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不同年段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探索实践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阶段特点和差异,采取艺术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关键词:初中生 关注差异 因势利导 激发兴趣 促进自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期,初中三年之间,他们从儿童长成青年,除了身体的迅速发育外,他们的成长还体现于:视野迅速开拓,知识能力不断增长,这些方面都不断刺激引导着初中学生心理变化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初中学生的成长历程,三个年段各有鲜明的年龄阶段特征。笔者认为:秉承新课标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年段、不同层次的特点,在课堂中探索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学习中感受成功,以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一、初一阶段,突出感性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乐于学。
12、13岁的初一学生仍处于儿童时期,对家长和老师还较为依恋,有些还有较强的依赖性。这时候的学生,稚气未脱,天真坦诚,勇于表露心扉,对老师言听必从,能无保留地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他们此时的认识观,认为生活是瞬间的系列,是从快乐到快乐、从兴趣到兴趣匆忙转移的片段,他们很难把握整体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对外物大都进行被动的模仿。
针对初一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初中第一年的语文教学可以突出感性教学。所谓感性教学,就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出发,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参与文本内涵的理解、领悟的理念和做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生活,在感知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自然现象,观察日常人物、日常生活现象,不断增加生活的积累。
1.利用初一新生好奇心理和天真坦诚,上好第一节语文课。
根据初升初中的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好奇心理和他们的天真坦城,愿意表达的特点,笔者在第一堂初中语文课上,面对稚气未脱的孩子们提出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今天同学们听到了什么令人欣喜或令人沮丧的消息?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情?对你身边的人说了什么令人振奋的话?请同学们就老师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并选择一项将它记下来回家后写成一则日记。在轻松的氛围中,一个个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们,带着朦胧的语文学习意识进入了我的初中语文“听说读写”的引导教学中。
老师友善、亲和的态度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一个个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大胆发言。在笔者的不断鼓励逐步引导下,孩子们试着以不同的心情用不同的语言叙说他们所看到的同一件事情。如:心情愉悦时,阳光如此灿烂,花儿草儿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情绪低落时,太阳却显得灼热,连花草都那么刺眼,无精打采的耷拉着。心情愉悦时,教室里的电风扇就是我们的大救兵,给大家送来凉爽;情绪低落时,教室里风扇的噪音则显得那么烦人,令人焦躁不安。
初中语文学习的开首,学生们兴致勃勃,因为他们觉得语文学习就在身边,语文学习就在生活中。这一堂语文课,满足了初一新生的好奇心理,也消除了部分学生的畏惧心理,调动所有学生的感觉器官,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用上小学时所学的表达手法,通过语言的表达及文字的表达展现自我。当学生感受到快乐和成功时,就能不断生发心中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写作训练的角度讲,这样观察、描写的单项训练,让学生充分表达生活中的所看所闻所思所感,也激发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愿望,培养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2.针对学生对事物短时间热度高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内容形式。
根据初一学生对事物短时间热度高的特点,在初一年段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还经常利用对联、歇后语、座右铭、名人名言等大量的文学知识,在教学工具的辅助方面,经常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图片、音乐、电影短片、FLASH等教学手段,不断变换内容形式,将学生引入了一个个富有生气的语文学习课堂,让他们都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学习并不枯燥,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在诗歌《金色花》的教学中,笔者以《游子吟》这一歌曲为导入,使学生在歌曲所创设的温馨的氛围中进入课文,激起学生心中熟悉的温暖的回忆,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泰戈尔对母亲的赞歌,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童趣》的课堂导入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幼时有趣的事,当心底的快乐被挖掘,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看云识天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利用不同的云的图片,考察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皇帝的新装》,在课堂上用故事插画和电影短片形象展现,让孩子简单串讲故事情节……变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初一新生不断尝“鲜”,继续依赖着老师,在老师的指引下,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美好。
感性教学还要求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传授知识,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氛围里融入学习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富有情感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时,无形中也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当学生看到老师认真严肃,神色凝重,言语沉重时,怎可能嬉皮笑脸,不为触动呢?当学生看到老师眉飞色舞,神色飞扬,慷慨激昂时,怎不会为之动心,为之吸引呢?
