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5-5-14 16:44

高考新材料作文:古诗读解导写与佳作

高考新材料作文:古诗读解导写与佳作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脍炙人口而富含哲理的宋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导写指津】

本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在西林寺壁上所题的一首哲理诗。把哲理诗作为考题,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一种,而诗是比较难懂的一种材料。考生首先要读懂、读准该诗,然后提取诗意,再把尚在朦胧、模糊中的诗意用明确的语言概括成一个观点,再把该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主题(或话题),综合考虑为文的诸多要素,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见,在为文的长链中,准确提取诗意是关键的环节。

该诗有何诗意呢?从字面上看,第一、二句重在“看”字,写看到庐山表面的样子(“岭”和“峰”)和观山的初步感受(“各不同”),第三句重在“识”字,表达探究“真面目”的愿望(“真面目”与“假面目”相对,即庐山“表面”的样子和观山“初步”的感受);第四句重在“缘”字,写“不识”“真面目”的缘由——身在此山中。

所以,从整体上讲,本诗写“在山中”与“真面目”的关系,主要诗意是“处在山中”不利于认识山的“真面目”。由此引申,考生可以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以写圈外与圈内、宏观与微观、个体与整体、身内与身外、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等,潘炯心同学的《我们其实很幸福》就属此类。

当然,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以反其意而写,写“安然处在山中”、享受“山中”“圈内”之乐,写享受局部之美,写小天地之妙,写局外人的隔膜,写身外人的无知和身外的无意义,写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等,沈嘉璐同学的《身在庐山,才知庐山》就属此类。

也可以综合考虑,写“内”与“外”、宏观与微作、大与小的各自的利弊与长短,写“内”与“外”的结合,写既入得其内、又出得其外等,黄阅智同学的《入得其内,出乎其外》就属此类。

从局部上看,第一句“横”和“侧”写看的角度,第二句“远”和“近”写看的距离,“高”和“低”写看的位置,第四句“山中”与暗含的对立面“山外”写看的视角,所以考生可以写看庐山的角度、远近、位置、视角等与认知庐山“真面目”的关系,可以写换位思考、距离产生美、位置决定视野(屁股决定脑袋)、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

但不管写什么,都要和“认知”某事物的“真面目”有关,而不能脱开如何认知某事物真面目的话题而谈角度、距离、位置、视角等,否则就脱离了该材料,就失去了感悟和联想的针对性了。比如,有考生写“要从不同角度看寂寞”,本来是扣住了原材料中的“角度”了,但若全文都在谈“寂寞”,那话题就转移到了“寂寞”上了,而“寂寞”就和原诗相去甚远了,这样写就不是题目所要求的“读完这首诗”引发的“感悟和联想”了,那与苏轼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允许就这首诗而谈“寂寞”,那也应该允许就这首诗谈“快乐”“幸福”“教育”“苦难”“困难”等,那大量的套题作文就会出现,命题者会同意吗?真实写作的同学会同意吗?这样公平吗?所以脱离该材料而谈角度、距离、位置、视角等任何话题,谈得越完整,越偏题,越暴露出套题的痕迹。

另外,文中不必一再强调“要”或“不要”怎样,比如要认识自己,要理性面对,不要坐井观天,不要有惯性思维等,而要把笔力集中在“如何”怎样上,比如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理性面对,如何才不坐井观天,如何才能脱开惯性思维等,才和原诗的诗意紧密内切,才具有说服力,才有深入论述的价值。

【佳作展示】



我们其实很幸福

高三5班 潘炯心

苏轼在《题西林壁》里写下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庐山上走走停停,觉得风景平淡无奇。因为我们身处此山,所以看不清它的雄伟,而是转头远眺衡山的绝壁,泰山的青松,华山的云海……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少了一些激情和美丽、感动和幸福,多了一些困难和挫折、痛苦和悲伤。因为我们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绕圈子,没有离开自己狭小的世界,去看看周围的一切,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感叹道:“其实我很幸福。”

约翰·库提斯在出生时只有可乐罐那么大,没有双腿。他的生活过得很艰难,充满周遭鄙夷的眼神和自己的泪水。但是他的母亲告诉他这个世界比他痛苦的人还有很多。约翰受到鼓舞,成为了一名趴在讲台上演讲的演说家,他用自己的遭遇激励着周围的人。他说过:“看看我今天的生活,我可以这么快乐,你们其实很幸福。”

