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雨论坛's Archiver

心雨 发表于 2009-6-26 19:19

浅说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奔驰汽车公司老板的桌上,放着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模型,他的座右铭是“历史上充满了不会适应的庞然大物,不创新就意味着灭亡。”

  当20世纪以其强大的反思力掀开最后一页,新世纪的曙光在群山背后冉冉升起之时,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面精神旗帜,而语文教学领域同样也高扬起这面透射着时代亮色的旗帜,将绽放出充溢着生气和活力的探索之花。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即在前人(或个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活动过程。它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特点。而发散式思维(也叫求异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
  培养创新意识。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点和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培养创新技能。
  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强化,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面对这一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必须首先从旧的教学观念中挣脱出来,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亦即开发个体自身潜能、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走出“讲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
  讲授式的特点就是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应试式的特点就是认为语文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好分数。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熟练掌握成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成了同其它学科一样的技能操作训练课,语文能力因其不可捉摸、短期难以见效便成为山坡上无人看管的羊群,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教学观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效率自然很低,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环节的整齐划一,带有鲜明的工业化时代的色彩。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教学时间表,教师看的是同样的教学参考书,学生上课是同样的讲授,这是班级授课制所决定的,目前尚无法改变。但因此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必须制造出一个同样的答案来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就抹杀了语文学习中学生作为“人”这样一种高级生命的个性差异,忽视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的特点。
  要适应创新思维教育的时代需要,教师就必须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要从语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人文性的开掘、审美想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其次,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与创新思维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观。
  创新思维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新型教育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创新教育要对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进行培训。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把教学立足点转向学生。研究学生如何学的规律,重视创新学习的精神和方法。教学对象是生动活泼的人,不能千篇一律按一个教学模式教,要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
  独立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到,回答不出来,脸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很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教育,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改变这种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教师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出五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标准进行分类,而后围绕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并让他们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发扬民主,创设宽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承因素,师道尊严一直被公认为天经地义。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更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放弃两千年以来一直在扮演的绝对权威的角色,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放弃长者的种种威压,不再求全责备,能容许学生有不完满甚至错误的表现,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
  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而不是在分数所定的三六九等中倍受压抑,失意落寞,不会因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遭受歧视和嘲笑。
  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造思维存在和生长的。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否则往往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例如,在教学《项链》一文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一种“自读提示”的思维定势下展开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爱慕虚荣,并为此而付出了十年的青春作为代价。
  但个别同学却认为,玛蒂尔德丢失这串项链,丢得好,这一丢不应该是她的人生“悲剧”,倒是使她从艳羡上层社会生活的虚无飘渺的梦幻里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开始其自食其力的“诚实的”劳动,“显出了英雄的气概”,这对她来说实在是一次人生的飞跃,是一次“新生”。对这样的来自于文章本身的看法,老师就应该积极鼓励。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就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优点和成绩。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探索。
  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让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还不如某某某”等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体罚学生,不让学生坐着听课。
  教师要允许和接纳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坦然面对错误;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悦纳自我、追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训练
  所谓想象,心理学认为:“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在人们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所产生的一种新形象。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想象力对个人、社会都很重要,被誉为创造之父的奥斯本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想象。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课文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想象的激活,是能够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
  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不能写出好作品,也不能说出优美动听的话。陆机曾说,创作时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文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本身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就是诗人发挥了大胆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苍茫、广阔、博大的意境。教学中,教师如果以课文为依据,精心设计,是能够找到激活学生想象契机的,同时,也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说来,可以有如下做法:
  1.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拓展学生的想象
  例如,教《项链》时,在赏析完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当路瓦栽夫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她的命运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例如,教《氓》时,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将它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2.借助一些图象,驱遣学生的想象
  例如,最常见的“看图作文”,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将画面写动起来。
  例如,要求学生对“圆”展开想象,对“△”展开想象,这样的题目很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训练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从正面观察、侧面观察,有的能对图形作立体观察,远距离观察。在紧张的想象训练中,学生的思维领域拓宽,不同知识点之间产生了新的连接,一个个新的意念就会产生。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