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应试方法点拨
一、语基知识语基知识题是“兵家必争之地”,答题时务必谨慎、细心,答题后一般不要回头。
1、现代汉语拼音考题一般考测同音字、多音字和常见易误读字(基本不出已学习的资料的范围)。该题一直是南方学生的拦路之虎。考试时除了要巧用排除法外,还须有“对固欣然错亦喜”的达观。
2、错别字题历来是高考语文卷中失分率最高的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错别字很隐蔽,难发现,很多时候都不是因为知识的原因,而是因为未注意到。所以,细心,是解题的第一要旨。要善于确定疑点(可能是别字的字),然后结合所在词、句,从意义上去辨析是否别字。今年高考可能将其与拼音题合并,以降低难度,落实“减负”。
3、词语的运用
词语的运用涉及虚词、实词和成语,今年极有能混合考查。
现代汉语虚词运用是高考必考项(今年极有可能与实词合并考测)。解题时,要六看:一看与另一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别(用换词法),二看是否正确反映了句间关系,三看出现位置正确与否(是否掩盖了主语),四看是否与上下文中某词语作用重复,五看是否与相对应的关联词配套,六看是否是多余的(删去读读更“舒服”)。总之,要瞻前顾后,利用好上下文字;删去换来,利用好基本语感。
现代汉语实词运用的题型不外辨析近义词选词填空和辨析句中词判断正误两种。解题关键是利用好语境,科学地排除。由于一般考三个(组)以上,因此当从最有把握的一个入手,突破口的选择很重要。对于近义词语,宜从词义侧重点、语义的轻重或范围、搭配要求、感情或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细细揣摩。
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在高考中的复现率很高。高考考测的都是常见的,且择词很有讲究。一是选词义特别容易望文生义的,二是选使用特别要求的(A适用对象有规定,B作何成分有讲究,C搭配方面有要求),三是选感情色彩特别容易让人弄错的。该题主要取决于平时的积累。通过专题复习和平时练习,我们接触了上千个成语,准备相当充分了,要有信心将该题稳稳抓住。
4、语病辨析是语言基础知识考测的重点,有辨析和修改两个要求,湖南只考查前者。病句辨析题要求学生能发现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大类语病,一般读一遍后利用语感即可发现之;其次当用成分分析法,一析即明了。熟悉常见病句类型和典型,对准确和快速判断很有好处,而通过大量练习,我们已熟悉了全部类型和上千个典型病句,高考不应该会有我们看不出的语病的。如果题干上加有“句意明确”字样,则意味着在语病辨析基础上,加考了“语言简明”的知识,一般涉及两方面的内容:A、重复多余;B、存在歧义。前者要分析语境,后者要反应敏锐。造成歧义有六大原因:A结构不明,B指代不明,C字音不明(多音词),D词义不明(多义词),E省略不明,F语序不当。大家都很熟悉。
5、语言连贯。今年也有可能列入考查范围。语言连贯的主要要求是话题一致(包括角度一致和主语一致),语序合理(时间、空间、事理逻辑或上下文照应),前后照应(内容)和衔接(形式,包括指代语衔接、首尾语衔接、关联语衔接、修辞语衔接等情形)。在了解以上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查上文,看下文,析语境,抓标志,往往即可恰当筛定答案。
二、自科类、社科论文阅读
这类题目,应该是我们“全部吃掉”的题,关键是细心、沉稳。
(一)筛选类常见错误选项类型:
1.以偏概全。 2.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3.改变判断的性质。 4.偷换概念。5.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二)、推理类设题方式:
1.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2.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3.对原文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推断出错误的发展趋势。
(三)阅读顺序
1.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题干,把选择肢还原到原文相关部分。
3.仔细比较、分析和原文的异同,做出判断。
4.特别注意某些虚词,如“可能、也许、”等,注意偶然与必然、已然与将然的区别。
三、文言文阅读
尽管高考文言试题选材和考查内容的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但许多得分情况并不太理想,这除了有知识性缺漏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文言应试的解题程序和方法缺乏应有的了解。这程序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应试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少同学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文言文的应试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就行,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要在个别语句上纠缠,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相应位置,利用好如实词解释、分析概括等题中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最后那道题,信息量非常大)。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之后解答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有把握多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要认真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其次,要让自己建立起整体的解题审读观。
在进行考试选答时,要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题干选项、材料(文段)、尾注三者不可偏废。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光注意选项而不注意题干,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干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不是忽略了“直接”就是忽略了“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答非所问的错误;或者由于平时同类型的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也往往“视若不见”,不能进行正确地答题,搞得非常被动。另外,我们建议大家解题时最好有一种随时观照材料(文段)的习惯,能把选择项放回到材料当中去检验或辨析正误;这样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避免因主观随意或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失分。还有就是要重视审读尾注;一般来说,高考文言文段下面可能会有一些附加的注释(尾注);这部分注释必须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并能在解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试卷既然把这些东西注出来了,就肯定是有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考生如果不加以很好地利用,很可能会对翻译和文意的理解形成障碍。
