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10-5-10 21:58

李白的那些事儿

李白的那些事儿

李白的月亮情结



古今文人骚客写月、颂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若论成就,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了。在李白留给后人的一千余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三百二十多首。月亮给了这位诗仙智慧、灵感和创作源泉,其笔下之“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思不已。

李白观月之细,举世无双。他那支神采飞扬的诗笔,变化莫测,千姿百态。在他的笔下,有明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孤月:“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有秋月:“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有海月:“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有江月:“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有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溪月:“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有边月:“边月随弓影,故霜拂剑花”……足见诗人观月之细。


李白写月之美,天下独步。月亮是他美好心灵的表露。“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出峨眉照苍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等一句句月光吟,胜似一幅幅秀丽的图画。

李白天性孤傲,蔑视权贵,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因此,常借酒浇愁,对月抒怀。“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这是诗人纯洁无暇的心灵写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这是诗人旷达、潇洒性格的写照;“众星青天罗,良者独有月”,这是诗人高洁、孤傲心境的描述;“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是诗人怀才不遇、忧郁伤感情怀的缩影;“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诗人在抒发远大政治抱负和敢于与权贵一较高低的豪迈心志;“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诗人一生嗜酒如命、淡泊仕途、笑傲江湖的真实写照。

在李白的心目中,与人万里相随的明月,是圣洁的象征,是高尚灵魂的寄托。因此,在许多诗里,诗人把明月写得妩媚动人,绰约多姿。“秋山绿萝中,今夕为谁明”是“问月”;“琴弹松风里,杯劝天上月”是“饮月”;“屈平诗赋悬明月”,是以月颂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以月寄情;“明月低头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是以月窥情。诸如此类,气象万千。清冷明亮的月光,不仅在诗中构成一个个优美的意境,而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丰富情感。

李白把月亮当做自己随身的侣伴和亲密无间的朋友。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中写道:“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厕所未径,苍苍横翠微。”当他得知好友王昌龄遭谗受贬时,满怀为挚友担忧之情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最能表现他和明月亲密无间的佳作,应算《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他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把月亮、自己与自己的身影聚合在一起,绘成“三人”饮酒图,实属罕见。

李白给儿子取名也忘不了月亮,名曰:月奴和玻璃。就连李白之死,也相传是他在醉酒之后,“入水捉月而亡”。后人还据此绘下了《李白捉月图》。足见在后人心中,李白的形象是和月亮连在一起的。

李白,以其辉煌的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在诗中吟咏的明月,则具有浪漫的奇思和浓郁的感情色彩,构成丰富多彩的奇妙意象。 

李白酒事

一提起李白这个名字,我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酒气。
  李白,人称诗仙。又因其一生好酒,嗜酒如命,故又被人们誉为酒仙或酒圣。
  关于李白与酒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流传甚广。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浪迹江湖时,一次喝醉酒骑驴路过县衙门前,被衙役喝住。李白说:“天子为我揩过吐出来的食物,我亲口吃过御制的羹汤。我赋诗时,贵妃为我举过砚,高力士为我脱过鞋。在天子门前,我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走来走去,难道在你这里连小小的毛驴都骑不成吗?”县令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赔礼道歉。
  李白一生写了大量以酒为题材的诗作,其中《将进酒》、《山中与幽人对酌》、《月下独酌》最为大家熟悉。他在《月下独酌》一诗中,描绘在花都的春夜里独自饮酒,同月亮和影子相伴的情景。尤其耐人寻味处是,月亮不会饮酒,而影子只会跟随自己来回移动,尽管它们是些不中用的朋友,但也无妨,还是一块来喝酒吧!于是,饮酒当中,月亮和影子也不知不觉地似乎如醉,同李白一起飘然起舞。这是地地道道的李白式的作品。
  在提到有关李白饮酒的诸多诗文中,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最为有名。诗中这样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顺便插一句,杜甫在对八仙中的每一个人描写时,李白由四句构成,其余人则由两句或三句构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敬慕之情。在《天元开宝遗事》一文中,也提到“李白酒后不拘小节,但醉酒时写的文章却从无差错,而且与未醉的人议事时,也从未有人提过超越他的意见。当时的人都管李白叫‘酒圣’”。
  李白六十多年的生活,没有离开过酒。他在《赠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为什么如此沉湎于饮酒?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我们也许能找到原因:“与尔同销万古愁”。翻阅大量典籍,我在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找到了一百零五个“愁”字。那么李白到底愁什么?李白有两大理想:其一是辅佐天子以保天下太平,其二是以文学留名百世。但是,眼前的世界却处处阻碍着这些理想的实现。人生只有一次,而且是那么短暂,置身现实,李白只能用饮酒来消除积于胸中的无限忧愁。
  李白一生好酒,甚至连他的死都与酒有关。李白之死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寄身于当涂(今安徽省)县令李阳冰家,因患腐胁疾病,于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另一种说法是,李白在长江乘舟游玩时,醉酒,想把水中月亮捞起来,结果不慎落水溺死。虽然这种说法带有点传奇色彩,但是以李白的性格,我还是相信后一种说法。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这样说:酒,是李白的命根子,如果没有酒,那么就没有李白,如果没有酒,那么就没有李白那些挥映日月的不朽诗篇。



