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5-5-14 20:56

材料作文“扁鹊三兄弟”导写与佳作

材料作文“扁鹊三兄弟”导写与佳作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扁鹊兄弟三人都从医。大哥善于“防患于未然”,把病消灭在萌芽之前,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于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病入膏肓时让人起死回生,结果闻名天下。

阅读这则材料可以有不同的感悟,请根据你的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要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写指津】
这则题目要素多,关系杂。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开放性,又有一定限制性,属于典范的新材料作文,准确全面审题立意直接影响作文的成败

一 审题:整体理解材料,全面把握要素。

1、理解材料主旨,把握材料价值取向。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

大哥   ①防患于未然   ①天下不闻

二哥   ②消灭于萌芽   ②闻名乡里

扁鹊   ③起死回生     ③闻名天下

人们称颂扁鹊为神医,扁鹊誉满天下,并不过分。但比较而言,社会对于大哥、二哥的评价却是不公正的。分析材料,兄弟三人相比,医术高低,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大哥有本事在没病时,看出先兆,让病连发作的机会都没有,使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健健康康,大象无形,眼观无状,这本事真的了得。且成本底,为病人着想,医德高尚。但愿世人皆康健,何愁架上药生尘。宅心仁厚的人常有这般菩萨心肠。比较而言,扁鹊是技低一筹,病入膏肓,病症明显,对症下药,当然要容易些。从治疗成本上,大哥也明显低于扁鹊。从治疗效果上,一个毫发无伤,一个元气大伤。“可是,一个默默无名,一个声名赫赫,何则?

没得癌症,要你百块钱,你可能跳起来,得了癌症,花十万百万你不在乎。会生大病而暂没生大病,扁鹊大哥来给你治疗,你即使不把他乱棒打出,也会给他一顿好骂;得了大病,你急急喊扁鹊,大把大把地送大钱给他,求他为你治病。三兄弟不同的医术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大哥医术最高,但不被人们看好,甚至还误认为“欺诈”,他的诊所门可罗雀,没有知名度;二哥医术比大哥差一些,在当地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医生,知名度较大哥为高,业务也可以;扁鹊本人医术最差,但被全国人认为是“神医”,不仅当时知名度高,业务发展迅速。正如《内经》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道:“你们家兄弟三人医术都很高,到底哪一位最高?”扁鹊回答说:“大哥最高,其次是二哥,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在病人病发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人们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声无法传播出去,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二哥治病,是在病人病发之初,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人们以为他只能医治小病,所以他的名声只有我们乡的人知道;而我扁鹊治病,是在病人病情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人们看到了我给病人开刀、敷药、动大手术都很有一套,就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众人使我全国扬名。”文王连连点头称道:“你说得好极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材料是赞扬大哥二哥,为其鸣不平,这是主旨。从另一个层面看,也寓意着一个典型的“名与实不相对称”的社会认识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立意应该站在肯定大哥的立场上,扁鹊是一个比照,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大哥。如果单从扁鹊的角度立意,弃大哥二哥于不顾,则是没有全面理解出题者的命题意图和材料的价值取向,说明学生认识问题肤浅,思维无深度和广度。

2、通盘考虑,全面把握材料要素,选择恰当的立意角度。

因扁鹊兄弟三人的初衷不同,行为不同,结果相反,三者呈矛盾的对比、对照关系,因此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要善于通盘考虑,善于择出两相矛盾的对应点。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列出要点,选准角度,对比照应,筛选归纳。

①列出要点    大哥   ①防患于未然   ①天下不闻

二哥   ②消灭于萌芽   ②闻名乡里

扁鹊   ③起死回生     ③闻名天下

②选准角度:纵向看,有侧重于大哥二哥的角度,有大哥、二哥、扁鹊并重的角度。横向看,有侧重于行为表现的角度(第二列),有侧重于行为结果(社会评判)的角度(第三列),③有行为和结果综合评判的角度。

③对比照应,全面把握,筛选归纳。

从行为表现的角度:可筛选:防患未然与起死回生  可归纳:起死回生与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与亡羊补牢 根治与预防  事前与事后

从行为结果的角度(人们认识的角度)可筛选:天下不闻与闻名乡里  可归纳:默默无闻与声名显赫   大名希声  可阐发:默默无闻的事前英雄同样值得推崇

从行为和结果两相对照的角度;可归纳阐发:名望与效果  结果与名誉  名声与能力   结局与境界等。

【最佳立意】

①防患于未然,方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②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固然高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高手。

