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指导“反刍阅读”
——提升课外阅读品质福州第十八中学 郑 芳
[内容提要]由家长的无奈的话语引出困惑大家的一个话题,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让孩子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进而提升课外阅读的品质。笔者认为“反刍”阅读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做法。在实际的指导中教师应做好学生“反刍”阅读的引导者。科学、有效地提升课外阅读的品质。
[关键词] 反刍阅读 提升 课外阅读 品质
无奈1:我孩子很喜欢看书,小学三年级就把《西游记》读完了,课外的书、名著也读了不少,但是怎么语文成绩就不长进……
无奈2: 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我孩子读的书也不少,作文水平怎么就“华”不起来呢?……
无奈3:我家的孩子从小就不爱看书,上语文课就提不起精神来,写起作文更是头疼的要命……
以上是家长最常在老师面前表达的“无奈”,产生这些无奈的原因何在呢?在课改的新环境下如何改变着一种无奈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目标是如何界定的。“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可见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不仅有“量”的要求,同时,也做出了较高的“质”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1)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学生不仅要对“量”打折扣,以应付的态度对待阅读任务,也就更谈不上阅读“质”的保证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过程,它是看到的语言向表达的语言的过渡。”(2)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读出来,而是要通过阅读—思考—解疑—吸收,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来的句子和段落,从而调动读者自身的知识体验达到对作品的共鸣、理解和同化。朱熹也曾经说过:“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由此看来要提升孩子们阅读的品质,不仅仅在阅读的“量”上,还要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思”,进而使孩子们阅读的内容内化成为孩子们的语言、思想。那么,孩子们能对看到的事侃侃而谈,写文章也能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了。家长的困惑、无奈也就烟消云散了。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要做好“看到的语言向表达的语言的过渡”(4)就要做好孩子课外阅读的“反刍”这一项功课。
很多孩子阅读了很多书,但实际的效果不好,归结一点就是,阅读的“消化不良症”。其实阅读需要“反刍”,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需要不断反覆,才能让外在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有时候他需要在某一个地方停顿,有时候他需要翻到前面的章节,有时候他需要去找找别的资料,这样他才能形成有系统、有价值的学识及才能。作为师长,我们在学生的“反刍阅读”上,应当如何当好引导者呢?
(一)“反刍阅读”氛围的导向
首先:创造出良好“反刍阅读”的家庭氛围。学习语言需要环境,阅读图书也需要读书的氛围。通过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卡的形式,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阅读的感受,在家庭中营造“反刍阅读”的氛围。带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其次,教师的引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图书交流会、新书推介会、读书心得会、品书辩论会的多种形式,让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对自己所读过的书进行“反刍”。激发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延展性,培养学生阅读求全、求透、求深的态度。孩子在良好的“反刍阅读”的导向中,培养了孩子们自觉自愿地常读书、多读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加深了阅读的印象,提升阅读的品质。
(二)“反刍阅读“材料的导向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作为“反刍阅读”材料,应选择那些有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对教学工作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阅读材料。如阅读名著,教师可以教师就可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推荐和介绍有关的书籍并给予辅导,在反复多次的交流、探讨中,加深对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受到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教师又要顺应阅读潮流。所周知,中学生猎奇性强、求知欲强。思维敏捷、社会阅历浅以及思想波动性大的特点,他们的阅读中的猎奇、从众心理往往导致阅读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在文艺欣赏中出现的盲目崇拜、追奇猎异,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不良倾向,产生某种负面影响。在指导阅读应以解释和引导互相兼顾的方法来对待学生,使之掌握阅读内容,作同合理评价,使他们受到健康向上的引导。如《哈利·波特》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不但故事性强,而且内容新奇,想象丰富。但是,有些孩子迷恋其中怪诞的魔法术,这时教师就要作相应的引导,使他们更多地关注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在“反刍”阅读中,引导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规范和影响他们的阅读行为,使他们在思想道德上受到有益的教育,在知识上受到合理的扩充,在情操上获得净化和陶冶,以达到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反刍”阅读方法的导向
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这还不够。还要对孩子进行“反刍阅读”方法的指导。实践证明,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越多,阅读时心理障碍就越少。阅读的持久性就越长。那么,对不同体裁、不同样式的文章和作品,“反刍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因此,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反刍阅读”的方法进行指导。
“品”中反刍
提倡“反刍阅读”,就是要在回过头的品位文章,对文中有关的对象的表象能及时进行联想、想象、感知语言所内含的情感。不仅能够理解语言的直接的外在的含义,同时能够触摸到它的抽象含义,即言外之义。通过品读作品的语言,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或艰涩,结构的清晰或凌乱,以及隐藏在言语背后的感情的细腻或狂放,意境的美妙或空洞。教师可以通过写读引导孩子们书笔记等形式,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在孩子们“反刍”思考中得到巩固与提高。进而是实现课内知识在课外阅读中的延伸、运用。
“比”中反刍
阅读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一定的归纳在对比,通过比较,让孩子们再一次对已经阅读的书、文章进行一番梳理,“以提高孩子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纵向比较(一个作家的作品发展脉络);横向比较(不同作家的作品)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比较;题材比较,如有关“感恩”题材的作品比较、归纳;还可以使作品人物形象的比较,如对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比较等等。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比较阅读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让孩子们在对比中反刍、思考、理解、提升阅读的品质,拓展阅读的范围。
“拓”中反刍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方面,在“反刍阅读”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单纯的课本知识中超越出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读作品,拓宽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引导孩子们拓宽孩子课外的阅读,包括电视、电脑阅读,收听广播,看报纸杂志,组织演讲、辩论活动。在更广阔的阅读范围内求得阅读能力提高。
“悟”中反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6)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读的同时,提醒学生注入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情感,就能使他们加深感悟,得出带有个性特点的见解。在阅读的“反刍”中,学生思维“动”了起来。这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
“写”中反刍
于漪老师曾告诫同学们“写文章,文字不在多,要天天练。写日记,写读后感,都是练笔的机会。”(7)写读书笔记是“反刍阅读”的有效办法。多提供给孩子们“写”的机会,当写出作品了,孩子们有了写作的愉悦感,就会反作用于“读”上,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在写作中将自己的体验感悟具体化,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写服务的。
我们应该看到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中学生们坚持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师要给与孩子正确的“反刍阅读”的导向,才能使课外阅读发挥真正指导语文学习和积累语文知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2001版
(3) (6)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教学策略》周军
(4)(5)(7)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新课程中学语文使用教学法》张孔义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