李白诗歌的黄河印象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中亚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的,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十八、九岁时,李白师从赵蕤。二十岁遇到苏颋,深获其赞赏。开元十五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由南阳启程入长安,尔后又举家东迁。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供奉翰林,但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迫还乡。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隐居庐山,玄宗之子永王璘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当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一生游历祖国山河,足迹几乎遍及于大半个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给予李白独特的影响,形成了李白诗歌风格多样化描写的另一个源头;讴歌黄河的诗篇,使他的诗风显示出壮浪纵恣、豪放刚健、气象博大的鲜明特色。李白追求理想的坚定执着、英雄失志的愤激不平、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爱好自由的叛逆个性,也都寄托在源远流长汹涌澎湃的黄河描写中。

一、悲叹人生短促,如河水一样一去不返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一路浩浩荡荡,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大海,象征着我国的博大胸襟,如此壮观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以黄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出生命的渺小脆弱,因而应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也体现出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象黄河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二、雄心壮志、气压山河的。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李白)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 ”、“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但在一位为公忘私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治水英雄——大禹的治理下,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只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汹涌澎湃的黄河都可以改变,何况人生的各种挫折!表现了诗人不畏权贵、勇于抗争的品质。

三、感叹人生不得志,但仍对未来寄予希望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这是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写的,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黄河每年都因河面结冰而产生凌汛现象,造成河水漫堤、堵塞交通的自然灾害,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四、借奔腾的黄河水,衬托友人宽阔宏大的襟怀。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是一位超尘脱俗之士。他即将离别李白而西去,诗人作这首诗赠别。黄河水从西部飞流直下流向中原,一泻万里,奔流入东海。本诗以奔腾的黄河水,象征裴十四宽阔宏大的襟怀。诗人倒插喻意在前,一笔点醒于后,手法变幻矫健。李白用诗人的心灵,自己的品格和审美情趣,去感知对方,因此,在裴十四身上,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个性、气韵和精神,沈德潜说:“黄河落天二语,自道所得。”(《唐诗别裁集》)李白也亲历“身骑白鼋不敢度”的社会环境,也同样具有“金高南山”难买一顾的品格,也同样为世俗所不容,甚至到达“世人皆欲杀”(杜甫语)的地步。用颂美友人的诗赠给友人,引为知音,并在友人的精神风貌里,照见自己的襟怀和人格。

五、运用浪漫主义色彩描绘黄河,寄予诗人美好理想的。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白)这首诗是李白送别好友元丹丘赴华山作仙游时写的。此诗开篇,就以“西岳峥嵘何壮哉”的突发唱叹,起势宏远突兀,接着便展现黄河之雄姿。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对它的勾勒,却用了飘忽的轻笔:“黄河如丝天际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奇景象迥异,这是因为诗人此刻是在烟云缥缈的华山绝顶;从万仞之上,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不正有细曲“如丝”“天际”来的奇妙感觉么?用这样的轻笔勾勒,较之于重笔渲染黄河的壮阔,不更可以反衬自己的浪漫主义思想吗?然而,黄河毕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腾至华山脚下的时候,就不再轻细“如丝”,简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诗人之笔亦突然夭矫而行、力挟千钧:“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它那蓄势“万里”的排浪,使山岳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轮般转动的漩涡,发出震撼三秦的雷鸣。这景象多么惊心动魄!借助瑰奇的神话传说,加以丰富多姿的想象,创造出奇幻飘逸的境界悠然神往的结语,表现出诗人对神仙飞升的向往与仰慕,寄托诗人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也寄托了无数诗人的希望与无奈,成为诗人精神寄托与感情变化的载体之一。



附:李白的几首涉及黄河的诗词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赠裴十四

                  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裴回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