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体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
——特级教师窦桂梅“主题教学”案例借鉴福州第十八中学 郑 芳
[内容提要]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理念虽然是基于小学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的,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于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很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有效地延伸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切实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借鉴的同时还应注意不应“拔得太高,拉得太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搭建有效、合理的阅读的平台。
[关键词]
窦桂梅 主题教学 延伸 阅读体验 有效性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沉淀为人格。”这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一句名言,它很准确地表达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在她所执教的清华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并且硕果累累。她的“主题教学”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认可。笔者认为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证明,它能切实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主动参与性,引发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延伸思考与内化。虽然“主题教学”是基于小学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的,我想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都很有借鉴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建议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1)同时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可见引导学生阅读,从作品本身汲取养料,体味生命的内涵,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一项基本功。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努力地挖掘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因此,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延伸了学生的语文阅读的素养,这正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最终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的延伸能力。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那么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教学的有效性就真正得以落实了。
说了这么久,那么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来了解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主题教学”的主要思路,即“切入话题→探究文本→比较扩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用窦老师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也可以依据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并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规划,实施教学。
窦老师在上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她先以魏巍的《再见了,亲人》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补充了丰富的语文资料,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构建了对亲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窦老师从“亲”字入手,解读“亲”字字形意义入手,引导学生领会亲人之间的血脉关系。接着在引领着学生从抗洪的战士,解读到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从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身上体会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民族大爱。接着窦老师在讲课提导回文本,让学生在“讲”、“诵”、“别”“思”几个教学环中理解文本中“亲人”的含义,感受“亲人”之间的真情,体会“亲人”别离的滋味,思念“亲人”的情理。窦老师的课堂到此还未停止脚步,趁热打铁,窦老师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延伸到魏巍的另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品位师生间平淡的“爱”。课程结束时,窦老师还推荐了几本体现各种亲情的书籍和文章,供学生阅读。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阅读”没有将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堂上,学生在这节课上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将感动内化的一种品质力量。用窦老师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求真、向上、爱美的种子。”
窦桂梅老师将阅读教学从课堂延伸了出来,也将学生的思维从一篇课文延伸了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平等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在没有拘束的对话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自我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成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既然窦老师的“主题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借鉴窦老师“主题教学”理念,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服务,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实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和借鉴窦老师的“主题教学”。
(一)阅读教学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
有研究显示学习成效的高低与学生实际参与学习的时间与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成正比的。当学生在教学活动期间,有高成功率时,学生学习的潜力就会增加。叶澜教授也指出:过去人们“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认知体来看待”,现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就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的教育活动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3)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形成树荫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荫。”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抓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时,一个叫刘宗文的学生大声叫起来:“老师,请等一等,我马上就要抓住它了!大家静静地等着他,看着他。过了一会儿,刘宗文睁开眼睛兴奋地说:“终于抓住了,嗯,真难逮呢!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色的。”正说着,他还做着手捏蝴蝶翅膀的姿势呢,再看表情更是一脸的喜悦······(4)
这是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的情景,学生正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想象的诗歌意境中,享受着文字背后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就阅读的有效性而言,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延伸阅读了学生学习的快感,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教学的品质。窦桂梅老师深入情境的引读,让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教材自然地衔接上了,从而延伸了教材本身的价值。用窦桂梅老师的话来讲就是:“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5)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得到了不断的激发,教学过程紧凑、生动、热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轻快的语调鼓动学生,小步骤呈现教学内容,现大多数学生尽可能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掘他们达到成功的潜力。
