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12-2-27 13:39

作文:一本书就是一个人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离骚》道出了一位满怀爱国热情与治世理想的伟大政治家与文学家的满腔愁苦和追求。《史记》展示的是一位史学家受辱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巴金.随想录》让人感到一个“真”字。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
     一本书倾注了作者许多心血,包含了作者许多美好的愿望和深刻的思索,人们常说: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个人格。的确,书如其人,我们读书不光是读故事,听道理,更深一层是读作者的人格,伴他同行,与其同思。
   以“一本书就是一个人”为话题,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例文」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 夏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唯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地,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点评」再次读到海子,你的眼睛一定会涌出一串热泪。遥远的是时光,贴近的是精神。时光可以夺走圣哲的生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在他们的著作中永恒地向我们微笑。翻开每一本有用的书,我们就和圣哲相遇了———读书就是如此奇妙!

    冷夏说他是“在这个夏天的下午”读《瓦尔登湖》的,但是我总感觉即使他是在隆冬的季节读这本书,心里也会如沐春风。现实是如此的喧哗和骚动,而瓦尔登湖畔却是如此的安详和静谧,人只有和自然融为一体,才有未来。能够把这种感觉写出来,平凡的文字也会变得不朽。



读书——感悟人生    高二(7)班    冯海琼   

我喜爱阅读,阅读让我走近历史,走近名人,与之心灵对话,斟酒小酌。阅读是一种养分,一种汲收,一种感受,一种轻松,一种愉悦。阅读就是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

与书结伴,伴冬伴夏伴春秋,伴日伴夜伴黄昏。不经意间,在时光不留痕迹的流逝后,我突然发现自己对书的感情难以割舍。不是温暖感人的亲情,不是纯真诚挚的友情,不是温柔浪漫的爱情,而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

书就像“柴米油盐酱醋茶”,它们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浓缩在字字句句中,让我们捧起它就像捧起了对生命的感悟。

记得培根曾说过:“虚伪的友谊,犹如你的影子,当你在阳光下,它会紧紧地跟随;当你一旦横越阴暗处时,它立刻会离开你。”是的,从中我领悟到朋友不需太多的语言,当你处在绝望和黑暗中,朋友会把手伸向你,把你拉出。朋友是放心把内心的痛苦往里面倾注的井,让我懂得珍惜眼前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使我知道逆境有利于造就人。作家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起石川上的桥梁。”让我奋起,让我幸福。它告诉我一生都能朝着理想的彼岸奋力前进,即使不能成为人中豪杰,一代天骄,也能感受自己拥有的幸福和成就感,自己的人生也有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我喜欢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喜欢陶渊明的“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喜欢这些文人那坚贞不渝的骨气,也就是鲁迅说的“中国的脊梁”。

无论是亦正亦邪的令狐冲,还是冰清玉洁的小龙女;无论是重情重义的李寻欢,还是机敏睿智的沈浪,都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于是,我欣赏武宗师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严正肃然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人生中不可抛弃的诚信。

读书是一段满含笑泪的日子,读书使我心情跌宕起伏。在书的世界里,用一颗纯洁的心去品味个中的点点滴滴。读书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因为读书使我心胸开阔,心无限明亮。用一颗易感的心去品味,去领悟世间百态。正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安静的人,平平静静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境界。

有书在身边,感悟在心间。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
林丽香
记得沈老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西水流域一个城市中的愚夫俗子。
他做到了,《边城》就诚如沈老所言,它是一部摒弃了一切阶段矛盾的君子国里的田园牧歌式的人性美和人类之爱的小说,一切都那么的真、善、美,淳朴又不失自然。
《边城》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和追求。记得翠翠曾说:“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被沈从文赋予了热切的赞扬。他们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惊世骇俗的举动。清新、纯真、健康便是它的代名词。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这话不假。《边城》里的环境美、人性美,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得到,这种清新、美丽、善良、纯真的意境,与沈从文所生长的凤凰城有关。那里淳朴、自然。这种美丽的环境也就孕育了沈从文那种独特的气质和他那追求真、善、美的理想。
《边城》体现的就是沈从文的人格,《边城》里的真、善、美和淳朴,无一不是沈从文的真容写照。沈从文便是那种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追求内心真的人。而他笔下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便是想着要去淡化现实中的黑暗和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留给大家的就是一种的感受。
有人说,沈从文所写的完全是一种对世界的不认同,但我认为,沈从文的不认同也是对世界的认同,对真、善、美的认同,对爱情的认同。一本书就是一个人,《边城》体现的就是沈从文的人格,体现出的就是沈从文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
曾小琪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一本书体现了作者的人格,让我们伴他同行,与其同思。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有时现实总是残酷的。高尔基小时候经历了种种磨难,有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两个粗野自私的舅舅……但是外祖母的善良给了他许多信心。
后来,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了《童年》。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到“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经常毒打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竞被打得昏死了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与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关爱。这就是外祖母与其他一些人的生活。外祖母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与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如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了光明的地方。。。。。。是她那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正直的、充满爱心的人。
一部《童年》映照出了高尔基苦中带甜的童年生活,映照出高尔基一生追求人间爱、真、美的人格。
一本书映照出一个人的生活、人格,一本书就是一个人。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一个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人。必然的,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也可以决定着他的思想和追求。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人。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时,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为人处世和艺术修养等进行了悉心的指导。一本《傅雷家书》教会了我们多少知识,给予我们多少启迪啊!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这句话是傅聪在生活中遭受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回信中的一句话。他明白儿子的痛苦和消沉,甚至在之前就已为他预言。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劝慰他,鼓励他。在他难过的时候,只是淡淡地对儿子说,有什么困难不必自己扛着,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发泄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听到这些话,再联系那句“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想傅聪该领悟了许多罢。
没有一句“我爱你”,却足以让人感受到他对儿子那份浓浓的爱;没有一句“我很坚强”,却淡淡地显示着他勇敢面对现实——这就是傅雷。
傅聪的音乐,在会场上取得了成功。得知这个消息,傅雷真心为他高兴。可他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他说,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做起。因傅聪回信的不整洁,他便在回信, 中说:“日常琐事要做得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如此语重心长的诱导,怎能不听从呢?傅聪的信,透露出来的迷惘和矛盾等问题,傅雷都像朋友一般给予建议和方法。他说,人生没有完美的一天。他说,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某本书。他说,艺术不能限于感性和理性,还需要“爱”。
一本书,就是一个人。《傅雷家书》,就是傅雷对自己儿子成长过程中学习、习惯、做人等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表达了傅雷对自己儿子的“爱”,要求儿子在艺术追求要“精”,在生活习惯要“好”,在做人方面要“真”,而这些难道不是傅雷自身的写照吗?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