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09-9-24 15:36

打破“早读”的瓶颈

  语文课人们向来喜欢用“听说读写”四字来加以概括。时间一久,人们还以为此四字是以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的重要性来排座次的,认为“听”是最重要的。我自己认为若论重要性,“读”为第一。没有读,不会读,不肯读,也就谈不上“听说写”,而时下的语文课堂,“早读”这一环节早已被弱化为“早习”“早讲”“早查”或者是“早写”,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有没有一个良好的早读氛围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学生语文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问题。好的早读习惯,好的早读方法,好的早读内容已经成为而且应当成为学生走进语文神圣殿堂的首选途径,必然途径。为此,结合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自己对“早读”的弊端革除问题,作了相应的一些探索攻坚工作,现总结反思如下:

长期以来,学生对“早读”是持一种抵触应付的态度的,经常会有人早读不带书,出现两人合读一本书或三人共享一本的现象极为平常。而且,许多人狭隘地认为,早读无非就是读课文、背段落、受检查。所以,常见的情况就是人在桌边,心在课外。一个早读读不完一篇文章,背不会一个段落是许多人的通病。好的同学无非是“为背而读”做的好,肯下工夫,但是也常常发生背的滚瓜烂熟,错字接二连三的事情。尤其是只会背没有理解的情况更是令人气愤,更不用说读中的欣赏与体会了。

为此,必须扭转学生错误的思想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听说读写中,读应为第一。这时我准备在近期向学生大家宣传的一句口号。读,很好地读,是搞好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是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最佳工具。与其消极应付,不如积极来读。每一个学生应该把情感浸泡于所读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欣赏,在读中共鸣,在读中成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尽快发现读的乐趣。

态度的扭转当然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早读的理想境界使每个人都忘我地,非常投入地自己来读,但在达到此境界前不妨采用竞赛的办法。我最喜欢的就是二重唱,即采用歌咏比赛二重唱的形式,把全班一分为二,全体学生都来读。当然,这样的方法比较适合内容非婉约性的篇目,不用引导,不用启发,气势情感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学生自然会读得有趣,读得高兴,读得有味。这样得方法在熟练之后,也可以用来读缠绵哀怨得作品,只要在语气语调上做出规范性得要求和提示,学生自然也是可以达到读中欣赏的程度的。如此的方法如果坚持上一年半载,最低的效果也可以解决学生不愿意读,、“免开尊口”的态度问题,从而使早读书声鼎沸人人在读。除此之外,集体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读也可以起到整体把握,胸有成竹的作用;另外,殊途同归,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读起来,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

愿意读,认真读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早读的利用效率,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语文学习的效率问题。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读什么。学生认为早读就是读课文的认识是极端错误的。老师或同学推荐的优美散文,语文读本上的相关文章,文言语法的相关例句,同一作家的其它名篇佳作,文学名著的有益补充等等,尽可入早读。这些应该是早读的常读内容。惟有如此,早读才识一潭活水,早读也才会不断地被注入活水。当然诸多的早读素材资源必须经过师生的有讨论有选择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这些内容资料应该有一个整体上的构划与安排,争取在高中三年的早读中学生读的东西是有系统的,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早读也应该有其自身的评估方法,而不是把早读的成败很宽泛地置于考试之中。常见的早读检测无非就是学生挨个上黑板或者全体学生集体背写,但这种检测所设计的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读全部。所以要根据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拓展了的早读内容来指定相应的检测方法于内容,力争对早读的潜力之挖掘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一点,与新课表中的评估检测方向是一致的。

好的教学环节总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早读也应该如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此功能,在引导早读进行的过程中,不妨采用这样的原则:随笔写什么早读读什么,早读读什么,随笔写什么。课上讲什么早读读什么,早读读什么课上讲什么。也就是说,可以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读一些东西加以引导指正;还可以用早读来启发规范学生的随笔写作,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把“读”与“写”有机地融合起来。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找有价值的、有共性的问题为启发,从而在早读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使听说读写完美有机融合,全面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这应该是早读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总而言之,早读这一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重要环节现在应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自己也应该在上述各方面的探索中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力争使早读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有利平台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