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09-6-26 19:20

浅谈通过质疑问难进行创新阅读教学

  亚里斯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教学改革形成的一个共识。然而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况且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这种开放性、多向性、无定性的教学互动要求较高,因此我在创新阅读教学中,注意围绕创设情境、精心设疑、知识迁移、组织疏导等,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要学生有兴趣发问、敢于发问就需要质疑的空间、质疑的情境。我们结合教学实例来阐明分析。
  1、营造宽松和谐课堂。
  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我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疑问。对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的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如在教《促织》这课时,有个学生认为蒲松龄的文章很一般。延迟评价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讲出这种话,至少他认真地读了课文,虽然还没有理解,但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我耐心地听他的观点:“从征促织——得促织——毙促织——化促织,到成名、抚臣、县令受促织恩荫,整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已经完整了,异史氏曰一段完全是多余的?”我也不轻易批评,这是孩子在自己解读课文,这些问题提出的过程也是学生整合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我提示:我们学过哪篇文章有这样类似的结尾。很快有学生想到《史记》的“太史公曰”,我因势利导问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就触类旁通了。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创新阅读教学,设置一个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讨论,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达到知识的内化。我想方设法营造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学习,使创新阅读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教《中国艺术里的虚与实》时建议学生研究我们身边“虚实相生”的例子,写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课堂一下子拉到社会,交上来的论文硕果累累。有研究文庙龙柱、明清碑坊的,也有研究书法、国画,甚至还有研究方言讲话艺术的。学生能够把自己带入问题情境,参与活动,参与思考的同学越来越多,老师再有意识的引导寻找高质量问题、高质量答案的同时,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阅读能力都得到发展。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创设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创设质疑问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意见,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二、优化思维,知识迁移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机会,并不等于学生有创新阅读的能力。课堂情绪高涨,然而质疑问难的水平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等较低层面的问题,缺少创新思维。针对这一问题,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
  1、训练发散性思维。
  在创新教学时,教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串讲串问,围绕着“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打转,学生的主体思维就会产生依赖性、服从性,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无法达到创新阅读教学的效果。为避免重蹈传统教育模式的覆辙,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以此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项链》时,故事有高潮没有结局,我请学生帮作者莫泊桑续写结局。这个问题有相当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2、掌握创新质疑规律。
  学会知识迁移,知道从何处质疑,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是我们进行创新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捕捉典型性的问题,通过典型题让学生把握住阅读质疑问难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地在课文题目、“文眼”、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地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智取生辰纲》一课中直接写到天气“热”的有20多次。一一讲解费时又乏味。我先提示《林冲风雪山神庙》关于雪的描写,学生很快就领悟了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理解课文中关键性笔墨,掌握质疑问难的规律,是进一步挖掘和巩固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更是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三、组织疏导,形成能力。
  学生创新阅读思维被激发出来以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显得杂乱、锁碎、甚至离奇。课堂40分钟教师不可能也不必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一解答,我有选择性地疏导问题,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1、指导质疑发言。
  质疑问难中,说话的训练也是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适当地引导他们掌握发言方式很必要。如讲讲读懂了哪一词、哪一句,哪一段情节,或哪一部分写得好,为什么好,还有哪些问题。质疑问难发言一般可以有正向发问、逆向反问和创新见解三种发问方式。正向发问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可以指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文脉提出问题:林黛玉进祖母家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通过问题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逆向反思,如即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常以“假如……”、“如果……”等句型为提问形式,如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发问:如果林黛玉也像常人那样急切地想看到自己的亲人而大步流星地赶路,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后有了创新见解的话,我就指导他们用“我以为……”的句式,提出不同见解。如一位同学说:我以为贾母等人急切地盼望外孙女的到来,但没有一个亲人出门迎接,说明她们骨子还是有很强的尊卑观念。林黛玉确实需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2、精当讲解,区别疏导。
  我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答案时,浅显的问题鼓励让学生自己解答,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联系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联系全篇自己去解答。如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在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有一个学生发问:“李甲与十娘相爱,为什么还忍心将杜十娘卖给孙富?”这时,我鼓励她把课文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解答这个问题。果然,过不多久,她欣喜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了,因为李甲软弱无能,又碍于家庭脸面,个人虚荣和贪图一千两银子,才作出这个决定。”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精彩很巧妙,但有争议,这一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我就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如有学生提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痛斥李甲、孙富,李甲羞愧难当承认了错误,十娘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不应该投江自尽。我判断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各抒己见。赞成与不赞成的人数相当,并各有各的理由。我相机引导:“杜十娘投江自尽,突出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回答:“刚烈”。这个认识统一了,就很好理解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课堂、创设质疑问难情境、科学估计问题难度、引导掌握质疑规律,教给阅读后的发言方式,精当讲解区别疏导,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和创新能力。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