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课内精练一、给加黑的字注音,解释加黑词的含义。
1.庐冢( )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 )( )( )
3.有洞窈然( )
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5.火且尽( )
6.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
7.则或咎其欲出者( )( )
8.以其求思之深( )
9.无物以相之( )
10.瑰怪( )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 )( )
12.何可胜道也哉( )
13.长乐王回深父( )
14.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
二、下列加黑词的含义中两两相同的居多,请选出与两两相同的词义不同的句子。
1.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其孰能讥之乎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距其院东五里
2.A.而卒葬之 ( )
B.卒廷见相如 C.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D.初,鲁肃闻刘表卒 E.疑畏卒不敢取
F.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G.五万兵难卒合
3.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
B.其人家有好女者 C.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D.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E.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大王见臣列观
5.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E.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F.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G.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6.A.不出,火且尽 B.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
C.有泉侧出 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E.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F.出类拔萃
G.汪然出涕 H.出珠授之
7.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D.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E.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F.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G.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著远
8.A.无物以相之 ( )
B.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大丈夫相时而动 E.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F.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G.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9.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 )
B.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C.是进亦忧,退亦忧
D.余船以次俱进 E.于是相如前进缶
10. A.险以远,则至者少 ( )
B.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C.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D.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 E.吾与汝毕力平险
11.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 ( )
C.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D.阳奉阴违
12.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而操舍鞍马,仗舟楫 ( )
C.舍相如广成传舍 D.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E.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F.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选出加黑词非名词用作动词的:( )
A.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而翁长铨
E.左右欲刃相如 F.莫若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G.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 H.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
四、用“……者……也”表示判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单纯的判断,另一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请按照这个说法,把下列表判断的句子分为两组。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E.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F.子瑜者,亮兄瑾也。
G.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H.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单纯判断句有
2.表因果的复合判断句有
五、翻译下列句子,补上必须补出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并说明补上的是什么成分。
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六、填空。
1.王安石字 ,晚号 ,是 时期著名的 家和 家。他的作品中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 ,人称他王荆公,是因 ,称他王文公,是因 ,列宁称他是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
2.本文第一、二段依次写了游褒禅山所见的景物及方位。慧空禅院在华山洞的 ,华山在华山洞的 ,后洞在华山洞的 ,仆碑在慧空禅院 ,泉在
洞的下侧。
3.本文是记叙形式的说理文,前半部分侧重记游,后半部分侧重说理,二者结合自然紧密,如第一段记叙“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及“花”“华”音谬,是为第四段 、 的议论作的铺垫,由此而得出 的结论。第二段记平旷的前洞“记游者甚众”,而幽暗的后洞既寒且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却“来而记之者已少”,恰与第三段中 的议论相对应。第三段中对于古人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的感慨和“非有志不能至也”的见解是针对第二段有_______自己也___________并且是在 的情况下的记叙而引发的。
七、阅读下文,按要求做题。
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即此。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余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如此。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
1.解释下列词语。
(1)以( ) (2)故名( )( ) (3)谓( )
(4)河( ) (5)道( ) (6)会( )
(7)及( ) (8)果( ) (9)奚( )
(10)书( ) (11)有以哉( )
2.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文中的“癸酉”表___________示“乙卯”表示 。
3.在传说中三门是这样形成的:
鬼门的称呼是这样来的:
4.《书传》、《州志》对三门和砥柱的关系分别是这样解释的:
作者的意见是
为什么持此意见?
5.《隋书》对砥柱有何说法?
作者怎么看?
6.文中突出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你怎样看这个观点?
课外强化
阅读王安石另外一篇文章《答司马谏议书》,完成11~14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这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降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这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柬,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不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1、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一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欠意。
1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 )
A、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辟邪说,难壬人 D、为天下理财
1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是向对方解说上次回信简短而这次又“具道所以”的原因。
B、第二段是取守势,针对司马光来信的指责进行辩驳。先高屋建瓴地确立了一条双方均应遵循的议事原则:名实相符。
C、第三段转守为攻,批评当时保守势力的流弊,表明自己将大有作为。
D、第四段以自谦结尾,不失赠答之礼。
高考链接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2004年湖南卷)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 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答案提示:十.11.B 12.A 13.C 14.D
15. (1)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2)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课内精练】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zhǒng坟墓 2.说、念 huā huá 大概 错误 3.yǎo深远幽暗 4.穷尽、走到尽头 5.将要 6.到、及 十分之一 7.有的 人jiù 责怪 8.探求 9.xiàng 帮助 10.guī 珍奇 11.弄错 chuán 流传的文字 没有人 指其本名、说明白 12.尽 13 父fǔ 通“甫” 14.代日期 代王安石的名字
二、1.CD 2.G 3.B 4.BD 5.ADE 6.BF 7.ABD 8.ADE 9.C 10.D 11.BD 12.AE
三、C F H
四、1.A C D F 2.B E G H
五、1.于是我对这件事有许多感慨。
2.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未能到达”省了一个分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免不了懊悔。
3.我对这倒在路边的石碑很惋惜(省谓语),又因此而感叹那些古书不复存在,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没有人能说明白古书的原貌,类似的情况(省主语)哪里能说得完呢!
六、1.介甫 半山 北宋 政治 文学 他是江西临川人 晚年曾封荆国公死后谥号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答司马谏议书
2.西边五里处 南边 以上五六里 东五里百余步处 前(华山洞)
3.悲古书之不存、谬其传而莫能名 深思而慎取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怠而欲出者 遂与之俱出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也足以明
七、1.(1)因为 (2)所以 命名 (3)说,认为 (4)黄河 (5)经过 (6)恰值 (7)到 (8)实现 (9)何 (10)记,写(11)有道理啊
2.年 月
3.开始黄河中有一块平如砥的大石,当年黄河泛滥,大禹就把这大石凿成三块,水从石间流过,形成三门。鬼门地势险恶,船和竹筏一进入此门,很少有能平安出来的
4.三门就是砥柱 砥柱就是三门山 三门和砥柱是两个地方,三门东北五十步是砥柱 作者认为《书传》和《州志》的作者都没有亲自到过当地,所以认识错误;而自己是亲临考察过的。
5.认为大业七年,砥柱曾经崩塌,把河道堵塞了,使河道逆流数十里。作者对这说法表示怀疑。他认为,砥柱现在还完整地屹立在黄河中间,况且这里河道的宽度只有二十丈,怎么可能有砥柱崩塌,堵塞河道,以至要逆流而上数十里的事呢?因为黄河两岸都是山,大概当时有的山曾崩塌过,人们就以为是砥柱(崩塌了),而写《随书》的人就把它误记了下来。
6.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前人书上的记载要经过检验才能确定正确与否,不盲从别人的见解,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可贵的。
【课外强化】
11.A 12.D 13.A 14.C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