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12-1-4 12:50

说“和”道“合”

  报刊上常将“附和”误为“附合”,“凑合”误为“凑和”,或者将“一言不合”误为“一言不和”,“天作之合”误为“天作之和”。这使我想起中国神话中的和合二仙。在旧时春节贴的年画上,和合二仙看上去相貌相似,服饰相近,根本分不出哪位是和,哪位是合。我想,这也许是和合二字难以分辨的一种象征吧。

  从造字方法来看,“和”是形声字,从口,禾声。在《说文》中,“和”字作“咊”,其部位和通常写法相反。还有一种写法:龢。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光绪皇帝的老师便取名翁同龢。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说:“和、龢实同一词。”现“和”为正体字,“龢”为异体字。两字虽有正异,造字思维却如出一辙。“和”字的“口”是声乐的标志,“龢”字的“龠”则是器乐的标志。龠,音yuè,《说文》:“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这两个形符,即可看出“和”字的本义和音乐相关,《说文》的解释是“相应也。”

  “和”是个多音字,作“相应”解时,读hè。所谓“相应”,便是跟着唱或者伴奏。成语有“曲高和寡”,出自宋玉的《对楚王问》。唱下里巴人,“属而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属而和者数百人”;唱阳春白雪,“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里的“和”就是跟着唱。古代文化活动中,还有另一种“和”:依照别人诗歌的题材和体裁做诗应答。这种文化活动至今余韵犹存,毛泽东、郭沫若之间便互相有和诗传世。“唱和”“酬和”“奉和”等词皆由此而来。上面提到的“附和”一词,用的是“相应”的引申义,意思是在看法上追随别人,站在一旁帮腔,这同样是一种跟着唱,理应用“和”而不是“合”。

  “和”的另一读音是hé,仍和音乐有关,指声音和谐、协调,音乐术语中便有“和声”一词。读hè时,“和”是动词;读hé时,“和”是形容词。“和”(hé)是“和”(hè)的结果。由此引申开去,凡融洽相处者,皆可曰“和”。国家之间没有武装冲突,那是“和平”;弟兄之间没有情感纠纷,那是“和睦”;天气晴好,犹如音乐一样让人心旷神怡,那叫“风和日丽”;不急不躁,不恼不愠,保持一种健康心态,那叫“心平气和”;厨师把酸甜苦辣配制得恰到好处,自可称之为“五味调和”。由协调又引申出连带、伴随义,“和衣而眠”是衣服“伴随”自己一起睡觉,“和盘托出”是连带盘子一起端了出来,此处皆应用“和”而不是“合”。

  “合”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作(图1)。按林义光的解释:“(图2)象物形,倒之为(图3), 象二物相合形。”说得明白一点,“合”犹如一个盒子,上面是盖,下面是底,上下相扣,合为一体。所以“合”的本义是合拢,与“开”相对。凡是能合拢的,皆可称之为“合”,比如符合、吻合,契合……“符”“吻”“契”为合拢程度的比喻。“凑合”虽然也是“合”,但“合”得并不彻底,并不严密,有拼凑之嫌。“一言不合”则往往是因为一句话谈不拢,“合”不上,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这些词语皆以“合”为特征,自然不能用“和”。“合”由合拢又引申出汇合义,常用词有聚合、联合、组合、集合等。男女“合”为一家,经常用的祝福语是“天作之合”“百年好合”,“合”是配合、结合的意思,是老天爷把他们配合成了一对;但如果这种结合违背了社会道德,则有可能被斥之为“苟合”“野合”。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和”“合”二字最大的区别在于:“和”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性,“合”着眼于结构的一体性。“和”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合”的特点则是合而为一。明乎此,和合二仙也许不再扑朔迷离了吧。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