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admin 发表于 2009-9-24 15:36

语文课堂教学收束技法撷谈

摘要: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收束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实践证明:草草收场、平淡无味的收束,大煞风景,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讲究艺术的收束,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有味,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可见,课堂收束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着重阐述语文教学中几个主要的收束技法:回顾总结法、练习反馈法、拓展延伸法、情感激励法、板书串连法、横向比照法、章回悬念法、留有余味法、口溜歌诀法、图画松弛法、音乐陶冶法和模拟表演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收束技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正如要演好一台戏,必须高屋建瓴,整体把握其诸多环节和因素。而收束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所用的时间虽不长,但却对这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至关重要。很多教师经常忽视“收束”这一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或提前完成了教学内容,在等待中听到铃声后,悄然离开;或听到铃声,道一句‘这节课就到此为止’,然后下课;或兴之所至,一拖数分钟仍‘恋恋不舍’,更有甚者,能一节课后再上满10分钟‘加时课’”,这些都是不足取的。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学生的大脑往往疲劳,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情绪降低。这时,教师倘若能运用好课前精心设计的“豹尾”,不仅能使学生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再次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也为他们课后自学铺平了道路。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教学时应把握好收束部分这个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结束。几年来,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收束艺术作了初步探索和研究,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从以下几法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一、回顾总结法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学论》)回顾总结是教学艺术中的常用收束方法。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归纳总结,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如《变色龙》一课的收束可按如下方式:先对既有的板书加以折线化,简洁地表示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5次大起大落的变化,再归纳出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及本文的主题思想——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从而揭露沙皇统治下警察制度的反动、腐朽和虚伪。当然总结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

二、练习反馈法

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收束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正文研习结束了,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心中往往是底气不足的,这时需要通过练习检测等手段来了解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及动口,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比如,我教学完一篇文言文,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进行抽查学生。事实证明,必要的检测是能反馈教学情况的,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

三、拓展延伸法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我适当的时候会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课外内容。把收束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如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延伸到《水浒传》,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

四、情感激励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现今的课文读解,已由着眼于文本转向对周遭世界的关注,要求贴近生活,面向实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既教文,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思想品德的引路人。我在某些课堂“收尾”时,总是自觉地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引出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出歌德生平经历及其如何创作《浮士德》。同时,充满激情的话语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打动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情感的渗透不仅能使学生难忘这节课,难忘这部分教学内容,更难忘老师的形象和魅力。

五、板书串连法

板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传统媒体,它将课文的主要信息微缩化和图示化。收束时,借助板书,给板书添上符号,串连沟通,既生动形象,又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如《麦琪的礼物》(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P101)一文作结时,替既有的板书“德拉、头发、表链、杰姆、金表和发梳” 添上“连接线”,使之构成“心的图案”。这样的板书,容易使学生直观地把握小说所表达的“人世间纯真、无私、相濡以沫的爱情”这一主题,同时得到“爱”的陶冶。

六、横向比照法

用此法作结,是将新旧知识或内容上有内在关联的课文联系起来,相互比照,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如《伤仲永》一课收束时可这样设计:“人的成长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像方仲永这样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却具有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吕蒙和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抛掉‘我聪明,慢慢来’等想法,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努力学习。”

七、章回悬念法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遇事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收束时常常使用设立悬念的方法。于像章回小说那样关键的“节骨眼”处留下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期待中,形成“我要学”的求知心理状态。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在教《故乡》时,我这样收束:“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文中学到了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即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写人方法,即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以表现人物的性格。那么这是哪篇文章呢?它塑造的主人公是谁?有何性格特征?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伏笔。

八、留有余味法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论创作》)一节课的结尾,学生精力比较疲惫,注意力比较分散,思维比较迟钝。因此,在“曲”终之时,适当的话也可以设置一定的空白,留下一串“省略号”,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推理延伸,这样便可以达到“言已尽而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收束时可问:假使于勒从美州发了横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种尾声的空白艺术处理,就是从旧知中引发出新知的生长点,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把所学的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

九、口溜歌诀法

为了让学生牢记课堂所讲的内容,可根据教材内容编几句口溜歌诀,使学生们念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记。如初三语文总复习时,复习完“汉语拼音规则”专题后,可对“ü”的用法编个顺口溜:“小 ü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这样的“收尾”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引起学生的兴趣,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口溜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

十、图画松弛法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我就常用“图画松驰法”来收束。如教完《苏州园林》一文时,利用有限的时间,向同学们展示“沧浪亭”等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充分领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不但准确反映了教学内容,而且做到“张驰结合”,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十一、音乐陶冶法

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校提供的电教媒体,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语文课的教学结构。如欣赏完《安塞腰鼓》后,让学生伴着歌曲《锦绣中华》去感受生命与力量。

十二、模拟表演法

有的课文,用归纳、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缺少兴趣,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此时应适当考虑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如表演等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其趣味性受到学生喜爱,它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消化和巩固新知,还能活跃学生思维,使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协调。活动中收束,可使学生在讨论、表演、观赏、评价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听、说、演、议各种能力得以培养。如教完《狼》之后,可以让学生以讲台为柴草垛,四人一组,一人旁白,一人扮屠夫,二人扮狼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做观众和评委,评议表演的优劣得失。

总之, 语文课堂收束技法是丰富多样的,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等。它以其特有的效果给课堂教学,或是轻松愉快地划上圆满的句号,或是大笔浓墨地画上凝重的惊叹号,或是意犹未尽地点上含蓄的省略号,各具特色。“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方法,都得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新课标》、教材及课堂临时出现的变化,灵活选用、机智应变,忌生搬硬套,拘于形式,呆板单调。“收束有法探为径”,我会继续认真探索、运用收束技法,尽量把收束这语文课的压台戏设计得成功些,以达到“课已尽、意无穷”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彭端生.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艺术.湖南教育,2007年05期

[2]王中良.语文教学收束艺术略论.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6期

[3]胡庆宝.语文课常用的收束法.成才之路,2007年32期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