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摘要: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置问题,激发思维。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探究评价导向,关注学习过程。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堂 活力
当代课程改革正静悄悄地影响着现实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发生着细微的,但终将是根本性的变革。作为改革第一线的我们与时俱进,迅速转变观念,努力用新课程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课程理念有几个重要转变:第一,突出“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第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达成三维目标的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谈谈本人在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学生渴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场”,达成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学《项羽之死》一文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和毛泽东的评价,表明项羽是一个极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再展示他“少年壮志”“英武过人 ”“叱咤风云”三个片段,让学生很快接近项羽,知道这个英雄曾经的辉煌,学生渴望了解英雄为什么会走向绝路,就能很快进入历史时空,把握英雄末路的复杂心路。又如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作为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建筑术语很多,学生一般是不喜欢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我就先介绍皖南名居“荫馀堂”整座被卖,拆成700木件,8500块砖瓦,500件石件,漂洋海运至美国。2007年8月,古代名居“翠屏居”被紧急停卖给瑞典这两件事。从这两件事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古代名居移卖给外国,中国古代名居的价值何在,学生很自然很有兴趣钻研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方向的引导者,情感的激发者,教学中如果能创设好的情境,用鲜活的知识使既定的教材“生动”起来,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生活,就能引导学生学得投入,学得兴趣盎然。
二、设置问题,激发思维。在语文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指引学生走进文本,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但教师的问题必须切合文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相反,满堂提问、琐碎提问、幼稚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就不是真问题、好问题。孙绍振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语文教师,只有培养起自己对于矛盾的敏感,才能养成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不出问题,就没有可讲性,就可能胡乱讲一些没有可讲性的东西。这样的语文老师就不会受到欢迎了。弄得不好,还可能引起学生厌倦。”可见,教师的提问艺术有多么重要。这就是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具有发现问题敏锐性的新理念。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我就抓住林冲这一主要人物设计主问题——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依据是什么?又如《项链》一文,就抓住一组对立的概念设计主问题——你认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这样就能用最精粹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向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与教师预设问题相对的是生成问题,“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予以尊重并适当利用,有时,这往往就是课堂的精彩亮点。而这也往往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在《项羽之死》一课,学生就课堂生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项羽千辛万苦杀出重围,为什么最后就不过江了呢,哪里有这么傻的人?”尽管马上有学生回答:“无颜见江东父老”,但很快又被学生否定:“难道这个时候项羽才发觉八千子弟已亡吗?难道最后关头才想起‘无颜见江东父老’吗?”全班陷入沉思。这是我最初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积极的前提下,我让大家思考讨论。短暂的沉思过后,我和学生一起发现了真相:项羽真正不渡江的原因竟然是亭长的一席话。“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一个“怜”字分量千钧,项羽一世英雄无法接受小小亭长的怜悯与同情,他始终把自己的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尊严不惜一死,最后不过江就顺理成章了。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学生也觉得大有收获。课堂“生成”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透彻研读文本,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充分认识把握,同时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能巧妙应对意外,组织学生深入讨论研究,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三、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的方式,因为“教”的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要考虑到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要改变过去生怕自己“教”得不到位,怕自己“讲”得不够全面的观念,要重视学生自主的“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个体的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探究相结合。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在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还有疑难并且有价值的问题,包括学生课堂即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预先设计的,就集体讨论解决。这种方式与老师一人承包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前者更关注过程,后者更关注的是结果。知识本身是枯燥的,但探索知识的过程却是精彩万分的。比如,教学《孟子选读》中的《民为贵》一文,我就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进行文言字词的梳理,做好学习记录,然后就重点词语、句子合作讨论。教师只要设计练习题对重点、难点点拨一下就可以了。教学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探究讨论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上,以及“民本”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师生一起搜集有关资料,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研读,增强了探究能力。教学《曹操献刀》一课时,学生对曹操杀吕伯奢这一情节,尽管认为曹操很阴险奸诈但也有无奈的成分。于是全班就讨论:如果不杀吕伯奢,曹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结果学生讨论很热烈,也想出很多点子。如骗吕伯奢说官兵追杀来赶快一起逃跑,或骗吕伯奢说遇到强盗打劫赶快逃命等等。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曹操性格奸诈自私的一面,同时我也及时肯定了同学们对弱者的同情这一善良的天性,希望这善良的种子在今后生根、茁壮成长。那一瞬间师生都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来自内心的正义呼唤,对弱者生命的尊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对于教师讲授的方式花费课堂时间较多,特别是学生还没有完全习惯这种方式的初始阶段。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教师要看到它的深层意义和“后期获利”,一旦这种学习方式形成了,它就不会是“浪费时间”,而是“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它的益处不是考试卷上的高分所能代表的。
四、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起来。同时,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评价导向,教师指导得法,学生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当一个学生的潜能被挖掘,感觉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对他自信心的提高是何等的帮助!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的提供各种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努力让学生“动”起来。成立了朗诵小组、作文兴趣小组、名著研读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核心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学习《李逵负荆》,如果让学生复述情节,课堂容易沉闷,我就让学生分组表演,演示情节,一些有表演才艺的同学纷纷登台亮相,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红楼梦》节选“情真意切释猜疑”,学生怀疑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是否就此猜疑尽释。通过名著研读小组的带动从而走近《红楼梦》,探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交往,并搞了专题汇报会,从而获得较为深入的认识。学习《匡超人》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会,围绕匡超人变质堕落的责任问题展开小组辩论。同学们都极其投入,深入研读文本,竭力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一切同时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但这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及时、适度的组织指导是综合性学习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上“活”,一定要在如何调动学生参与上下足功夫。
五、探究评价导向,关注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为我们课堂焕发活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起协商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过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各类作业(作文、课题研究作业等)、实践活动(课前演讲、辩论、表演等),然后制作成表格,推举学生代表,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表现公开评判“优秀”“合格”。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明显提高了自我表现意识,因为这和自己的评价成绩息息相关。如《李逵负荆》学生分组表演,很多学生自告奋勇,踊跃参与,因为这算他们实践活动的表现,记入个人学习过程评比。各种探究性作业,学生不断的深入思考,认真的撰写研究报告,力争获得展览的机会,因为这也是语文作业衡量的一个重要组成。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如果能得到恰当的利用,一定会焕发强大的激励作用。尽管,目前这个过程评价还面临许多困境。
一个理想的课堂一定是焕发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去主动自觉地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黄小燕 周敬山 《新课程语文教与学》
刘旭 《听课、说课、上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