如果总在自己的生活中反复寻找,就会向庐山上的旅行者一样,被雾气迷住双眼,一边抱怨景致不佳,一边想着另一座山上的人是多么幸福。只要能离开庐山,跳出自己的生活,暂时把自己当作局外人,看看自己和别人,就会发现许多我们忽略的美好和幸福,就会看到庐山上的风景其实也很迷人。

庐山,其实就是每一个人小小的世界。它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让我们身处其中,变得自卑和失落,孰不知离开这个小天地,看看身外的世界,会发现自己的世界原来充满美丽和精彩。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的残疾是一个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局限的基础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刘易斯不能跑得更快,和我的不能跑,是一样的。”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不称心如意,甚至感到痛苦绝望的事情,但那些事其实就是庐山的雾气,遮蔽了生活的幸福。我们要从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拨开这层雾气,离开这个局限,就会发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每个人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自己的生活,通过周围人的生活来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别人的仰望之中。

暂时走下庐山,看看周伟达世界。当我们再次走进庐山中时,便可以对自己说:“庐山其实很壮美,我们其实很幸福。”

【名师评点】

“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自己的生活”,立意鲜明、准确。约翰·库提斯的例子很感人,史铁生的话很深刻,“庐山的雾气”的比喻很有文采。

  

例文二

身在庐山,才知庐山

高三6班 沈嘉璐

观《子夜》时,感叹作者把投机、生意写得如此逼真,殊不知这是作者亲自体验的生活;读《本草纲目》时,赞叹李时珍医术医理之精通,殊不知其尝百草之苦。人生,有时何妨不亲历亲为?只有身在庐山,才能体味庐山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姿。

身处庐山,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佛教认为,一个人若想真正修成正果,必先经历“入世”这一环节,只有尝尽人世的悲欢离合,才有可能放下红尘的纷扰。如若不亲自登一登庐山,又怎能识得它的真面目呢?人生亦是如此,就像佛入世认识自我一样,凡事亲历,我们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身,发现缺点并改正。但凡那些没有经历过便妄自评价的,除了缺少那份认识自我的勇气,也少了体验过程中最重要的阅历。

阅历亦是做好的老师,但凡名家名作,文章总是少不了真实;亲身感受,才能体味沿途“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景。尤记得翠翠与爷爷渔歌唱响,城里的龙舟争渡,在作者的笔下,边城的热闹,人的纯朴自然,成了读者心中那一片纯真的美景。我们的人生,如若不“入世”,怎么能做到“出世”呢?所以不论是登山探险,还是入世历尘,但凡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去登一登庐山吧!这样那些沿途的奇峰怪石、连绵的山岭才能称为认识庐山的最好依据。

晚年的巴金在自己的《随想录》中剖析自我,其作品也多以真情实感著称。若没有经历文革的洗礼历练,又如何锤炼出如此感人的文字呢?

不爬庐山,又怎能享受登顶的乐趣和俯瞰庐山的了然呢?有的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不是因为“身在庐山”,而是我们没有“登顶”;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没有亲身经历,你又如何知道“当局者”的迷惑?所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未曾历风景。

有时候,路在脚下,更在心中。所谓庐山,亦是指那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对生活迟迟还无法看开,看事情也还总是无法看到本质,无法观其全景,往往缺少的是那份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淡然。

何不去登一等庐山呢?

【名师评点】

反其意而写,立意独特,且能自圆其说。沈从文一例因具体而有力,巴金一例因不具体而无力。



例文三

入得其内,出乎其外

高三5班 黄阅智

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既要能“入得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除了治学,这个结论几乎也适用于生活的所有方面。

试想你正在和东坡先生一同经行着一趟庐山之旅。如果你不进入山中,你又怎能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趣味?如果你不走出山外,你又如何识得庐山那宏伟壮丽的真实面目?入山细察,出山远眺,少了这任何一步,你都无法完全认识庐山之美。