初一语文教学,让学生热情地投入于生活的感知体验中,利用不同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以奠定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
二、初二阶段,动态教学为主,启发引导思考挖掘内在潜能,使学生积极学。
初二年段的学生随着体内性激素的不断增加,进入了身体和思想性格急剧变化的时期。不少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
随着他们的日益成长,他们越发追求独立,努力摆脱管理监控;他们虚荣心强,容易自满、自我陶醉、拒绝批评;一大部分的学生还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开始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觉察到未来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理想意识呈现,并有了较为明确的追求。同时,他们对人对事热情高涨,产生了社交和艺术创造的计划。
针对初二学生的以上特点,初中第二年的语文教学可以突出动态教学。动态教学,就是强调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有效互动和交往,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动态教学要求教师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1、根据学生渴望尊重的特点,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初二学生内心渴望尊重渴望理解渴望成功,老师倘若采取“高压”方式,换来的可能是学生的抵触心理和厌学心理。初二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注意转变角色,不再“居高临下”,而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初二的学生才不会产生抵触心理,才能避免躁动不安,实现初一到初三的平稳过渡,才可能更愿意学习。
2、根据学生乐于探索创造的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初二的学生乐于创造乐于探索,因此,教学形式上,初二阶段的语文课堂可经常设计自主型的活动环节或开设自主型的活动课,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产生互动,让学生在研究探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故宫博物院》的课堂教学前,笔者让学生登录故宫博物院的网站查询资料,了解具体细况,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讲,带领着其他老师和同学一同“参观”了解故宫博物院。在《奇妙的克隆》的教学环节设计中,设计一节“假如克隆人成功出世”的辩论赛,组织正方反方各执一辞,说说克隆的利与弊,以这样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思维勇于发言。又如《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本土民风民俗民谚、本地方言中有特色的词语成语歇后语、本地有特色的饮食小吃等,搜集结束后进行资料的整理汇编,以看图说话、知识竞赛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走进家乡,了解本土文化”的活动,最后分组进行小课题的论文汇报并及时评价。在这样的自主型学习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深入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拓宽眼界积累知识的同时,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感受也被激发,自然也就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无论是课堂上自主型的活动环节还是自主型的活动课,都要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态教学中深刻体验、大胆推理、乐于思考、勇于表现,让学生对动态教学的种种形式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当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填鸭”和“灌输”,而成为双向互动的动态型组织方式时,学习者也将改变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而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者,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精神实质。
初二的学生眼界乍开,对生活的创造体验充满热情。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在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的体验和感动中,焕发热情,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在探索与创造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学习范畴从单一的课本向广阔的生活与精深的艺术拓展。因此鼓励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无形中教学内容也得到拓展,教师也实践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被强化时,作为教学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他们将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以促进发展其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初二语文的教学,应注意民主和谐氛围的创设,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生活的创造体验中锻炼能力挖掘潜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三、初三阶段,注重理性教学,培养思辨能力指导有效方法,使学生主动学。
初三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年期,身体基本长成,眼界开阔,思想进一步成熟了,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发展 。面临中考的他们,所承受的压力骤然增大,理想、责任和压力成为他们成长的催化剂。此时的他们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能对事实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能对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进行对比,他们开始与现实进行妥协,懂得取舍,追求的目标也相对专一相对明确。
根据初三阶段学生身体心理基本成熟的特点,应注重理性教学。教学的内容越理性,越适合理性教学。理性教学,主要体现理论化和客观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比较明确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要掌握的东西是什么。
1、根据学生思想基本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加强思辨能力的指导。
初三的学生思想基本成熟,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能对事实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能对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进行对比。根据这一特点,应对初三学生适当地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成长,更加自信。
《杨修之死》的课堂导入中,笔者首先进行了对“是否喜欢杨修其人”的调查,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举起了他们的手。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概括总结了杨修埋下祸根的几个事件。在事件的分析中,学生逐渐感受到曹操的心胸狭窄和疾贤妒能,同时,学生们也明白了杨修的小事聪明大事糊涂,明白了杨修恃才放旷带来的后果。在课堂结束时,笔者强调了考虑问题需要思辨,而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初三学生的思想基本成熟的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即将面临中考的显示,教师应当加强对初三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使学生能比较客观的理解、欣赏和评价事物。同时,当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培养,他们也就能客观看待事物,理性地分析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析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样有助于初三学生写好思路清晰的议论文,这对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不无好处的。当学生有所收获,感受成功,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便能得到激发,以促进初三学习的高效进步。因此,在初三阶段的理性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根据初三学生懂得取舍能分轻重的特点,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面对中考的压力,初三学生开始与现实进行妥协,他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在学习上更需要教师进行有利于其快速进步的方法指导。
在中考题型“感悟联想”题的指导中,教予学生“引—议—联—结”的写作思路,并就优秀范例进行分析讲评。用学生的话说,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后,愿写越有“感觉”,越写越不怕写了。
对学生进行“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审题指导”,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切感受写作之前,审题的重要性,并在之后的写作实践中总结经验,避免再犯因审题不清而导致的偏题离题错误。
可以说,此时的初三学生正是“授之以渔”的最好时期,此时的他们希望老师更多的教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而非单一的知识,多传授一些经验和总结,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让他们通过平时的不断“练兵”,能在最后的中考中以自信胜出。因此,针对他们的需求,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走一些捷径,多感受一些成功,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初一、初二、初三学生的阶段特点和差异,针对学生不同需求,有所侧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阶段心理,通过艺术的教学方式,教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满怀信心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