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有味道
情味: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相关背景:一些同学的文章,就叙事而叙事,没有审美情感的融注,读者无法获以情感的冲击与震撼,文章缺失文学味,折射出生命情感的苍白。
情之丰富,文章方有文学质感。古代有人作诗: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此言何谓诗?后一诗人补上几句:任尔东南西北风/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一经点化升华,使此原本苍白平庸诗作,让人感受丰富的生命情感与强劲的艺术张力。
高考作文,我们写记叙文,就要注意情感的浸润而让文章不致苍白。 意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关背景:一些文章滞于生活表象的描述,没有表达对生活的思考,读者读后无法获取生活的启示,让人感觉作者生命审美的浅俗。
写作要审视生活,透析生活表象,品读出生活所折射的深邃思想,使文章迸发生命思想的强劲张力。
2011年上海高考,要求考生思考大卫戒指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与契诃夫小说一人物的戒指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考生写《停驻韶华》:逝者如斯,历史如抓不到的林间响箭,时间如捞不取的指间清流,看那一切的荣辱,悲欢、穷达都会被推着向前,但当我们在这个节点追求着什么,执著着什么,努力着什么,这些记忆会化为你心中,甚至是历史中温润如玉的永恒。停驻韶华,这些都不会过去。
文章对这两句铭文做了认真的思辨,思考历史思考现实,提出了“当我们在这个节点追求着什么,执著着什么,努力着什么,这些记忆会化为你心中,甚至是历史中温润如玉的永恒”的观点,文章也就表达生命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让读者感受思想的启迪。
蕴藉味:曲终人散尽,江上数峰青
☆相关背景:缺失写作底蕴,表达过于直白,如叙事单调而不懂景物渲染、寄寓、象征的作用;议论只知例证或引证,而不懂喻证功能,不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苏东坡),为读者留置玩味遐思的空间,读起来索然寡味。
文章应有蕴藉味, 应让读者想象翩翩,玩味无穷。一盲人乞讨,上面写“我什么也看不见”,一诗人见状加上四字:春天来了。整个句子也就有韵味绵长的诗意了。一同学写:“十月二日,我们都喝醉了。”这是浅俗的句子,后来老师一改:在这枫叶飘飞的金秋,我们都醉了。同样写醉,改后句子有了美好意境与生命情境,蕴蓄诗意美感。一老师写:(1)老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后来改为:(2)老师,应聆听学生的心跳。再后来改为:(3)老师,应聆听花开的声音。第(2)句比第(1)句更有生动美感;而第(3)句则用比喻的手法,含蓄而洋溢诗意。
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道:“富有文学味的话语,往往讲究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格的灵活运用。”我们平时作文训练也就要灵巧运用修辞,不断锤炼打磨语言,让考场作文语言富蕴含蓄或酣畅的文学美感,让阅卷老师感受语言底蕴的脱俗厚重。
趣韵味:硕鼠硕鼠,无食我粟
☆相关背景:一些文章平铺直叙、起承转合,以人常见的老套手法表达自己的思考,读者无法感受表达的睿智鲜活,无从感受文章的趣韵耐思。
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道:“写作是一种智慧。”也只有写作智慧的表达,才能让读者获以清新愉悦的审美感受。《诗经》中的《硕鼠》,就是借指斥贪婪的硕鼠指斥统治者,文章彰显幽默风格与辛辣嘲讽。
作文中,也就要展现写作的智慧,或夸张或拟人或侧切或反切或象征,以自己灵巧的表达 表现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让读者感受绵长的文学趣韵。
高考作文中,如此佳作颇多。2007年江苏一考生写《怀想天空——猪的怀想》,以猪的视觉审视现实,“看到了农民工的生活,我的乖!脏、乱、臭,简直不是人住的,让我去我都不住。再看看那些有钱人家的房子,我的妈!那也不是人住的,那是神仙住的,金碧辉煌,应有尽有”。文章视觉独特,表达生命的愤懑与期待,让人捧腹,更让人深思,让人感受写作生命的睿智与幽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