入得其内,我们便能够认识到事物更多的细节,对其本质了若指掌。托尔斯泰前后用了将近九年,探访法庭、监狱,与贵族、农民、官僚、罪犯等人交谈,终于写就《复活》这一不朽的著作。正是由于又这种严谨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来“入得其内”,作家才能深刻地觉察到沙俄统治的罪恶,才能写下如此振聋发聩的篇章。没有了“入得其内”,我们对真理的一切追寻都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的徒劳之举;没有了“入得其内”,我们很难对生活产生真正的感性认识。

出乎其外,我们便能看到事物的不同角度,对其产生更为全面的理解,甚至能够另辟蹊径,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许多科学家之所以提出了创新学说正是因为他们跳出了旧有理论的桎梏,敢于走向一条新路。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顺利,也要归功于革命家们冲破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不成熟的反抗思想,从更高的思想角度来诠释革命的意义。没有了“出乎其外”,我们便无法看清事物的全局特性,没有了“出乎其外”,我们就难以从历史的束缚中挣脱。

“入得其内”和“出乎其外”看似语意相对,实则毫无矛盾。若不深入探究过一个事物,想要“出乎其外”也只是无稽之谈;而若能站在外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也对“入得其内”大有裨益。单纯赞美一个举动而反对另一个举动,就如同热爱鸡蛋的美味却反对养鸡一样愚蠢。

入得其内,看清事物的微小之处;出乎其外,把握事物的总体印象。永远在山内行走,或是永远在山外打转,你也就将永远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悲剧之中。

【名师评点】

两面结合,立意稳妥;一面一例,结构齐整,一目了然。“托尔斯泰”一例比“社会主义革命”一例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例文四

海的面容

高三5班 陈雨晴

我们生长的摇篮——地球,是一颗“水球”,为数不多的几块大陆被无尽的汪洋大海包围着。大海离我们那么远,而又那么近。我自小在故乡摸爬滚打地长大,而我的故乡依山伴水,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海的气息。

年幼时少不更事,印象中的海便只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水城。荀子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然而纵使我登上故乡数一数二的高山,踮起脚尖,也无法窥得海的全貌。在当时的我看来,海的价值更在于退潮时的那片黏腻的滩涂。外公总带着我,光着脚丫去捉那些横冲直撞却又狡猾得很的小螃蟹,乐趣无穷。

长大一些,便遭遇了那场来势汹汹的台风。台风过处,一片狼藉,折断的树枝、砸落的花盆都可以算是微不足道了。姑妈家建在海堤之上,在如今的我们看来,那木屋不免显得有些简陋。当夜,狂风掀起惊涛骇浪,如蛰伏的伪装温顺的巨兽张开血盆大口并拍下巨掌。屋后的整群羊顷刻间无影无踪,甚至于连那所小木屋也变成了漫天的木块。在那滂沱的雨和肆虐的狂风之下,可以说,姑妈两口子的侥幸逃出真是个奇迹。但从那时起,我心目中的海已不复是当年的那片海了。

时至今日,学业繁忙,偶有空暇回故乡看看,也不曾忘了探访那片海。坐在海堤上,但见午后的艳阳映照着那海,荡起了波光粼粼,宛若被打碎之后洒在海面上的碎金一般,漾起了点点金光闪耀得令人不禁眯起了双眼。傍晚,渔民们满载而归,扇着草帽与同行之人谈笑,脸上是质朴而又满足的笑容。那时,我终于对海不再怀有敌意与畏惧。

那片海陪伴着成长,展现着它童真或凶暴或平和的面容。海如世间万物,亦如人一般,拥有许多不同的情绪与不同的面貌,仅仅凭借着某一面来妄自评价它都是片面或是不成熟的。从这个角度看,看到的是它的不近人情,而换一个角度看,又能看到它的平和与包容,它给予我们的宝藏远远胜过它所带来的伤害。

大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每一面展示给众人,但我却读不懂它,只因为我不曾时时变换着视角来看待,只因我正身处于它那宽广的怀抱之中。世间万物之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名师评点】

通过三个场景来写不同阶段的自己对海的不同认识,文末议论归纳并回扣原诗,可以算是记叙文。文风自然、清新,“回故乡看看”一段特别有“海的味道”,令读者动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