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12-1-4 19:19

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课内精练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随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基调是什么?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2、这一段话的议论与上文的叙事有什么关系?

课外强化

阅读下面的《兰亭诗》(其一),完成后面的习题。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将上面的诗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其中的自然之景是怎样对应的?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 。

(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 。

(3)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

2、诗中的自然之景很美,它们只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每小题3分,12分)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画地以质之父 质:问

B.一切......时日之说屏不用 屏:除去

C.年荒劝振 劝振:鼓励振作精神

D.霍人罢市巷哭 罢市:市上停止买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静存为要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父欣然从之 施从良人之所之

C.为设里社、里谷坛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廉则吏不敢欺 位卑则足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曹端至孝和清廉的一组是 ()

A.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

B.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C.遭艰归......服阕,改蒲州学正 诸生得人师矣

D.既丧,庐墓六年 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2.下列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端读谢应芬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设里社、里谷坛,让面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答案提示:

9.C(劝振:勉励救灾。振,通"赈")

10.B(第1句的"之"是代词,指代曹端所说的道理(话);第2句的"之"是动词,"往"、"去"的意思。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D项两个"则"都相当于白话的"就")

11.D("贫不能归葬"可见为官时的清廉)

12.B(A项"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符;C项"离开时"应为"离开后","对曹端的学生"应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课内精练】

1、这一段写兰亭集会后的感触,以“悲”字为基调,主要围绕“死生亦大矣”展开言论。

2、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紧承上文“群贤毕至,少长感集”,由此也引出了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课外强化】

1、(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2、这些景物并非单纯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主观心性的、情感化了的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