竟会在一条彩虹出现在天边后,悄悄地离开呢?

用壮年的眼光听雨,听的是那份宁静与悲凉。

三十而立,人在此时,往往变得更加沉稳与成熟,没有了往日的冲动与懵懂,拥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沉思,身处客舟中的游子,此时更是悲凉倍增,什么客居他乡,怀才不遇,世事变迁也都会撩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时至深秋,那份古人悲秋的感慨更是浓郁,那愁啊,仿佛要把世界吞噬,秋雨乍起,这不是上天安排的一场戏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用晚年的眼光听雨,听的是那份沧桑与慨叹。

花甲之年,人情最容易感伤的便是人情冷暖和白首空归,"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仿佛把这一切都摆在眼前,在清冷的僧庐下,谁没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感伤呢?人至暮年,仿佛是西沉的太阳,虽然显得那样饱满与丰润,却仍免不了"只是近黄昏"的惋惜。于是,听雨,也变得让人感伤起来,"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便又觉得恍如隔世了吧。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一直在下,我们一直在听,不一样的眼光,听出不一样的雨声。

【名师点评】


●作文综评:
1.旧瓶新酒,见解深刻。文章以蒋捷的《虞美人》发端,并以之为发轫,主体部分既解读诗歌,更表达年龄不同,眼光自然不同,即使是"听雨"这同一事件,也是各有千秋,雨声不同。这就非常巧妙地扣住了题目中的"不一样"。尤为可贵的是,三个不同的年龄段,面对的是同一对象,可感受截然不同,这种纵向比较比多个素材之间的横比更有说服力。本文可以理解为诗歌《虞美人》及其意境的赏析,高明的作者抓住"不一样"这个点来切入,就很好地实现了旧瓶新酒、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2.文笔优美,如诗如画。文章既然是以诗入文,以诗统文,自然在语言上要有所对应,既语言要诗化,画面要优美,亦诗亦画。文章语言优美,很有张力,如行云流水般。三个人生片段,三幅画面,三幅剪影,定格于听雨的刹那,画面凝重而富有人生启示意味。

●亮点导读:

点铁成金,巧用诗境。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适合用作作文素材的比比皆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三个年龄段年龄、经历、感受的"不一样",将之进行比照,就更能凸显"眼光"因而随之不同的主题。另外,文章看似对诗歌的赏析,到不如说是巧妙地化用了诗歌的意境,并借助于大量的其他诗句来拓展、印证,诗情画意之中,暗合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