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鹦鹉与主人”导写与佳作
高考材料作文“鹦鹉与主人”导写与佳作【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一位女士养了一只鹦鹉,非常美丽,但它有一个毛病,常常咳嗽,而且声音浑浊难听,喉咙里好像塞满了痰。女主人带它去看兽医,不料检查结果出来,鹦鹉完全健康,只是因为女主人抽烟,经常咳嗽,这只鹦鹉只是把主人的声音模仿得以假乱真罢了。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②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导写指津】
在高考要求万无一失的高压下,在老师多年、多轮的打磨下,大多数学生在应试作文上不得不隐去棱角、力求稳妥,变得保守了,也显得训练有素了;而这种“有素”,往往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消极结果。那些有写作潜力、有写作才华的学生,如果没有抓住机会出彩,就会湮没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中。但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你如果不想复读,就只有一次机会,你的所谓写作“才华”仅限于中学阶段,过期基本作废,因为进了大学或走上社会,游戏规则变了,对写作的要求也基本变了,“才华”的标准更复杂了。所以,我认为,高考作文,既要求稳,又要求彩,要在平稳中寻机出彩。
平稳,首先指立意准确。以福州一中2011届校模拟考作文题为例,可以有以下立意:从鹦鹉的角度,写模仿的误区、模仿的方法、盲目模仿之害,写拒绝盲从、守住本心、求真明辨、独立思考、不被蒙蔽等;从女士的角度,写以身作则、树好榜样、认识自己、反求诸己、以别人为鉴、身教重于言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从整体上,写环境塑造人、环境对人的双重影响、环境与心境、注意不经意间的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等。学生可以从这些立意中挑选自己有把握的、有材料储备的、又有感情储备的一项来写,不必强求在立意上与众不同,也不必担心选择写诸如“模仿”“榜样”的话题会被认为“老土”,因为立意首先讲究的是“准确”,而如何论述该意则可以区别出高低、新旧。
平稳也指书写清晰、工整,不强求漂亮,不龙飞凤舞、卖弄书法而致阅读困难;也指语言明白、规范,不强求文采,不故弄玄虚、花里花俏而致表意不清;也指结构清晰、有层次感,既不糊成一团而致头绪混乱、不知所云,也不过于简单而致一见到底、单薄肤浅,等等。
在平稳的基础上,要千方百计寻找出彩的机会。
比如,设计一个醒目、有味、有表意信息的题目,拒绝诸如《环境》《谈模仿》《小议反省》等大、泛而缺少信息量的题目。李圣南同学的《不惧对自己下刀,不拒对别人放手》运用了“惧”“拒”的谐音手法,不仅引人注目,又表露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息,在题目上就暗示了文章的观点,抓住了一个出彩的机会。
又如,面对诸如“榜样”“威信”“爱国”等庄重严肃的话题,以一句有趣名言或一则小故事、一段简短笑话入文,起一个轻松活泼的开头。
再如,挑选一个既准确又有趣的例子。如果该例既能准确达意,又能逗引评卷者一笑,那就出彩了!要知道,评卷者在评卷时一般是很无趣、很无聊的,有时甚至是满腔郁闷、满口牢骚的,千金难买其一笑,下手狠,评分严。如果你能让他会心一笑,那自然值“千金”了。
又再如,精心设计一段精美的语言——虽然不必全文句句都精美。陈嘉慧同学的《让环境适合心境》的开头和结尾就颇具匠心,开头连用九个“声”,结尾连用五个“可以”, 让读者过目不忘,也可能让评者手下留情!
所以,在平稳中——寻机出彩!
此时不出,更待何时?
【佳作展示】
不惧对自己下刀,不拒对别人放手
高三(4) 李圣南
“都是你的错!”常有人这样喊道。
可当他愤怒地用手指着别人的鼻尖时,他是否注意到了呢?他的食指指向对方,但中指、无名指、小拇指都反别着而统统指向了自己!
是的,我们总被一种心态冲昏了头脑,觉得千错万错都是别人有错,但恰恰错在我们自身却视而不见。
无独有偶,一位女士为她咳嗽不止的鹦鹉求医问药,心念定是小鸟得病。但检查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小鸟是健康的,它只是忠实地模仿女主人吸烟后咳嗽不止的声音罢了。有人不禁要问,女士自己常咳嗽,她应该知道地比谁都清楚啊,又为什么怀疑到鸟身上了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这种问人不问己的病态屡屡成为常态?因为我们看人有眼,却没有一双心中的眼来看觑自身啊!
为了看清别人的错,我们睁圆双目,不择手段。近视的戴上眼镜,仔细地搜寻对手文件上的瑕疵,鸡蛋里挑骨头;烈日下使用太阳镜,立刻让眩晕的双目变得闪亮,让挑剔的眼光无孔不入;网络上采取人肉搜索,一批又一批英勇的纠客奋斗在找茬的前线,让那些犯了小错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前不久被网民痛批的“五道杠”少年黄艺博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看到那么人多无中生有地谩骂他“做派”,他几近崩溃!我们把别人逼得一无是处,却把双手插进口袋,不舍也不敢来直面自己、挑剔自己,这便是问题所在。
这种看不见自己有错的“盲人”,终将摔倒。因此,我们应不惧对自己下刀,不拒对别人放手。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鲁迅也认为,一个人应不断解剖自己,内心才能得到完善。涅赫柳多夫也有自我省察,即“心灵的扫除”。请拿出勇气来,不惧对自己动刀;也请存一颗宽厚之心,不拒对别人放手!
如果我们如此,世界便会少了那些无谓的争吵。
如果鹦鹉的主人如此,为自己做一个生化全套体检,她的病痛也能早日消除,小鸟也能免受检查之苦。
勿以手指人,请以手指心吧!以手指人,无礼也无理;以手指心,有礼亦有理啊!
让环境适合心境
高三(3) 陈嘉慧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间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声耳。”清初文人涨潮很懂得利用环境,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最适宜的栖息地。
材料中的鹦鹉是可爱的,它以假乱真地模仿女主人的咳嗽声。但它又是可怜的,渐渐被污浊的环境所侵噬而不知。它只是一只鹦鹉,一只没有思维任人摆布的生物,自然不知其中利害关系。而我们人类呢?我们这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种群,又有多少人明白“环境影响心境”的道理呢?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大家都懂,难的不是道理,而是各人的心境。
有人自诩:“我意志坚定。”
是的,我承认,世上确有人“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否则“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会传为佳话流传千古。“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更多的人,是在环境中迷失了自我。这时,更应该从环境中挣脱出来,认真审视:这样的环境与我的心境是否匹配?如果不是,我该怎么办?
改变环境?就一个普通人而言,这是很难办到的。改变心境?何必为了外在的环境而让内心失去依托呢?只需换个环境即可。
美国作家波特的书《空谷幽兰》,讲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生活在幽深的终南山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极少下山,早已“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坚守着内心的那一份纯净,不愿被污浊所侵扰。他们就是中华民族最后的隐士。
似乎陶渊明以后,“隐士”这个概念就很少被提及,但他们确实存在着,如空谷幽兰一般固守各自的心境,不再被纷纷扰扰的世俗所羁绊。
当然,我并不是让大家都去隐居,只是说明,世界确实有这么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心境寻找一片环境,这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是很好的启示吗?换一片环境,守一片心境,如此而已。
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寻境可以邀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