应该说,注意了以上应试方法,掌握一些文言阅读的解题程序和策略,相信会对各位在今年的文言文备考和应试中,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原文读不懂,尤其是湖南卷的散文,是正常现象;但是,文言试题解题质量的高低,又主要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程度。怎么办?第一,要有信心,不能产生畏难情绪;第二,要有耐心,读不懂也要读一至两遍;第三,要很“粗心”,敢于猜测文意,敢于跳过障碍,“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绝不要用翻译的方法读原文);第四,要富“匠心”,成熟的考生都知道,高考文言阅读题也有大量“注释”,它们散处于各题各选择肢中,利用它们,即可将原文大致读懂(仍不懂处一定不会设置问题)。具体到各题的解答注意下面几点;
文言实词题解题时,一定要善于推断。一般方法为:A、据字形推断;B、据已有知识推断(课文或词语、成语中涉及);C、据句义推断(代入句看看);D、据文意推断(代入原文中看看)。后二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叫“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今年高考可能加重对实词的考测(即可能设两道题)。
文言虚词题一般考四个虚词,采用课内课外比较的方式设题。用翻译的方法分析,比较简便和有效:选取每组中较有把握的哪个虚词作出译释,然后以之翻译另一句,能译则同,否则不同。当然,前提是对高考要考的20个虚词有较多的了解,尤其是常考的“以”“而”“其”“因”“乃”“且”“为”“则”“与”“于”等。
文言原文信息筛选题,往往确定一个中心,提供一组材料,组成四组答案,要求筛选辨别。解题基本方法是“明显错误排除法”,即将所提供材料中明显不对的项找出作为排除根据(一般不宜从正面入手,因为原文不一定读懂了,且表现人物的方式可能是侧面表现)。该题中错误材料或非其人,或非规定特征,均较明显,且不少于两个,完全可资排除。经过训练,绝大多数同学在该题解答上已颇成熟。
文言综合题要注意了解一下文言押轴题的干扰项设置类型。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是考查学生全面把握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也可说是文言文中最难的一道题了,从往年高考情况看,此题得分率偏低,区分度较大。其实要解这类题,除了平日加强训练这个方法之外,我们还必须了解考题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此类题错误选项的设计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来干扰答题者,或张冠李戴,或以偏盖全,或妄加推断,正是因为试题干扰项的这种设置,大家在分析概括时要注意:应该尊重原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文中作者身上随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观点。如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够明显或分散在文章各处,应当仔细阅读并进行综合概括,概括时不可夸大事实或片面地对观点态度加以评价。
四、诗词鉴赏
古诗鉴赏是较难的知识,靠得是综合性语文素养。解答的具体步骤一般须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步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按照相关模式答题,且勿遗漏要点(得分点)。
五、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提高现代文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谈一下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一)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这一步骤看似很繁琐,其实费时不多,也很有效,大家不可忽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三)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四)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五).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反衬 对比 反复 排比 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六、鉴赏短文的写作。
鉴赏性小段文的写作训练,不必像“话题作文”那样旷日持久且收效甚微,它是有章可依,有法可循的。笔者以为,鉴赏性小段文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一)它是一篇文章,不是片断。因此要把它当作整体作文进行构思,有完整的文章结构,最好把它分成三段来写。
(二)主体鉴赏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既然是鉴赏,就必须有观点,有材料。这里的观点,就是你对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的看法;这里的材料,就是你所鉴赏的这篇文章中能为你所用的相关文句。因此,你的鉴赏文章中,必须要有文章原文的“不完全引用”。
(三)要条例化。按照以往高考小作文的评分方法,它的分值基本都能将得分点加以量化,哪个点多少分,少一个点扣多少分等等,非常明朗。条例化的答题就能将得分点落到实处。
在做到上述三点的基础上,具体的写作可按照下面模本或范式进行:
开头段:整体感觉或认识—→切入主题(或话题)。主体段:采用分论点的处理方式,写1—3个分论点。分论点的处理具体按照下面的基本模式:观点—→例子(注意运用不完全引用)—→评价(效果)。结尾段:总结,呼应开头。鉴赏性小段文的写作训练
七、作文(略,见应试作文相关专题)
要之:审清题、起标题、写满字、重结构、须呼应、入题快、文体清、观点明、书写靓。
曾经,我们播种希望,耕耘希望,用汗水与智慧;
而经,我们放飞梦想,收获梦想!六月的天空啊,因我们而绚丽明媚……
祝大家高考胜利!
