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品味书香味
——提高语文课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摘要: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普遍使用,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添加了各种新鲜的味道,但语文课所特有的书香味却淡化了,学生与文学阅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多媒体的使用要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留出阅读的空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关键字:语文课 多媒体 有效性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宴席上凤姐把茄子送入她口中,可她却怎么也吃不出茄子味。在听了这茄子是用各种原料入味的复杂的制作方法后,刘姥姥摇头吐舌说道:“……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正如这多味的茄子,多媒体以其多彩的画面、醒目的文字、悦耳的音乐,把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直接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影象画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添加了各种新鲜的味道。但语文课也因为过多掺入了各种味道而走了味。多次在教学公开课后的专家评课上听到这样一句话:“在自己的田里种自己的地。”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翻开书页,潜心品读,驰骋想象,就会置身于语文课所特有的书香味中,这也正是语文课独有的魅力。因此,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把语文课的书香味衬托得更加浓郁些。
一、给学生留出阅读的空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选择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立足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要干扰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更不要挤占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
1、在“导入”或“创设情境”这类的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要避免先入为主,不要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对作品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解读模式化,更不要用影视画面抹杀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激发自身想象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①教师教学用书》在《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的教学建议中写道:“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文中有一段描写荆轲刺杀秦王场面的文字: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有教师就以表现这段内容的电影(截取于陈凯歌执导的影片《荆轲刺秦王》)作为导入。当看到荆轲步入金碧辉煌的秦宫,从他面前的碧波池里升起一座浮桥时,学生们发出一阵惊呼声;当看到李雪健饰演的疯疯癫癫秦王发出比常人高八度的嘶哑声时,学生们发出一阵嬉笑声;当看到荆轲和秦王扣人心弦的打斗场面时,学生们发出一阵感叹声。这样的导入确实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当学生仍沉浸在电影情节中,显得很浮躁,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文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很难从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中跳出来,这样的导入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背景介绍“或”资料补充”这类的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要为了补充大量的相关学科知识而挤占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让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例如《庄周买水》是一篇诙谐幽默的杂文,有教师把欣赏幽默艺术作为教学目标,从荒诞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这两个方面进行赏析,在课堂上穿插了大量幽默的电影片段,如《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憨豆先生》等,一共用了大约25分钟,而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只有不到15分钟。一节课下来笑声不断,看似达到了欣赏幽默艺术的教学目标,但实际上学生欣赏的是影视作品里的幽默艺术,而不是文学作品里的幽默艺术,把语文课变成了影视欣赏课。再比如有教师制作的《宇宙的边疆》多媒体课件,收入了大量宇宙的图片和视频,意在使学生对宇宙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以及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的能力,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
二、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中学课文中有许多小说、散文乃至故事性强的诗歌、文言文等,改编成了故事片或电视连续剧,因此合理的利用这些影音资料,就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1、适当地借助影视画面,可以降低解读文本的难度。《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例如王熙凤“彩秀辉煌,恍若神仙妃子”的富贵华丽的穿着中流露的是庸俗贪婪,“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标致美艳的容貌下掩饰的是凶狠狡黠,还有像哭笑问答里透露出的机变逢迎,放诞无礼的言行显露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等,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发挥想象,在教师的指点下进行赏析。当然因为古今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单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地穿插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视频片段,如“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画外音,王熙凤服饰、外貌的特写镜头,这样解读文本既形象生动又降低了解读难度,学生脑海里的人物形象也能鲜活起来。
2、通过对比原著和改编后影视作品的不同之处,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听了柳妈的劝告,把辛苦一年攒下的工钱捐了门槛,人变得“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到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色,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在电影中导演把这段描写进行了改编:“冬至祭祖时,祥林嫂坦然端起鱼,可四婶看到后却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手里端着的鱼随着她的受惊吓而滑落到地上。随后在四叔的严厉呵斥中祥林嫂被赶出了鲁家,绝望中的祥林嫂发出了“为什么连菩萨都不能救我”的控诉,接着她手拿菜刀奔到土地庙,发疯似的举起菜刀砍门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电影的改编进行讨论辨析,领会“砍门槛”这样的改编虽说使祥林嫂具有了反抗精神,但无疑是拔高了原著中祥林嫂的形象,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残酷性的表现反而弱化了,改编后的败笔显而易见。学生在这样比较辨析中加深了对原作的理解,又训练了欣赏能力。
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作家赵丽宏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写到:“我曾经担心,现在的孩子课外阅读的范围越来越窄,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现象。”目前高中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状况令人尴尬:一方面是新课标给出的高中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建议,包含了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等几十部中外文学名著,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就受到课时安排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了教师的引导看不懂名著,自然也就缺少阅读名著的兴趣,把阅读名著当成一项任务,看成一种负担,多在考试前采用快餐式的速成阅读。其实这个矛盾并非不可解决,在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就是来源于这些文学名著,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的经典名篇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如梦如画般的景物描写、把握微妙深切的思想感情、品味自然清新的优美语言之后,不妨以播放电视散文来结束这堂课。相信,当电视画面上出现田田的荷叶,出现朦胧的月光,出现荡漾的池水……当画面外再传出深沉浑厚的男中音朗读时,学生一定会被陶醉其中,会闭上眼睛去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让自己的心灵之翼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也会渐渐喜欢上散文。 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选自《水浒传》,教师也可以把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来结束这堂课,学生一定会被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所吸引,也会对林冲、鲁智深等人物产生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既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方面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