(二)“主题教学”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机会,扩大了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众多的研究发现,增加学习内容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学喜笑颜开的内容愈多,学生学习的潜力会愈有效地被开发出来。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发挥了“主题”的“张目举纲”的作用,借助“主题”统整一系列题目内容及主旨相关联的文本资源,以一篇文本带动多篇文本的阅读,通过教学过程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带动学生消化、吸收、反刍文本阅读的能力。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实现了文字——图像——符号的精神提升。比如在《朋友》系列文章的学习中,以“朋友”为主题探讨了“真正的友情”;在《珍珠鸟》的学习中以“信赖”“人与动物的真正信赖”;在《火烧圆明园》中探讨了“毁灭与不灭,该灭与不该灭”的话题;由《晏子使楚》中认识“尊重与自重”等课例。窦桂梅建构了一个高效的阅读教学平台。通过寻求主题,将课堂教学延伸开来,形成了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凭借教材,通过对课堂的引导,学习文本知识,延伸了阅读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比较参照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理性思考的同时,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延伸了阅读思维的深度。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开发并延伸了阅读文本。“文本间的比照、参释,带来视界的拓展,思维的碰撞,心胸的豁朗,学生在自由的空气中思想之芽消然绽放,一根根思索的芦苇摇曳有姿”。(6)窦桂梅老师以主题为线,整合了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对语言的积累,对生活情感的奠基。从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窦老师所教的学生,充满着“超越”的激情,充满着自信,充满着对理想的追求。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文本阅读的能力提升的最大化。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文本阅读的充分吸收与表达训练,从而达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齐头并进。达到双赢双效的目的。
(三)“主题阅读”巧妙地组织阅读教学的环境,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的实际上是延伸教材,超越教材,让语言的阅读教学回归情感的熏陶和积累。以“积累、感悟、体验的形式”牵主题一发,动知识体系全身,以儿童的言语和精神成长为目标。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游园不值》这一篇课文时,首先,她别出心裁又合情合理地抓住了“怜”字,并且找出它与“印”“小扣”的内在联系。对“怜”的体悟琢磨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那时候的心情。有了对“怜”的关注。让学生想象到了诗人“小心翼翼踮着脚走”的心态。简简单单的28个字,在窦老师营造“优雅”“丰盈”的课堂意境中。第二,不仅仅如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窦老师采用了化静为动的画面式教学,不仅带着学生入境入情地还原到诗歌的情境中,同时她还让学生化身为红杏与之对话,也自然地让学生亲近诗歌的境界。第三,窦桂梅老师在教读时,还引进了许多文本,如:《寻隐者不遇》《雪夜访戴不遇》等与文本精神主题相似的古文、古诗。使学生对教师教学“主题”的理解变得触手可及。小诗的多重情感被激发了,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投入诗境中。投入积极的语文学习中来。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最近发展区”思想界定为:在成人指导下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或与更能干的同辈合作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简单的理解就是学习者能够独立做(掌握水平)与在一位能干的成人或同辈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教学水平)之间的区域。(8)窦老师的“主题教学”中教学立意的设定,目的是在学生的思想中留下一颗“思考的种子”因此,她的教学主题的定位在了“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使学生对阅读主题容易切入,容易触及使教学的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窦老师的“主题教学”使教材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教学内容饱满、丰满,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每个学生获得独立的、自我调控的熟练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效果正如钱立群教授说:“要打破神秘感、敬畏感,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起主动接近大师的欲望。”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应该把握一个“度”字。
首先,避免“用力过猛”的倾向,应注意(1)深度不是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不是知识的汇集和堆砌,不是知识的考试。(2)深度不是深奥思想的阐述,不是玄妙理论的搬运,“高深的讲解”。(3)是深度不是离开文本的任意扩展和拔高。不是对文本无限的延伸。
因此,阅读的延伸“深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大多数学生认同、理解、接受的“深度”延伸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在实践主题教学不是玄妙理论的“炒作”,也不应该是深奥思想的解读。如何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窦桂梅老师也做了很有效的探索:她认为“要拿真诚的阅读体验和学生交流”“在课堂上把这种深度适当地隐藏起来”“将阅读体验感受的权利和时间交还给孩子”“要关注语言深处”等。都是促成阅读延伸的有效的方式方法。
蒙台梭利早就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此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百人站在边上。”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认识人的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将来的独立阅读中,学会随自身经验的丰富发展来体会、领悟、阐释文本。阅读教学更倾向于理解、解释、自我反思和批判分析,更注重多元化和差异性。窦桂梅老师还注重两个方面的整合:①是找出知识体系的内在多重联系,以使整合;②是找到学生生活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以求互相协调,促使学生整体发展。
其次,主题教学深度的延伸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搭建有效、合理的阅读的平台。
窦桂梅老师爱读书,也正因为读书丰富了窦老师的心智,滋养了窦老师的思想。也正因为窦老师的“专业尊严”,窦老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是自觉自愿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自觉自愿才让窦桂梅老师课堂才能如此的鲜活生动。假如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大量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没有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没有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大限度的预测,那么老师就无从建构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最后,用窦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你这条和水草丰美、落英缤纷,那么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面对学生说出的不着边际的话语,无需吃老师的剩饭,凭着自己的储备,就足以成为学生及时的“语言医生、精神世界的点拨者、文学领域的领路人。”(9)
[参考文献]
(1)《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教育师范教育司组编 窦桂梅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p305
(2)《新课程中学语文使用教学法》 张孔义等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唐晓杰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5)
(6)
(7)
(8)
(9)《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 漓江出版社 2007年9月第一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