附:高考应试方法:高考语文考试十忌讳
每次语文考试都会有令人恼火的事情发生——不是不会,而是没想到、没看清。下次一定注意!平时还有机会,但是高考却一年一次。所以,在大家上考场之前,要克服以下常犯的几个毛病。
1.“瞻前顾后”。
有些同学在考试中不能够专心于一个题目,做着近义词辨析题,却想着字形题甚至语音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还不时地看几眼成语题甚至病句题,这不但会分散你的精力甚至会诱发心理紧张。拿到试卷后进行整体浏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旦开始做题,你的眼里、心里就只能有眼前这一道题,这一点在做高考语文前六题时尤为重要。
2.“熟视无睹”。
语文考试中因审读题目错误而造成丢分是常有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思维的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过这种感受吗:连续两三个选出“不恰当的一项”,很容易造成下一题“恰当的一项”被看错;成语题的解题思路会影响病句题的解题思路,而病句题的解题思路又会影响衔接、排序题的解答。所以,还要有“一题一清”的意识,注意考试的节奏感。
3.“斤斤计较”。
大家可能都见过一个作文话题,叫“学会放弃”,现在真的要实际运用它了,在语文考试中出现一时的记忆“短路”,是常有的事情。不懂得放弃几乎就等于承认失败!但是,这种放弃是建立在对整张试卷全盘分析和根据以往经验对自己语文考试期望值的确定基础上的。你要知道试卷中“芝麻”和“西瓜”的轻重问题。
4.“自以为是”。
这个问题经常在阅读中出现。阅读是要读出作者的主旨、意图,文章的中心、内容,而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草草地看一遍文章,就想当然地答了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答语文试卷时都感觉良好,而估语文分时最难把握的原因。因此,答阅读题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意图,切忌望文生义。
5.“目光短浅”。
这个问题在语文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比如近义实词、成语、病句辨析中对所给语境整体的忽视,文言阅读中实词含义的判断,句间关系的确定是对前后语境的忽视。现代文阅读也会有这样的错误产生。因此在考试中必须有“前后看一句”的意识,具体讲就是要从关键概念出现的那一句话的前一个句号,看到下一个句号出现。
6.“一叶障目”。
诗歌鉴赏练习中很多同学接触过白居易的《暮江吟》与苏轼的《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其中分别有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和“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枝看玉蕤”,很多同学一下子被诗中的“残阳”、“瑟瑟”,“寒雀”、“寒枝”所引导,误以为全诗描写的是一种凄凉的景物,并沿着这样的思路去理解全诗,进而导致对诗歌情感倾向认识的彻底偏差。静下心来,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认真体会某一细节在特定语境当中的特定含义,会有助于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7.“添油加醋”。
这种错误经常出现在文言阅读的第十一、十二两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中。其表现就是把文章当中的只言片语按照自己的臆断没有根据地“丰富”起来,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判断。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一定要记住六个字:“有没有,是不是”,即确切地把握原文中有这样的话吗,是这样说的吗?
8.“杂乱无章”。
这毛病主要出现在主观表述题上。在考后估分时,一些人认为参考答案中的东西自己都写了,就认为可以得分,而实际分数又证明这些题目没有得分。究其原因,表述没有条理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主观表述题一定要注意条分缕析,能分条表述的就要分条表述,不能分条表述也要注意段落层次,给阅卷人创造良好的给分条件。
9.“生搬硬套”。
没有任何素材准备而上场写作文很困难,可是有很多同学却是因为有准备,但缺乏灵活的变化而适得其反。大家要记住:一件事可以说明很多问题,表现许多观点;很多事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个主题;但是作文时,显示中的任何一件事多不可能与你要说明的问题、要表现的中心完全吻合。因此我们使用贮备好的东西时一定要重新组织。
10.“见异思迁”、“不能自已”。
作文到一半,新的灵感产生,使你文思如泉涌,而当文章写好后,却发现前后的中心不统一。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它还容易导致俗话说的“刹不住闸”。其实,这都是由于下笔前没有好好的构思造成的,所以请大家记住:想清楚才能写清楚,想的是什么就要写什么;灵感可以丰富构思,却不能另起炉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