③预防重于救治。

④颂扬象大哥那样技艺高超、品德高尚,不求名利的大师风范。

⑤作为象大哥这样的人才,如何看待社会评价,对社会的评价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心理不平衡,要了然在心,无愧于心。

也可以在进一步深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现实,针对问题出现的不同程度,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三种人才我们都需要,预防最好,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或者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不可能预见发现所有的问题,也需要二哥与扁鹊这样的人才,因而三者都要抓,不同问题,不同处理。

以上观点,都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最佳立意。但有同学站在肯定大哥的立场上,提出“要从本质上看问题”,“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畏浮云遮望眼”,则是没有准确把握材料要素,缺乏现实意义与针对性,大而不当,赋分应在44分左右,视文章中偏离程度而定。

有的同学从赞扬扁鹊角度立意,提出以下观点:

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②在困境中崛起。

③绝地反击。

④该出手时就出手。

⑤成功有道。

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以上观点仅抓住扁鹊这一侧面立意,没有全面准确把握材料,违背了材料的本意,属偏题观点,赋分应控制在42分上下,不超过45分。


【画龙点睛】

⑴智者忧虑    勇者孤独        

⑵无声的智者                        

⑶敢为人先   甘为人后         

⑷技高者天下不闻                 

⑸成功背后的力量               

⑹无名英雄                           

⑺不患无名                        

⑻大贤隐于市                        

⑼经历给予铭记                    

⑽沙棘不语  根下三尺         

⑾不求有名  但求有功      

⑿豪杰起四海  英雄耀八方     

⒀向防患者致敬          

⒁防患重于治患        

⒂仁者治不病  良医治未病

⒃高手       

⒄大师风范    

⒅向扁鹊的大哥学习

⒆了然在心   无愧于心

⒇天下不闻与名闻天下

无名不等于无能

【庖丁解牛】

“扁鹊的大哥”、“扁鹊的二哥”治病,防患于未然,扼制于萌芽,是最省钱、最不伤身体的一种疗治。但是在现实中,一个人要是能吃能睡,而且“扛个麻袋能跑”,谁会承认自己有“病”。此时,“扁鹊的大哥”上门来说,叫他注意这个注意那个,他多半不会接受。到后来,感觉有点“不适”了,“扁鹊的二哥”来,他也不甚相信,觉得只是个“小感冒”而已,撑撑就过去了。结果,病倒了,起不来,是大病了。只能去请扁鹊,扁鹊也没药,只有动手术了。治病到了动手术,是没办法的办法,即使医好了,也是大伤元气,而且经济损失也会很巨大

其实,治病如此,治身、治家、治天下莫不如此。事前做好防范措施,胜于事后补救,毕竟补救是在病害已经造成的基础上实施的。养成良好的习气,远比将来纠正恶习来得容易。

如此看来,无论一个单位还是企业,到出事后慌乱去处理,真的不如事先去预防,去风险控制。

既不能当事后诸葛亮,也不能搞马后炮,要主动做到“事先铲除病因”,切实搞好安全预防工作,真正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无论是治病救人也好、治国安民也好,都应该像扁鹊的大哥看齐。

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轰轰烈烈的扁鹊,却少有远见卓识甚至先知先觉的扁鹊大哥。

古代有句名训叫: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

荀子曰:“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古人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中国自古就讲“万事防为先”“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等道理。

对三峡贡献最大的是反对者的声音。考虑反对者的意见,能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曲突徙薪。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人口论,文革时遭毛主席批判,不能防患于未然,而今社会为人口问题埋单。

联系现实

各行各业出现的问题:

三鹿蒙牛乳业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我们现在敢吃什么),安全生产问题(高铁事件,校车事件,鞍钢锅炉爆炸事件,矿井事故,豆腐渣工程),贪污腐败问题(贪官外逃,卷走几个亿),交通肇事问题(酒驾飙车案)等等。

每年3.15反映的质量问题归根结蒂都是缺乏监管,或是监管不力。经常是媒体打前锋,有人曝光,然后监管部门才出来收拾残局,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或是平时罚点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养痈成患。

救灾过后,习惯开表彰会,表彰出生入死舍己救人的救灾英雄,歌功颂德,你好我好大家好。缺乏反思,没有给自己敲响警钟。没有建立预警机制。

人们总认为能解决“大问题”的人才是“大专家”,殊不知能在歌舞升平时、杜绝“出问题”的人(或制度)才是最了不起的。人们总高度评价在“痛定思痛”之后“亡羊补牢”,却不屑于“防微杜渐”之中“未雨绸缪”,这都是一种“情有可原”的错觉。所以"防范于未然"才是真正最高明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